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诗经》中一船征战诗主要反映广大民众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化心理。它与《诗经》周族史诗中反映出的统治阶级化心理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二又同属于大陆农耕民族范畴,而与海洋商业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的化心理存在着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唐季娜 《科技信息》2009,(2):124-124
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涵化和融合,伊斯兰教文化和突厥文化相互渗透、整合,经过对多元文化扬弃、纳新、吸收、发展后,终形成了一种以突厥各民族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突厥——伊斯兰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民族很早就开始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器物,随着各民族文化特征的逐渐形成,各民族的桦树皮器在造型上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创造了融民族性、地域性为一体的桦树皮器物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桦树皮文化与陶器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反映着狩猎文化、牧业文化与农业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广西各民族文化共生态势及其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广西各民族文化共生态势 ,即相互影响、相互兼容、相互促进 ,在相互兼容中促进各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 ,还从民族历史、民族心理、民族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民族政策等方面揭示了民族文化共生态势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的时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道家文化中的与时迁移的超越精神、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节欲尚俭的生活态度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维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仍彰显着鲜活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分析《诗经》有关词汇系统、词语的生成方式及词义系统,揭示《诗经》所蕴涵的周代农耕文化之物质层面即农业生产成就,制度层面即农业生产形式,心理层面即安土重迁、崇耕重粮、尊祖尚礼的传统和天人合一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在互联网时代要坚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就必须加大民族文化及其文化心理的开放性,吸取其他文化的长处,发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有时代价值的因素,抵御由网络造成的“数字化殖民”、“人性分裂”、“民族文化的网络异化”等,构建和发展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系统,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繁荣。  相似文献   

8.
江西境内舞龙源于宋代,明清走向成熟与兴盛,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江西舞龙种类主要有板龙、草龙、竹龙、纸龙和布龙。其中以草龙、板龙起源最早。从江西舞龙的文化特征看,表现了农耕文化,儒家“中和”思想,以及追求娱乐、祈求幸福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9.
民族审美文化具有突出的美育心理功能,民族共同体成员在文化活动中以审美态度进行创造和观照,使其心灵,人格得到美的陶冶,健全了审美心理结构,宏扬了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杨丽梅 《科技资讯》2008,(30):228-22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寒暄用语。寒暄用语不仅是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从一个民族的寒暄用语也能窥探该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本文通过阐述日语あいさつ(寒暄)用语的定型性和调和性特征,分析形成和影响这种特征的日本集体主义文化和羞耻文化的语言心理。  相似文献   

1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它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开展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进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等有着直接而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绚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满足国内外广大游客的消费愿望。因此,需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保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明体系价值现的核心可以用“和谐“来概括。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产组织形式,依靠协作性生产进入农耕文明,促进了中国先民和谐价值观的产生;以血缘、氏族为纽带,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等社会公共工程客观上要求中国形成宗法制国家形式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和谐思想进一步深化;政治上的“大一统”,经济、文化的交流互补,中华民族的形成既是各民族相互依存、长期融合的结果,也进一步丰富、发展着和谐思想;宇宙万物是大化流行的整体,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且有至善至美的品格,这种有情的宇宙现促进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公元3—6世纪,在欧洲和中国都在发生着的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的大迁徙现象形成高潮。在中国,汉族人口众多,民族大迁徙对其农耕文化虽造成冲击,但并未致命,反倒是在不断冲击中,汉文化融进了一些新的内容,汉族自给自足的农业也造就了其守土重迁的性格;欧洲的罗马人则人口较少.粮食不能自给,需要流通,在与境内各民族的冲突中,旧有的文化体系被打破,一种新的文化从中孕育。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每个民族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如何掌握一国语言和文化?拟从地理环境、传统影响、时代变迁、生产活动、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扼要探讨影响文化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而全面把握文化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脉搏并予以掌握。  相似文献   

15.
试论比喻的民族文化蕴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喻植根于民族文化,不同民族语言里的比哈,往往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相契合,本文试图从比喻与民族宗教信仰,比喻与民族审美观,比喻与民族生存环境,比喻与民族历史背景及文学传统,比喻与民族文化心理五个方面对比喻的文化内蕴作一浅显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通讯、交通技术的长足进步,极大地缩小了世界各地的心理距离,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又不丧失民族个性,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和平共处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西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多民族文化碰撞、交流、整合现象比较普遍的地区,研究西北多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的冲赛康市场是青藏高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场域和缩影。基于对冲赛康市场的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文章梳理了拉萨市冲赛康市场的形成,说明了其形成与发展不仅伴随着拉萨市城市和商业的发展,也记录着中华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经济相互依存、情感相互亲近的历史与现实。拉萨市冲赛康市场在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加深了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与认同,成为各民族国家认同的载体,推动了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体现了民族地区集贸市场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民族地区的有益经验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的时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道家文化中的与时迁移的超越精神、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节欲尚俭的生活态度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维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仍彰显着鲜活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各民族文化也由各个支流走向汇聚,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璀璨星河”。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在得到保护和发展的同时,文化的统一性也在不断增强。文章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汉文化的凝聚力、统一的政治局面及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等诸因素,对中国文化多元汇聚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揭示了中国文化统一性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20.
新疆拥有众多的民族,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不断融合,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由于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制约了新疆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如何保持新疆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并促进其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