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对开花植物(被子植物)惊人的增长速度和早期的多样性感到着迷。达尔文将被子植物看似爆发性的多样性描述为"讨厌的谜团",而关于促使被子植物物种形成的起源与过程的争论一直在继续。传统上,被子植物起源的年代测定是研究植物化石记录的古植物学家的特权,然而随着DNA测序技术愈加成熟,分子年代测定法开始走上舞台。许多被子植物化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发现了一件命名为"静子花"的化石。该化石藏于9900万年前的缅甸琥珀中,为被子植物在白垩纪中期大量出现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此次发现的化石具有被子植物完全花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是十分典型的核心真双子叶植物的五  相似文献   

3.
古生物学研究表明:被子植物在中生代的侏罗纪晚期时就已进化而成,而在白垩纪晚期又演进成不同种类的被子植物。然而,这一观点在被子植物的化石记录上存在不少疑问:化石所记录的,究竟是整个被子植物早期进化史呢,还是仅仅那些生长在低地的被子植物的演进史。为了解开这个疑团,马丁(Marrin)等人运用“分子钟”原理(“molecular cl ck” principle),研究了代表单子叶、双子叶植物的六个亚纲的九种现存被子植物。其研究结果实在令人吃惊。  相似文献   

4.
安徽五河下白垩统被子植物叶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浩敏 《科学通报》2003,48(4):375-378
记述一被子植物化石叶子印痕的正负面, 发现于安徽省五河县新庄组, 时代属于早白垩世的巴列姆期, 或者略晚. 此叶十分微小, 长、宽均不超过0.6 cm, 叶脉保存相当完好、清晰. 其叶结构特征属于被子植物叶进化四等级中的第1等级, 即最原始的一级. 在现代被子植物以及已报道的早期被子植物中未见与其近似者. 将其归入一形态属, 命名为微小双子叶植物叶(Dicotylophyllum minutissimum sp. nov.). 这是我国继东北和香港之后, 在早白垩世地层中再次发现早期被子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5.
史恭乐 《科学通报》2023,(12):1487-1500
陆地植物的蒸腾作用将部分降水再循环到大气中,是陆地水循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地质历史中陆地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不断演化,其蒸腾作用能力也在不断演化.现代陆地生态系统中占优势的被子植物具有导水性较强的导管和较高的叶片叶脉密度,使得它们在水分运输效率和蒸腾作用能力方面远高于其他现生和已灭绝的植物.早白垩世早-中期被子植物演化的最初阶段其叶脉密度较小,与其他现生和已灭绝植物的叶脉密度相近.但在白垩纪中期和白垩纪-古近纪之交被子植物经历了两次叶脉密度的显著增加,代表了两次被子植物蒸腾作用能力的显著提高.单穿孔板导管的出现和叶片叶脉密度的增加显著提高了被子植物的导水率、蒸腾能力和光合能力,进而增加了被子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优势,并很有可能同时增加了水循环的活跃程度和降水量.利用被子植物化石可以重建古降水和古湿度等多个与水循环相关的气候指标.前人基于植物化石的研究发现,全球温暖的晚白垩世、古新世和始新世时期,现今为严寒荒漠的北极地区具有常年温凉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和茂盛的温带森林.温暖的北冰洋和广布的森林导致了北极地区旺盛的水循环和较高的空气湿度,进而又有助于维持这一地区常年的温凉湿润气候.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酒泉盆地早白垩世晚期中沟组地层中,中国科学家发现了被子植物——柳叶甘肃果的化石.这是迄今中国西北出土的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也是西北地区早白垩世唯一的被子植物化石.该化石标本保存于中沟组上段灰绿色泥岩中,植株保存非常完整,除地下部分以外,化石上几乎完整保存有植物体的茎、叶和果序,为早期被子植物形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  相似文献   

7.
王鑫  刘仲健 《自然杂志》2015,37(6):435-440
理解被子植物的历史对于人们了解现代被子植物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以前欧美古植物学家认为,被子植物的历史不 会早于白垩纪,使得被子植物看起来似乎是在白垩纪早期突然爆发的。但是分子钟和系统分析显示,被子植物应当早在三 叠纪,至少在侏罗纪就已经出现了,但是问题的关键是相应化石证据的缺失。因此侏罗纪的花化石成为解决两个学派之间 争斗的关键证据。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产出于中国辽西同一地层的、侏罗纪的三个被子植物属种及其特征,确认了被子植物 在侏罗纪的存在,提出了新的被子植物雌蕊同源性理论,并为下一步植物系统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被子植物是地球上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植物类群,其种类超过30万种,而花朵是它们特征性的结构之一。虽然花是90%陆地植物的繁殖器官,但是人们对它们的起源和早期进化情况知之甚少,原因是远古时代的花朵很难以化石形式留存到现在。而最近科学家们通过庞大植物数据库和电脑模拟技术,描绘出1.4  相似文献   

9.
徐仁 《科学通报》1987,32(6):461-461
被子植物的起源一直是植物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早在一百年前,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感到被子植物突然出现于晚白垩世,认为是一个“讨厌的神秘”。当时,由于研究得不够,他只好归之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百余年来,古植物学者不断地精心调查和细致研究,在早白垩世地层中已发现不少的被子植物化石,但在白垩纪以前的沉积中,迄今并未找到可靠的被子植物化石。成千上万次的孢子花粉分析,在三叠纪和侏罗纪地层中仅发现几个比较进化的裸子植物花粉,也未找到被子植物的花粉。因而,大多数人认为被子植物最早出现于侏罗纪末期。  相似文献   

10.
东昆仑布青山蛇绿混杂岩中发现奥陶纪疑源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东昆仑南缘蛇绿混杂岩带布青山段发现中、晚奥陶世疑源类化石,其组合特征为:棘刺亚类(Acanthomorphitae)约占32%,球形亚类(Sphaeromorphitae)约占63%。其中包含有Lophospha-eridium edenense,L.varum,Nothooidium sp.,?Buedingiisphaeridium sp.,Visbysphaera sp.,Strophomorpha sp.等分子;与疑源类一起保存的还有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地层中常出现的类似具管有胚植物的碎片和与陆生植物亲缘的四分孢子体(Tetrahedraletes)以上化石证据指示含化石的地层时代为中、晚奥陶世,为本区存在奥陶纪蛇绿岩提供了古生物地层佐证,并迫使地质学者重新审视本区乃至东昆仑南缘蛇绿 混杂岩带的地层组成及本区乃至青藏高原北部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  相似文献   

11.
叶勇 《大自然探索》1998,17(2):82-84
四川盆地侏罗纪的龟鳖类化石叶勇(自贡恐龙博物馆,四川自贡643013)四川盆地龟鳖类化石的研究始于50年代初期,1953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杨钟健、周明镇发表了《四川中生代爬行类动物的新发现》一文,文中记述的龟鳖类化石有3科4属6种。这...  相似文献   

12.
正被子植物或称有花植物,在近2亿年前起源,然后迅速辐射到世界各地,成为优势陆生植物。目前,被子植物已繁衍至约25.7万种植物,主要分为真双子叶、单子叶、木兰类和早期开花植物类群,其中早期被子植物类群主要包括睡莲目(Nymphaeales)、无油樟目(Amborellales)和木兰藤目(Austrobaileyales)。睡莲即为睡莲目中睡莲科睡莲属植物。已有研究表明,睡莲目处于被子植物的基部分支,分化早于单、双  相似文献   

13.
前沿     
《科学之友》2016,(4):4-5
正1发现世界上最早的草本被子植物我国科学家发现1.64亿年前中侏罗世地层中的一种草本植物化石。这种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草本被子植物的发现,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前人提出的被子植物演化观。这一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中国出版的《地质学报》英文版上。  相似文献   

14.
华北燕辽地区侏罗纪被子植物先驱与被子植物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广 《科学通报》1983,28(24):1520-1520
由于缺乏前白垩纪化石证据,各国有关学者对于被子植物究竟起源于何等植物,是单元还是多元起源,起源于何时、何地,早期演化及扩散方式如何等问题,仍然争论未已。本世纪七十年代初,笔者于华北燕辽地区东段(东经120°21′,北纬40°58′)中侏罗世海防沟组中发现一批  相似文献   

15.
远古时代的生物遗体或生物生活痕迹在埋入土中千万年后,被完整地挖掘出来,就成为了化石。骨骼、贝壳等坚硬部分成为化石的数量很多,此外,也有动物足迹和植物的化石。有趣的是,当矿物渗入化石之后,自然物质就“升华”成了艺术品,展现出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化石内在美。不信,就往右看。 ①硅化木 (三叠纪,美国 亚利桑那州) 该化石是一株2亿多年前的树的一部分。当树木倒下后,硅液(SiO2)渗入树木,穿过细胞壁,结晶为石英,最终形成硅化木。该化石中央明亮的弧形部分主要由褐铁矿(Fe3O4)构成,其余略带紫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脉羊齿类植物的迁移和扩散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秀元 《科学通报》1991,36(21):1644-1644
脉羊齿类(Neuropterids)是石炭纪较为丰富的种子蕨类植物主一,曾被当作欧美植物区的典型代表分子看待,长期以来,由于“先入为主”的偏见,常以该类值物化石在欧美地区地层中的分布为准则,用以划分和对比欧美以外地区含该类植物化石的地层,以致酿成不应有的差错,近年来,我国发现的大量新材料表明,该类植物化石的始现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17.
金松属是松柏类金松科的单种属(Sciadopitys verticillata)和活化石. 虽然保存有不少叶部化石记录, 但与金松科系统关系密切的木质部化石报道却十分罕见, 尤其缺乏对木材鉴定具有重要意义的髓部和初生木质部特征的解剖学证据, 因而无法确知金松型植物木材解剖特征的演化关系. 辽西地区新发现的中侏罗世金松型松柏类化石木材, 标本具有保存完好的原始金松型次生木质部、内始式初生木质部以及异质的髓部. 这种木材解剖特征在金松科化石记录中是首次发现, 为全面了解该类植物的系统演化历史和地理分布提供了重要解剖学证据, 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北部侏罗纪燕辽植物群的多样性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北早期被子植物花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承森 《科学通报》1993,38(17):1588-1588
中国被子植物花的化石仅在山东省临朐县中新世的山旺组地层里有过报道,被定名为大萼始苹果(Archimalus calycina Tao,1992)和拟槐蓝蝶形花(Papilionacea indigoferoides Tao,1992)。它们生活在距今1000—1500万年前.1991年夏,我们在黑龙江省嘉荫县的乌云组地层里发现一块较为完整的花化石,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花化石。乌云组的时代暂时划归在马斯特里赫特斯至达宁期,距今约有7000万年。乌云组  相似文献   

19.
王永栋  梅盛吴 《科学通报》1999,44(4):412-416
马通科植物化石Phlebopteris(异脉蕨属)在我国中生代地层中分布较广,但对其生殖器官构造研究甚少恍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首次描述和报道鄂西早侏罗世香溪组一种马通科植物-水龙骨型异脉蕨的生殖器官微细构造,揭示其孢子囊群、孢子囊、环带细节以及原位孢子特征,与有关分散孢子化石和现生马通科孢子进行比较与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有生命系统的生物学上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在非常众多的活的种类中发展的属性:这些种类的每一种,在进化发展的阶梯上相当于一个形态系。这种有系统的进化,归功于它的效率和以一些植物系统的生物学制约为基础的存在,而这多亏在植物显示的遥远的进化史册中的生殖生物学。被子植物的起源曾被达尔文看作是一个“讨厌的秘密”,甚至在今天,对于现代的进化论学者们仍然是一个难题。与其说被子植物包含着属于石松类或楔叶类的维管束植物,而与裸子植物的可能的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