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接受他人话语(证言)而形成的信念何以能够成为知识?个体主义认为证言本身并不具有为认知主体提供知识保证的特殊地位,证言知识完全由接受证言的个体内在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资源提供辩护和保证。反个体主义则主张证言知识不能完全由个体内在的因素所说明,而是有着外在的维度,接受证言的个体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状况是其知识保证的必要构成条件,信念的合理性是在社会中分布扩散的。证言知识的反个体主义将知识视为个体与社会共同参与构建的认知成果,这种观点能够避免理性还原论在解释日常知识上的困难,缓和德性认识论在说明证言知识时所面对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并且为科学知识的三大特征提供解释,有利于创建一种互利型的知识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本文第一部分,我回顾了知识论的德性理论方法的主要成就,尤其是针对解释知识的价值而言。其主要观点是,知识是认知者的成就,而不是纯粹幸运的成功。在第二部分中,我考察了这种反对意见,它认为,这种方法无法处理证言知识,并且一般情况下无法解释社会认知依赖,或者对于他人的认知依赖这种重要现象。在第三部分中,我提出了一种新方法用以回答这些反对意见。这种新方法区分了基于感知和其他生成来源的知识生成以及基于证言的知识传递。知识生成仍然被理解为可归于认知者的德性认知主体性的真信念。这种新理论采用联合主体性概念来理解知识传递。在涉及知识传递的情况中,真信念可归于言说者与聆听者双方合作一致的德性联合主体性。第四部分回到知识价值问题。其所持有的理念是,传递知识构成了一种联合成就,也因此普遍地具有了联合成就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理解的可传递问题——理解是否可通过证言传递,是当代理解论的重要问题。扎格泽博斯基等反对者主张,理解无法通过证言传递,因为理解是一种能力,且理解的传递涉及额外的认知工作。格林等支持者认为,能力能够通过证言传递,且当听者具备理解所需的背景能力和背景知识时,理解的传递不涉及额外的认知工作。两个维度的现有研究都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错误地把理解的可传递问题视为“是-否”的定性问题,而不是与主体认识程度相关的量化问题。认知程度主义采用了量化立场与方法,认为理解是有程度之分的,并借助最大理解概念来量化理解度。从理解度视角上看,所有理解都能通过证言传递,只是存在程度之别。  相似文献   

4.
范·弗拉森的反实在论是当今科学辩证化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它是一种处在现象主义和激进反实在论之间的科学哲学;从性质上看,它融汇了建构主义与经验主义;从方法上看,它把语义方法与工具主义统一起来。在认知策略上,范·弗拉森采取了既反左也反右的方针,从而坚持了符合论原则,利用了工具主义的长处。他的思想在当今科学实在论争论中起着中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本文中,我阐述了理解可以以哪些方式被视为心灵之卓越状态(品质)或理智德性。在此过程中,我讨论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即:什么是一个有理解力的人?我说的不是一个理解自然界许多事情的人,而是这样一个人:在对别人进行评价时,她能够避免道德审判主义,进入别人的视角,并以同情的眼光看待他们。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个有理解力的人似乎是一种性格层面的德性,它有趣地结合了道德和认知元素。在我们这个分裂的时代,它似乎也是一种特别需要的德性,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之所以分裂,部分是因为相互理解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证言知识论是当代西方知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证言指间接获得的二手消息或信息。我们每个人常常不可避免地通过直接接受他人的证言而获得知识。例如,小孩接受师长的教导。对此,证言的默认接受权利要从知识论的角度说明我们在知识上直接接受他人证言的合理性。本文首先分析了证言知识论中主要的四个默认接受权利理论,并指出它们所面临的困难;进而找出摆脱困境的办法——提出了一个新的主张,即默认接受权利与具体的个人和具体的时空背景相关,它是众多的,分别对应着不同时空中的各个听者,而非统一、普遍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概述一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观点.这一知识论理论综合了反运气条件与德性条件,因此能化解与之相竞争的其它知识论观点所面对的困难,这尤其是针对稳健的德性知识论(robust virtueepistemology)而言的.具体来说,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能够解释知识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关系,也能够避免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论证所提出的困难.自从盖梯尔(Gettier 1963)的著名文章挑战了知识作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三元定义以来,知识论学者对于提供知识的分析定义的前景越来越感到怀疑,尤其怀疑这种知识的分析能否有见识且不落入循环定义.我试图表明,应该追求的目标乃是对知识的一种有见识的分析,而不必一定是非循环的分析.尽管避免分析上的循环这一点也很诱人,但也并非所有循环的分析都毫无见识.哲学概念向来有可能交互定义彼此,因此从这些其它概念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而无需必要找到一条突破解释学循环的路径.盖梯尔反例明确提示我们,那种损毁知识的认知运气并不像传统上所理解的那样能由辩护条件来排除.一个人能有知识,就要求其认知成就不是偶然运气的产物.这是所谓反运气的直观.另一个显著的关于知识的直观是,知识要求认知成就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从认知能力获得,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应归功于相关认知能力的作用.稳健的德性知识论就立足于这种能力直观,更进一步提出认知成就不仅归功于而且就应产生于认知能动性,且满足这一点就同时满足了反运气的直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反例来证明这一点.这一反例的核心在于,两个认知者分别在地球和孪生地球上具有真信念,也同等地归功于认知能动性的发挥,但却仍然在认知运气方面存在差异.按照这一论证,地球与孪生地球上形成的真信念可以表现同等程度的认知能力,却因为受认知运气的不同影响产生不同的知识论地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化解了这个困难:“S知道p,当且仅当,S的认知成就是安全的,体现了S的相关认知能力,且这一安全的认知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S的这些认知能力的作用.”首先,它用安全性原则把握知识的反运气条件,主张作为知识的真信念不能轻易为假;其次,它强化了认知成就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弱化了能力直观,即不要求认知成就产生于能力,而仅要求其可归功于认知能力,从而在强弱两方面都改造了稳健的德性知识论;最后,即便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未必是非循环的知识分析,它也依然有助于理解认知运气、认知能力与知识等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仍然是有见识的知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认知最为非凡的成就,知识与认知有着内在的关联,对知识的描绘离不开认知的术语。当代德性知识论就主张,知识是认知能力的产物,赋予一个主体知识需要赋予他相关的认知能力。然而,延展认知论题对认知能力之外的环境因素的强调,使得当代德性知识论特别是强德性知识论出现了认知难题。针对这一难题,国外学者指出了两条可能的解决路径:一是从强德性知识论转向弱德性知识论;二是从个体有机体的认知能动性走向分布的认知能动性。但是依托于这两条路径能否成功解决认知难题仍存在争论,问题的关键仍有赖于我们对能力及认知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概述一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观点。这一知识论理论综合了反运气条件与德性条件,因此能化解与之相竞争的其它知识论观点所面对的困难,这尤其是针对稳健的德性知识论(robust virtue epistemology)而言的。具体来说,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能够解释知识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关系,也能够避免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论证所提出的困难。自从盖梯尔(Gettier 1963)的著名文章挑战了知识作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三元定义以来,知识论学者对于提供知识的分析定义的前景越来越感到怀疑,尤其怀疑这种知识的分析能否有见识且不落入循环定义。我试图表明,应该追求的目标乃是对知识的一种有见识的分析,而不必一定是非循环的分析。尽管避免分析上的循环这一点也很诱人,但也并非所有循环的分析都毫无见识。哲学概念向来有可能交互定义彼此,因此从这些其它概念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而无需必要找到一条突破解释学循环的路径。盖梯尔反例明确提示我们,那种损毁知识的认知运气并不像传统上所理解的那样能由辩护条件来排除。一个人能有知识,就要求其认知成就不是偶然运气的产物。这是所谓反运气的直观。另一个显著的关于知识的直观是,知识要求认知成就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从认知能力获得,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应归功于相关认知能力的作用。稳健的德性知识论就立足于这种能力直观,更进一步提出认知成就不仅归功于而且就应产生于认知能动性,且满足这一点就同时满足了反运气的直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反例来证明这一点。这一反例的核心在于,两个认知者分别在地球和孪生地球上具有真信念,也同等地归功于认知能动性的发挥,但却仍然在认知运气方面存在差异。按照这一论证,地球与孪生地球上形成的真信念可以表现同等程度的认知能力,却因为受认知运气的不同影响产生不同的知识论地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化解了这个困难:"S知道p,当且仅当,S的认知成就是安全的,体现了S的相关认知能力,且这一安全的认知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S的这些认知能力的作用。"首先,它用安全性原则把握知识的反运气条件,主张作为知识的真信念不能轻易为假;其次,它强化了认知成就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弱化了能力直观,即不要求认知成就产生于能力,而仅要求其可归功于认知能力,从而在强弱两方面都改造了稳健的德性知识论;最后,即便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未必是非循环的知识分析,它也依然有助于理解认知运气、认知能力与知识等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仍然是有见识的知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过去四十多年来,索萨为一种复杂和深刻的知识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辩护,开辟了一个新的知识论流派,即德性知识论。这是一种基于理智德性的知识理论,它试图从信念形成的过程可靠性转向认知主体能力的可靠性,从而为知识寻找一个更为宽泛和稳定的基础。然而,一方面它可能具有可靠主义的通病,例如普遍性问题,另一方面,他的德性概念过于单薄,而且基本上是后果论式的,在解释力上存在缺陷。尽管如此,这是一条通向知识的希望之途。  相似文献   

11.
元伦理学界通常认为道德非认知主义有两大理论吸引力:一是能解释道德判断与动机为何有着紧密联系,二是保持本体论上简洁。论证表明这两条都不成立。情绪表达与动机之间没有概念必然性,虽然情绪主义可以主张情绪与动机在心理学上存在紧密性,规范-表达主义可以主张有条件的概念必然性,但都难以将道德判断从非道德判断中鉴别出来。比约翰松与麦克弗森试图给出一个自然化解释:类别直觉有助于促进社会协作。论证表明道德判断的个体化不依赖判断的社会功能,比约翰松与麦克弗森的方案不成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全面讨论动物感知的预测加工模型(简称PP模型)与社会知识论中关于证言不公问题之间的关系,详尽证明前者对后者做出的认知基础性贡献。文章首先说明证言不公是一种常见而又被忽略的社会现象,然后厘清弗里克所提出的证言不公问题的背景、根源(偏见)、解决进路(证言敏感性)及其困难,接下来介绍PP理论,然后论证PP是如何解释偏见与证言感知的,初步解答了如此解释下解决证言不公所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理智德性与认知视角——论欧内斯特·索萨的德性知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的启发,索萨系统建构了德性知识论。通过将理智德性与认知视角引入知识论,德性知识论力图超越传统知识论的局限,合理把握人类认知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张力。索萨的德性知识论不仅在当代知识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首创性和重要性,而且也为重新审视知识与德性的关系带来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人类幸福观的发展历史表明,哲学的完善论幸福观起源于早期的哲学思考,成熟于心理学实验,完善于当代神经科学的研究.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幸福的心理机制,神经科学则揭示了幸福的生理机制,这促使我们从根本上认识人性、快乐与幸福的本质.人类大脑的进化本质上是通过认知和习得改变大脑的神经结构并进而改变遗传基因编码;而人类漫长的认知和习得过程,正是理性和德性积累的过程.因此,天性趋乐避苦的人类,其幸福感固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也必然是理性和德性的反映,而且这种理性和德性的成分并非完全取决于后天习得,也来自先天的遗传.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幸福机理研究为哲学关于幸福的思辨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时也解决了道德哲学理性思辨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观察理论化是当代科学哲学比较流行的理论思潮。观察理论化的主要命题包括“观察渗透理论”、“观察依赖理论”、“理论决定观察”、“理论先于观察”、“观察是主观的、非中立的”等。它存在取消观察、理论、推理并导致非理性主义、主观主义、相对主义、保守主义、神秘主义科学观的困境。从认识论上看,它的困境在于错误地处理了经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从哲学根源上看,它的困境在于把比较狭隘的语境中的观察用法误用到通用的、哲学的语境中,混淆了语言分析与认知过程分析。走出困境就应把观察确定为获得经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最近,普里查德提出了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知识理论,即反运气德性知识论。该理论主张知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能力条件和反运气条件:前者指知识必须是认知能力的产物,后者指知识必须排除掉认知运气。普里查德认为这种理论更符合直觉地解释知识的本质和结构,而且还能够更好地解决知识的价值问题。然而,这个理论存在严重的问题,它夸大了运气在知识论中的作用,并且错误地使用了克雷格的概念谱系学。  相似文献   

17.
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中大部分来自于证言(testimony)。而一个人如何才能合理地接受证言?或证言如何得到确证?这是证言知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三种流行理论(还原论、非还原论和融合论)的基本特征和所面临的困难。其次,基于这些理论的合理方面提出了新的确证方案——证言的利害确证,即任何确证方法(如还原论、非还原论)都不是非此即彼的,它们都被统摄于"利害原则"之下。  相似文献   

18.
斯蒂芬·格林(Stephen Grimm)认为理解是一个理智德性。分析表明,"理解"的含义有二:(a)作为一种认知之善的理解,与(b)作为一种性格特征或心智能力的理解。作为认知之善的理解不是一个理智德性;作为性格特征或心智能力的理解才是一个理智德性。这个区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智德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软件开发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智力活动过程,还内涵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因素。有实用性和抽象性的结合、文化性与科学性的融通等人文价值特征;有相对性综合、大众文化构件、人文内涵建构等人文价值原则;从支持系统上看,在开发目的上、开发方法上、开发需求分析上突显人文价值的底蕴。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探讨了德性伦理进入环境伦理问题讨论的议题,借助环境范例方法、扩展主义方法以及德性理论方法,发展了多元的环境德性,补充了传统德性伦理的德目,如开放;丰富了传统德性伦理中重要德目的内涵,如爱国主义、俭朴和保护性体谅;重申了公共德性和认知德性在当代环境伦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当代西方环境德性伦理新发展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对于环境哲学与环境保护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