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基于河南登封早二叠世肾掌蕨Chiropteris reniformis Kawasaki和髻籽羊齿Nystroemia pectiniformis Halle有机连接的标本, 确立了肾髻籽羊齿(新组合)Nystroemia reniformis (Kawasaki) comb.nov.营养叶具长柄, 肾形, 基部心形, 全缘或具细齿; 叶脉细, 多次二歧分叉并结为多边形或菱形细网.生殖枝在苞片腋部着生.苞片与营养叶同形.胚珠器官在叶性器官腋部着生或两者分别不规则地着生于生殖枝的轴上.极多的具翼双角籽倒圆锥形, 呈两列状排列, 珠孔朝上.该植物代表了一种新的已灭绝的裸子植物.  相似文献   

2.
辽西上三叠统大型完整苏铁类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鑫  李楠  王永栋  郑少林 《科学通报》2009,54(13):1937-1939
简要报道辽西地区新近发现的保存完整的大型苏铁类植物化石标本. 化石采自北票地区常河营晚三叠世的羊草沟组, 且完整保存在一整块砂岩上, 高89 cm, 宽130 cm, 包括有长达 82 cm的羽状叶、茎顶及着生其上的雄性球果. 通过对羽叶和小羽片的形态及其着生方式、叶脉、球果及其着生状态等与现生苏铁类植物的对比, 表明当前化石材料与现存苏铁目的泽米科有着密切的系统学关系. 这是目前化石记录中保存最完整且同时具有营养和生殖器官的大型苏铁类化石, 对于研究化石苏铁类的总体形貌、形态演化以及古气候环境变迁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军 《科学通报》2003,48(18):1965-1969
基于河南登封早二叠世肾掌蕨Chiropteris reniformis Kawasaki和髻籽羊齿Nystroemia pectiniformis Halle有机连接的标本, 确立了肾髻籽羊齿(新组合)Nystroemia reniformis (Kawasaki) comb. nov. 营养叶具长柄, 肾形, 基部心形, 全缘或具细齿; 叶脉细, 多次二歧分叉并结为多边形或菱形细网. 生殖枝在苞片腋部着生. 苞片与营养叶同形. 胚珠器官在叶性器官腋部着生或两者分别不规则地着生于生殖枝的轴上. 极多的具翼双角籽倒圆锥形, 呈两列状排列, 珠孔朝上. 该植物代表了一种新的已灭绝的裸子植物.  相似文献   

4.
张宜  郑少林  NAUGOLNYKH Serge V. 《科学通报》2012,(24):2297-2303,2341
最近,在中国山西保德白家沟上二叠统孙家沟组的化石研究中,发现了盾籽科鳞羊齿属新种保德鳞羊齿(Lepidopteris baodensis sp.nov.)的2枚末次羽片.该种的末级羽轴、小羽片中脉和侧脉的背面具有三角形、梯形、圆形或舌形泡肿突起,显示了与间小羽片不同的特征.鳞羊齿属是晚二叠世欧美植物群典型成分之一.自1869年Schimper建立该属以来,其特有的泡肿突起完整的表皮构造一直不甚清楚.新种所显示的这种泡肿突起完整的表皮构造,不仅扩展了鳞羊齿属的生物学和分类学知识,证实了该属存在于中国上二叠统,而且拓展了我们对欧美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在古气候、古环境和古地理关系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桫椤树是世界上稀有的孑遗植物,又称树蕨,属蕨类植物,木本,名列国家8种一类保护植物之首,是十分珍贵的国宝。该树高约3—5米,主杆直立,不分枝杈,茎内含有淀粉,茎顶上长着放射状的叶簇,叶柄粗直,叶片羽状分  相似文献   

6.
巨大的二叠纪木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贼植物出现于晚泥盆世,石炭纪分异度达到最大,并在低地沼泽生态系统演化出类似竹子一样快速生长的植物类型.然而,进入二叠纪后,随着气候逐渐变干过程木贼植物的分异度骤然下降,仅一属残存至今,即草本Equisetum.德国开姆尼茨早二叠世矿化森林中的木贼化石标本显示,当时Arthropitys bistriata (Cotta) Goeppert可以长到至少15m高,直径达25cm以上,并产生大量木材.该木贼植物至少拥有3级分枝系统,形成与现代高等乔木植物类似的巨大树冠.我们认为早二叠世木贼植物可塑性生长机制可能与当时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兴起的裸子植物的竞争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7.
王军 《科学通报》2006,51(19):2265-2272
新近在内蒙古乌达早二叠世山西组发现的齿叶属Tingia Halle标本展示了羽状枝条和孢子囊穗着生于同一茎干, 揭示了这一华夏植物群珍稀植物的整体形态, 命名为联合齿叶(新种)Tingia unita sp.nov. 孢子囊穗圆筒状, 直径1.7~2.5 cm, 长大于20 cm. 基部柄7~8 mm宽, 约7 cm长. 孢子叶轮生, 每轮8~10个. 每个孢子叶的腹面着生一个孢子囊. 孢子囊穗具异形孢子, 小孢子为Punctatisporites 类型. 大叶线状至椭圆状, 侧缘完整, 顶端锯齿状. 小叶与大叶形态相似但明显窄. 植物整体应为乔木状小 树, 枝条和孢子囊穗构成树冠. 否定了原先为水生植物, 大叶浮于水面的推论. 新种特征进一步加强了齿叶属同瓢叶目的亲缘关系, 同时也支持瓢叶目与前裸子植物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8.
对海陆相三叠-侏罗纪之交重大地质生物事件的探究无不依赖于对地层格架和动植物化石多样性的深入研究.我国广东地区广泛发育的海陆交互相三叠-侏罗纪沉积是华南早中生代重要的含煤地层.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本区早侏罗世含海相动物化石的金鸡组一直没有植物化石的公开研究记录,制约了对该地区侏罗纪植物化石系统学和多样性的了解与认识.本文报道近年来在深圳大鹏半岛南澳地区金鸡组发现的一批重要植物化石标本,初步查明了其分类学属性、保存状况和多样性特征.该植物群以形态保存密集、羽叶和茎干连生、本内苏铁叶化石与生殖器官化石Williamsoniella同时保存等为特征,代表了一个以本内苏铁植物耳羽叶(Otozamites)为主导的早侏罗世植物群落.这批植物化石不仅代表深圳地史时期植物群的首次发现,也是广东和珠江三角洲(岭南)早侏罗世植物化石的首次报道.对这些植物化石材料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广东早中生代含煤地层的对比,加深对华南三叠-侏罗纪转换时期植物化石多样性演变的认识,为深入探究该地区古生态、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的变迁提供陆生植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王永栋  梅盛吴 《科学通报》1999,44(4):412-416
马通科植物化石Phlebopteris(异脉蕨属)在我国中生代地层中分布较广,但对其生殖器官构造研究甚少恍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首次描述和报道鄂西早侏罗世香溪组一种马通科植物-水龙骨型异脉蕨的生殖器官微细构造,揭示其孢子囊群、孢子囊、环带细节以及原位孢子特征,与有关分散孢子化石和现生马通科孢子进行比较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华北古-中植代交替之际植物群落演替趋势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王自强 《科学通报》1992,37(6):532-532
古-中植代交替(Paleophytic-Mesophytic transition)是植物发展史上一次全球型的、影响深远的、延续期较长的大型背景绝灭事件(background extinction),标志着从真蕨植物时代步入裸子植物时代的过渡。华北二叠-三叠纪地层中有着丰富的植物化石,为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极好机会,其中“上石盒子组”植物群是研究的主要关键。  相似文献   

11.
隶属于里白科(Gleicheniaceae)的稀囊蕨(Oligocarpia)和晋囊蕨(Chansitheca)在华北二叠系中已早有记述.姚兆奇等人在江苏镇江伏牛山煤田发现了具里白科特征的生殖叶,与已知的Oligocarpia和Chansitheca不同,经过对生殖器官的详细研究,确认应归入里白科,定名为天石蕨(Szea).姚等人还认为华南、江苏、福建、贵州、云南等地原归入Cladophlebis各种的一些化石都应归入天石蕨属,华北Cladophlebis permica Lee et Wang的标本及产于河南禹州的Cladophlebis henanensis Zhang et Mo,则改归入李氏蕨属(Lixotheca)近年来,笔者  相似文献   

12.
耳蕨属(鳞毛蕨科)的亚洲起源: 来自rbcL序列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李春香  陆树刚  杨群 《科学通报》2004,47(9):874-878
对60种(包括新测定的我国西南部的耳蕨和贯众属植物23种)广义耳蕨属Polystichum sensu lato (s.l.)植物的rbcL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并根据通过相对速率检验支系之间的遗传距离和rbcL基因的进化速率, 估算广义耳蕨属起源和发生分歧的时间. 用最大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 所分析的广义耳蕨属(包括贯众属Cyrtomium和鞭叶蕨属Cyrtomidictyum)构成一个单系群, 支持广义耳蕨属的成立. 位于系统树基部的支系均由来自亚洲的种类构成, 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其余种类构成另一个支系. 系统发育分析及分歧时间的估算结果显示, 广义耳蕨属在晚白垩世晚期(约76 Ma)首先从亚洲起源, 在始新世早期(约46 Ma)扩散到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3.
<正>隶属于里白科(Gleicheniaceae)的稀囊蕨(Oligocarpia)和晋囊蕨(Chansitheca)在华北二叠系中已早有记述.姚兆奇等人在江苏镇江伏牛山煤田发现了具里白科特征的生殖叶,与已知的Oligocarpia和Chansitheca不同,经过对生殖器官的详细研究,确认应归入里白科,定名为天石蕨(Szea).姚等人还认为华南、江苏、福建、贵州、云南等地原归入Cladophlebis各种的一些化石都应归入天石蕨属,华北Cladophlebis permica Lee et Wang的标本及产于河南禹州的Cladophlebis henanensis Zhang et Mo,则改归入李氏蕨属(Lixotheca).  相似文献   

14.
辽西义县组单子叶植物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曹正尧 《科学通报》1997,42(16):1764-1766
自1986年以来,我们陆续收集到大量辽西义县组的植物化石。其中以银杏类(包括Baiera,Sphenobaiera,Phoenicopsis,Czekanowskia,Solenites,Leptostrobus等属)和松柏类(Pityolepis,Schizolepis,Podozamites)为主,木贼类(Equisetites)、真蕨类(Coniopteris,?Ruffordia)和苏铁类(Tyrmia)都不多。最令人关注的是出现少数被子植物和似被子植物化石。这些化石曾给国内外许多古植物学家看过或进行过讨论,本文先将几种单子叶植物化  相似文献   

15.
()欧阳舒  ()朱怀诚  ()王蕙 《科学通报》1998,43(11):1202-1206
龙首山二叠纪孢粉植物群 ,在早二叠世 (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 )是以欧美 华夏共有成分为主 ,以蕨类 种子蕨孢子占优势为特征 .但在下石盒子组裸子植物得到较大发展 ,至晚二叠世早期 (红泉组或上石盒子组 )可能已占主导地位 ,到晚二叠世晚期 (大泉组或石千峰组 )仍颇丰富 ,显示出浓厚的亚安加拉区色彩 .研究表明 ,此区二叠纪经历了华夏植物群由盛到衰、安加拉特别是亚安加拉植物由少到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龙首山二叠纪孢粉植物群 ,在早二叠世 (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 )是以欧美 华夏共有成分为主 ,以蕨类 种子蕨孢子占优势为特征 .但在下石盒子组裸子植物得到较大发展 ,至晚二叠世早期 (红泉组或上石盒子组 )可能已占主导地位 ,到晚二叠世晚期 (大泉组或石千峰组 )仍颇丰富 ,显示出浓厚的亚安加拉区色彩 .研究表明 ,此区二叠纪经历了华夏植物群由盛到衰、安加拉特别是亚安加拉植物由少到多的过程 .  相似文献   

17.
商辉  严岳鸿 《自然杂志》2014,36(6):426-430
蕨类植物和昆虫共同进化了三亿多年,但是两者的协同进化一直很少得到关注。对湖南省桑植县的凤尾蕨属植物上的昆虫幼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42棵4种凤尾蕨属植株上有夜蛾科幼虫89条,叶蜂科幼虫21条。叶蜂科幼虫通过形态和体色拟态凤尾蕨属植物的孢子囊群盖,取食凤尾蕨属植物的叶片;而夜蛾科幼虫隐藏在凤尾蕨属植物成熟的囊群盖中取食孢子,幼时乳白色,成熟时转变为淡黄色,有些会出现褐色斑点,同样与凤尾蕨属的孢子囊群盖具有拟态现象。进一步的调查还在凤尾蕨植物上发现猎食性的跳蛛,同时在其体表发现携带的孢子。首次在凤尾蕨属植物上发现拟态昆虫幼虫、特别是寄生性昆虫及其天敌跳蛛的发现,对研究蕨类植物、昆虫幼虫及其天敌之间存在的食物链关系和协同进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商平 《科学通报》1991,36(8):639-639
平庄煤田是我国北方早白垩世重要的含煤盆地之一,以往地层资料较少。笔者对盆地内的地层进行了调查,系统的采集了植物化石,对该区地层及植物化石进行了初步研究。 现将平庄煤田西露天矿地层剖面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陈丕基 《科学通报》1981,26(18):1128-1128
我国早三叠世的叶肢介化石,曾发现于西南地区飞仙关组和永宁镇组的陆相夹层中,数量不多,种属比较单调,是Euestheria属和Palaeolimnadia属的分子。华北陆相和尚沟组的叶肢介化石相当丰富,已研究多年,最近才正式报道,以Aquilonoglypta, Cornia, Diaplexa和Liolimnadia四属为主,还有少许 Polygrapta, Palaeolimnadia, Loxomicroglypta, Leptonemia和Dictyostriaca等属的分子出现。  相似文献   

20.
安徽五河下白垩统被子植物叶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浩敏 《科学通报》2003,48(4):375-378
记述一被子植物化石叶子印痕的正负面, 发现于安徽省五河县新庄组, 时代属于早白垩世的巴列姆期, 或者略晚. 此叶十分微小, 长、宽均不超过0.6 cm, 叶脉保存相当完好、清晰. 其叶结构特征属于被子植物叶进化四等级中的第1等级, 即最原始的一级. 在现代被子植物以及已报道的早期被子植物中未见与其近似者. 将其归入一形态属, 命名为微小双子叶植物叶(Dicotylophyllum minutissimum sp. nov.). 这是我国继东北和香港之后, 在早白垩世地层中再次发现早期被子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