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元宇宙作为Web3.0演进的重要方向将对人类社会秩序带来深刻影响。基于身体理论的研究视角,通过比较网络社会不同演进阶段的身体-技术关系特征,认为“身体在场”是贯穿网络技术和身体关系的轴线。前元宇宙的网络社会使得人类实践的经验事实分化为在场与缺场两层空间,缺场交往的兴起使得身体能超越地理空间的限制而形成“缺场共在”;元宇宙社会将进一步把人类实践的经验事实分化为现实、镜像与原生的三层空间,并通过现实肉身、机器假身和数字化身建构起以“三身交互”为特征的全新身体实践结构,由此生产出“虚实共生”的新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2.
元宇宙之所以成为可能,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其深度沉浸性。对深度沉浸感的生成本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深度沉浸主要表现在时间性的沉淀和空间性的扩展,深度沉浸的空间性是时间性的外部表现形式;对深度沉浸感的生成机制进行探讨,指出深度沉浸的基础是感知主体的行动具身性所包含的感知整体性、感知-运动一体性和感知协同性,以及认知延展性所包含的虚拟与虚幻的区分、现实对虚拟的反向补偿以及化身认知的非表征性。  相似文献   

3.
如果元宇宙在未来成为现实,人类希望元宇宙秩序是一个什么样子?因为元宇宙秩序的架构是由作为元宇宙独立运行的算法契约和“元宇宙—现实宇宙”对接的智能合约共同组成的,所以,一种可欲的元宇宙秩序必须在双重契约架构上同时符合伦理要求才能够避免道德失范。自然法的基本善(诸如生命、游戏、实践理性等),以其多样性和序列性,为其提供了规范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未来的元宇宙时代,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或多个化身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社交、游戏、商业等活动,人类会有两种身体:真实的身体和虚拟的身体。这给传统的心身关系问题带来挑战:人类是否最终会离开身体的“牢笼”,以化身的形式在元宇宙中过上有意义的生活?“缸中之脑”思想实验与幻肢现象的哲学论证和经验数据表明,即使人类最终的归宿是进入虚拟世界,虚拟的身体仍然要以真实的身体为其奠基,两者之间通过技术的具身化和身体的虚拟化过程与意识主体共同生成。一方面,元宇宙技术及其重塑的社会文化、社会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了人类的知觉能力,拓展了身体的边界;另一方面,身体以化身作为新形式而走向多元化,使主体在更广阔的情境中呈现自我。  相似文献   

5.
元宇宙就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扩展世界,元宇宙的本体论原理是现实世界优先原则,其形而上学依据是先验自我的唯一性要求。由此派生出元宇宙的基本伦理学原则,即虚拟无害原则、虚拟自愿原则、虚拟可辨原则和禁止复制人类原则。“扩展现实”是翟振明教授首先明确提出的,但他坚持虚拟-现实对等原则,进而提出“造世伦理学”。他一方面主张本体自我的先验性和唯一性,另一方面却把更能体现这种唯一性的现实世界与不能体现这种唯一性的虚拟世界等量齐观,不分上下,这是理论上的不协调,并使其造世伦理陷于困境。  相似文献   

6.
虚拟现实技术系统的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现实技术系统通常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利用并综合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等诸多技术的新技术形态。虚拟现实技术系统所营造的"虚拟现实",开辟了人类的新一维生存空间,提供了新的生存方式。其所具有的媒介功能、去蔽功能、虚拟性、互动性、沉浸性、超越性,与艺术实践活动中展现的艺术特性相融通,彰显出技术与艺术的本质同一性。  相似文献   

7.
实现真实现实与虚拟现实交互穿越临界点是元宇宙领域构建的第一个入口平台,因此,穿越临界点意味着真实现实与虚拟现实交互以及元宇宙自身系统等所有事情之间都互相连接,达到现实本身的“奇点”。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理论,以点性现在揭示内时间意识既构成原感觉单独的个体,又使个体在整体连续中受到内在秩序统一。而时间位置此时的“现在”作为时间意识的唯一性,成为视觉感觉领域一种内在秩序的先天朝向。受此启发得出,穿越奇点的根本在于真实现实与虚拟现实相融合于内在统一秩序中。而其中人尽管受控于数字化技术,但其自身意识无论如何都不会如斯蒂格勒所说因受数字化化技术影响而被改变,永远都是以其自身系统与客观对象建立联系,构建自身统一。  相似文献   

8.
电是流动的现代性之表征,经历了从建构现代交流观念的想象媒介,到基础设施型媒介的物质化过程。作为自组织和自创生的元媒介,电是理解人、机器媒介与现代社会的交汇点,其有机属性使之与机器媒介和身体组成了共生的媒介生态网络。当我们沉浸于智能技术和后人类的未来图景想象时,不要忘记被遮蔽的底层媒介的物质性,更不应忽视人的原初本真,这关乎人们对于自身生存境遇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E.拉兹洛在《微漪之塘——宇宙进化的新图景》一书中提出第五种场“ψ-场”——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这很可能预示着21世纪将发生的新的物理学革命,进而改变人类对宇宙本原的认识,并促使我们在哲学上重建本体论。继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获得实证之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论也会获得实证。  相似文献   

10.
技术同时作为环境问题来源与解决手段的矛盾现象即"技术-环境悖论"的存在与技术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而技术特性的辩证运动又提供了超越这一"悖论"的可能。一种以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为理念、环境友好自然技术为基础以及与之契合与互动的环境友好社会技术为支撑的新绿色技术系统的构建与运行则把"技术-环境悖论"超越的可能变为现实。不仅如此,在"悖论"的超越中,绿色技术系统还将为我们"形塑"一幅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与协调发展的文明图景。  相似文献   

11.
<正>很多科幻小说和电影中都兴致勃勃地描绘了人类生活在太空中的图景。层出不穷的作品中,许多作者约定俗成般地认为人类航行宇宙或移居其他行星的掣肘因素是物理学,当下人类还没有足够的理论和技术来支持人类进行漫长的宇宙旅行。其实,即便我们突破了这些物理瓶颈,造出了超光速飞船,学会了使用虫洞和睡眠系统,解决了哪些人该上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爆发的一场物理学革命,诞生了以相对论,量子论和现代宇宙论时代特性的现代自然科学最高成果,使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科学阶段,本文通过运用相对论,量子论与现代宇宙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推导,验证出物质与精神存在具有相对意义上的同时性特征。这一“同时必”的发现,为各相关学科,特别是交叉学科更高阶段复杂必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国德累斯顿的一项展会上,法医人类学家利用类似警方采用的电脑辅助技术,尝试着重塑人类遗体和几乎完整无缺的祖先颅骨,研究人员通过这种方法重塑了我们祖先的鲜活面部特征。法医在这些利用化石头骨创作的模型中,重塑了人类进化“家族”中最古老的一些成员——追溯到700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其中包括撒海尔人乍得种,这是生活在大约700万年前的一个人类祖先,当时我们的“人科祖先”刚刚出现在非洲。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09,(7):22-23
当过于熟悉的身体局限了“性”的疆界,当亲密越来越成为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幻想就会乘机而入,有趣的是幻想中的性伴侣往往不是正在交合的伴侣,很可能是一位理想中的意中人或远远超越现行伴侣的现实中人。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完整性”成为当前生态伦理研究中的重要观念。人们诉诸于“自然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这一判断,来描述各种人为活动可能对自然造成的环境伤害。很多人认为,人类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保持生态系统自身的“同一性”。任何侵害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人为活动都应该受到伦理上的拒斥。问题是,生态系统并非是诸如“物种”那样的自然类,后者才拥有本质主义意义的“完整性”,生态系统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内在本质,而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动态复杂系统。无论是传统上的“自然性”,还是构成上的“整一性”,都无法确切地诠释完整性的真实要义。重塑生态完整性需要新的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09,(7):7-8
“看得起病,放心看病”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简单而纯粹。可现实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挥之不去。新医改方案带着许多宏伟目标,但普通民众理解起来仍显困难。专家称,新方案是“统一框梁,各自盖房”。通俗地讲,新方案是一座房子,国家把钢筋水泥架构先搭好,至于各地要盖毛坯房还是别墅,根据自身实力决定。现在,8500亿元准备出手了,人们似乎也有了新的期许。  相似文献   

17.
在智能新文化环境中,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一代人机关系,不同于以往工业革命时代的人机关系。机器智能愈来愈逼近人类智能,甚至有超越人类智能的势头,人机关系变得愈来愈紧张。因受到人类理性的滥用、利益的零和博弈、智能机器的奴役,以及人工智能机器异化的渗透,导致人机关系的矛盾冲突愈来愈明显,需要从技术文化哲学的视角辨别人机关系的伦理本质,以期从敢于批判与重塑现实、对人机伦理进行赋值、对非理性主义进行批判、在拥抱理性选择中坚守"帕累托最优法则"、以社会规范弥补伦理失范加固伦理根基、以文化和谐超越文化冲突等维度,对人机关系进行伦理解构与伦理重构,从而走向人机关系的和谐之境。  相似文献   

18.
那些神秘讯号来自这颗行星 如果有一天,地球真的不再适合人类生存,电影《星际穿越》中的末日变成现实,那么哪里才是人类的宜居地?或许现在不用担心了,因为英国的科学家们在不久前确认超级地球“格利泽581d”的存在,它也许能成为人类潜在的太空移民基地.据报道,天文学家几年前发现一颗距离地球约20光年、环境如地球一样符合孕育生命条件的行星“格利泽581d”,为科学界搜索“宇宙生命”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9.
“虚拟现实”与现实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本文针对即将到来的由计算机所创造的“虚拟现实”现象进行了预测和透视,该虚拟现实是具体的,已经部分创造出来;又是抽象的,它的渗透使人类文化生活趋向虚拟化。作者力图从“虚拟现实”技术所衍生的“虚拟现实”现象对现实所产生的作用进一步的思考,指向“虚拟现实”对现实的摹仿再现,超越创造及最终回归的必然趋势,从而为理性地看待和利用这把“双刃剑”铺垫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全球掀起了元宇宙的投资和创业热潮,同时元宇宙也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元宇宙”概念的泛化和定义模糊给相关研究、学术交流和产业发展造成了障碍。文章以元宇宙的概念为出发点,梳理了“元宇宙”术语定义的发展过程,对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提出的“元宇宙”定义(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详细解读,分析了其定义的主要分歧,并对其做出了进一步思考,为元宇宙领域其他相关术语的定义和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