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的燃料电池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我国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取得长足的进展,特别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方面,达到或接近了世界水平;在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一些进展。但在总体上,我国燃料电池仍处于科研阶段,与国外相比,水平较低。发达国家都已将大型燃料电池的开发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各等级的燃料电池发电厂相继建成,即将取代传统发电机及内燃机而广泛应用于发电及汽车动力。我国应集中研究力量,加大投入,大力推动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机动车燃料清洁化和绿色化的趋势,从工艺技术的成熟性、经济性、投资、最终产品使用性能、燃料和能源结构以及国家能源安全等多个方面比较了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生产液态烃燃料工艺和煤生产CH3OH和CH3OCH3车用燃料技术,表明煤生产CH3OH和CH3OCH3车用燃料可以合理有效利用煤中的碳氢氧,符合车用燃料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合理利用煤中碳氢氧三元素的煤综合分级利用的新工艺设想,以最为经济、清洁的方式利用煤炭资源。  相似文献   

3.
法国总理拉法兰已推出一项雄心勃勃的生物能源发展计划,目标是在2007年之前,将法国生物燃料的产量提高3倍,并最终使法国超过德国,成为欧洲生物燃料生产的第一大国。  相似文献   

4.
酶制造商Danisco公司估测了全球生物乙醇的巨大产量,在2006年,伴随着美国生物燃料生产的快速增长,Danisco公司的酶产量月增长率达到20%。  相似文献   

5.
中卡罗莱纳州社区学院的生物燃料培训项目将迈上新台阶,这获益于最近北卡罗莱纳州社区学院部BioNetwork基金的两项资助。  相似文献   

6.
肖进  黄震  乔信起 《中国科学(E辑)》2009,39(8):1448-1456
利用激光多普勒技术,对含15%和30%二甲醚的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以及纯柴油的稳态喷雾的速度和粒径进行了测试,得到了相应的速度矢量图、轴向和径向速度以及喷雾索特平均直径的轴向和径向分布的比较曲线.试验结果证实了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射流存在气爆雾化作用,且在喷孔附近,混合燃料喷雾具有较大的径向速度,在喷嘴远端,径向速度值的大小和变化率均较纯柴油的喷雾小,粒径分布范围随着增大,而粒径分布趋于均匀,在射流轴线上,轴向速度的衰减趋势则大致相似.随着燃油内DME含量由15%增加到30%,喷雾锥角和射流出口速度均增加,喷雾粒径则减小.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车用燃料的发展现状,从能源、社会、经济和环境这一大系统综合统筹考虑,提出在不同的地区和阶段时期,机动车燃料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渐进性地实现机动车清洁化和绿色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今后10年内,北美和欧洲国家可能会开始大量种植一种名为象草的植物,作为燃料发电,并有望替代煤炭和石油。象草因大象爱吃而得名,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较快,植株可高达4米以上,可燃性强。试验表明,这种植物能在大部分耕地上生长,不需施加肥料,也不受病虫害困扰,收获后的干草能利用现有技术轻易制成燃料用于电厂发电。据统计,种植1公顷的象草,将它加工后所产生的能量可替代36桶石油,收入高达2160美元,农民种草将有利可图。  相似文献   

9.
美国政府近年的重点创新领域是氢燃料技术、卫生信息技术和宽带技术。去年,美国总统布什公布了一系列鼓励美国新一代创新的具体措施——以政策促进清洁和可靠能源的使用,向人们提供更好的保健,增加美国各地区的高速互联网接入。通过给美国工人提供最好的技术和培训,以确保美国经济在世界上仍然最具柔性、最先进、最富有生产力。透过白宫发表的这个文件,我们可以一窥美国现政府在民用技术方面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美国发展纤维素乙醇的相关政策、规划与行动,解析了美国政府推进先进生物燃料的研发布局,为我国制定发展纤维素乙醇及其他新能源的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即便煤炭产量以及石油进口量都在不断刷新也难以保障能源的安全供给.因此,节约能源,扩大可利用的能源资源范围,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极为重要.低热值燃料的应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其热值低,稳定燃烧难以控制,需要在组织燃烧场、拓展可燃极限、稳定燃烧方面争取技术突破.本文将低热值燃烧技术分成两类进行了综述,一类是优化着火条件,一类是优化燃烧场结构,并介绍了国内外的一些低热值燃料燃烧实例,探讨了这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现状.  相似文献   

12.
未来,用氢来驱动汽车也许是家常便饭,但眼下,能够实现氢燃料安全存储的能力十分有限,这种想法仍然只能是纸上谈兵。最近,三篇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的论文报道了在氢储存方面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第一项成果证明来自用于吸  相似文献   

13.
超声速气流中喷射角度对射流混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AUSMPW格式,求解全NS方程加SST双方程湍流模型,研究了超音速气流中横向喷射的流场.数值模拟给出了流场中由于射流喷射引起的附面层分离、马赫盘等现象,计算结果的壁面压力分布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喷射压力和喷射角度对燃料混合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核电燃料链与煤电燃料链对环境、健康和气候的影响,二者比较,核电燃料链对公众和工作人员的健康与温室气体的排放系均小1-2数量级。  相似文献   

15.
MILD燃烧技术同时实现了极低的NOx排放和高的燃烧热利用效率,被国际燃烧界誉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燃烧技术之一.然而,由于对MILD燃烧的基础研究不深入,目前普遍存在实现MILD燃烧需高温预热空气的误解,这制约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基于笔者对MILD燃烧的最新研究和理解,现已初步建立MILD燃烧的一些基本条件,展示了无需对现有工业系统进行过多改动就即可实现该技术的前景,确认了将该技术拓宽到多种燃料(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各种燃烧方式(包括扩散燃烧、部分预混燃烧和完全预混燃烧)和多种燃烧应用领域(如燃气轮机、电站锅炉、供热锅炉、内燃机、各种工业加热炉和各种民用燃烧器)的可能性.本文简要地综述了国内外MILD燃烧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给出了利用MILD燃烧技术进一步发展高效低污染燃烧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提出燃煤串行流化床置换燃烧分离CO2机理,分析了水煤气反应、金属载氧体还原反应热力学关系特性;基于Aspenplus软件,NiO/Ni为载氧体,建立了串行流化床燃料反应器内各种物质的质量平衡、化学平衡和能量平衡模型,对煤置换燃烧分离CO2进行了模拟,研究了燃料反应器温度、水煤比和空气反应器温度对燃料反应器气体产物、载氧体循环倍率以及载氧体理论反应倍率等过程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燃料反应器温度的提高,燃料反应器气体产物中H2O体积含量略有升高,相应的CO2体积百分比下降,CO含量的上升比较迅速;煤中硫转化成SO2和H2S排出,两者随燃料反应器温度呈现轴对称、趋势相反的变化关系,SO2随反应温度升高而逐渐递增,而H2S逐渐递减;载氧体循环倍率随燃料反应器温度升高呈幂指数级增加,随空气反应器温度呈幂指数级递减,而与水煤比呈线性增加关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试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三维激光粒子动态分析仪测量距离细水雾喷嘴不同位置的雾场特性(雾滴速度、雾滴粒径),选择东北红松和PMMA作为固体燃料研究了细水雾与固体池火的相互作用过程,重点考察燃料特性、细水雾施加流量以及喷距离燃料试样表面的高度对熄灭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细水雾流量的增加,灭火时间均下降,在同一个流量条件下PMMA的灭火时间比松木长。在小流量的情况下,喷嘴离燃烧试样表面越远,灭火时间越短。固体池火的熄灭主要由于燃料表面的冷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自然能源的开发应用研究,推出一种“可燃物质脉冲爆轰发电系统。该系统利用可燃物质与空气(氧气)比例混合后,在爆轰室内的脉冲爆轰取代燃料的缓慢燃烧,使燃料能得到充分利用。由于该发电系统是以可燃物质与空气(氧气)比例混合以爆轰的方式做功,从而使得其燃料范围极为广泛且来源丰富,一切可燃物质都能作为该发电系统的燃料,甚至像垃圾、纸木屑、植物的根、叶、径和干燥草木等能作为本发电系统的燃料而变废为宝。提出了一种构建在可燃物质脉冲爆轰发电系统之上的一种自然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将使得具有间断性、波动性和分散性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海(江河)流能、海水温差能、地热能、空间电磁波和雷电能等具备了工业开发利用价值。并使得液态金属汞等成为一种较理想的可再生燃料。  相似文献   

19.
提出燃煤串行流化床置换燃烧分离CO2机理,分析了水煤气反应、金属载氧体还原反应热力学关系特性;基于Aspen Plus软件,NiO/Ni为载氧体,建立了串行流化床燃料反应器内各种物质的质量平衡、化学平衡和能量平衡模型,对煤置换燃烧分离CO2进行了模拟,研究了燃料反应器温度、水煤比、空气反应器温度对燃料反应器气体产物、载氧体循环倍率、以及载氧体理论反应倍率等过程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燃料反应器温度的提高,燃料反应器气体产物中H2O体积含量略有升高,相应的CO2体积百分比下降,CO的含量上升比较迅速;煤中硫转化成SO2和H2S排出,两者随燃料反应器温度呈现轴对称、趋势相反的变化关系,SO2随反应温度升高而逐渐递增,而H2S逐渐递减;载氧体循环倍率随燃料反应器温度升高呈幂指数级增加,随空气反应器温度呈幂指数级递减,而与水煤比呈线性增加关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试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一代轿车用共轨柴油机上对生物柴油及柴油燃烧排放的颗粒粒径分布和纳米颗粒的生成机理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柴油机的颗粒粒径分布为双态分布:核态和聚集态,基本以50nm为分界线.在2000r/min,50N.m工况下,颗粒粒径分布为单一的聚集态分布,当转矩超过100N.m后,颗粒粒径分布从单态转化为双态分布.对于本试验中的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当燃料混合比小于60%,发动机高负荷下其粒径分布也为双态,相同条件纯生物柴油的颗粒粒径分布仅为单一聚集态.低负荷时,对比所有燃料的颗粒粒径分布都为单一聚集态.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可以明显降低柴油机的聚集态颗粒数量浓度.而颗粒中核态纳米颗粒的形成可解释为随着负荷的增大,燃料的耗油量和排气温度的上升,燃烧生成的SO2被氧化催化器转化为SO3,其水化物硫酸的形成促成了核态纳米颗粒的形成.所以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硫含量决定带有氧化催化器的轻型柴油机的纳米颗粒的形成和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