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生动地映现出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政治体制和社会习俗等的不同,各民族语言间产生了民族文化语义的差异,存在着大量的字面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迥异的词汇。色彩在各民族人民的心目中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不同语言中的色彩词上都附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英两种语言中色彩词文化内涵的异同源自中国与英语国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心理。 现以词条形式,将汉英两种语言中几个常用色彩词所表示的象征意义分述如下: 红色(red):中国人崇尚红色。红色是吉色,象征喜庆,常用于婚嫁、生子、过年过节等喜庆日子。旧时  相似文献   

2.
模糊乃语言共性。中华民族与英美民族由于在心理原型、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模糊性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表现迥然不同:在汉语,模糊性是“主流”;在英语,模糊性是“支流”。换言之,汉语重模糊,英语喜精确。  相似文献   

3.
汉语谚语中有着数量众多的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的哲理谚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以最具"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语言材料——谚语的形式,在民间普遍流传,经久不衰,影响深远。这些饱含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谚语,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样,谚语中还有大量反映思想道德、艺术、宗教、教育、军事等方面的知识,体现着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4.
汉语语序不仅受语言因素的制约,还受到非语言因素的制约,语序的自然形成,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存相联系,是一种"自然秩序"。社会民族文化、民族心理、认知因素是语序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汉语文化负载词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粹,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及历史沉淀,在对外传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国家提倡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准确翻译是中华民族文化成功对外传播并为世界人民所了解和接受的前提。因此,克服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障碍,避免语用失误是中华文化成功走出去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今天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加以继承、发扬,对糟粕加以摈弃、改造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楚国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较长的诸侯国,楚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长达近千年的历史中,楚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而楚文化图腾符号是"凤"。凤鸟的形象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成熟丰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现代设计中凤纹符号的普遍应用,能够快捷的让中华民族的设计语言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含"龙"的词语为对象展开语义考察,探寻中华民族龙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深层动因。论文认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核心是基于对"龙"(大自然)强大威力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龙"由敬畏到敬爱的情感。这种情感释放出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重要特点——多畏惧,善忍耐。  相似文献   

9.
汉英两种语言的颜色词各具特色,在语义、表达方式和文化习惯方面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比较,力求探寻汉英两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民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认知方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动补结构是由两个成分构成的复合性句法单位。汉语动补结构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因素:中华民族对称和谐的审美意识促进汉语词汇发展的双音化倾向,双音化促使动补融合;避繁趋简、趋同统一的民族心理又进一步促使动补融合合法化;"吃"后结果补语折射的生活状态,“喝”后结果补语折射的精神状态,以及行为之结果表达的心理状态等,无不说明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不同的语言结构具有潜在的影响,并对其发展变化产生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13亿人的精神,体现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当下即是","一切放下"之精神,圆而神的智慧,温润而悲悯之情;大同思想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以及道德认同和学习精神。尽管其中有不少值得我们认真反思、认真鉴别的内容,但其明显的现代价值却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语言中存在着许多颜色的符号---颜色词。颜色词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然而在英汉这两种特色迥异的语言中,由于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的影响,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体现了英汉民族迥异的文化心理。了解并掌握英汉颜色词的"颜"外之"异",对深入了解中英两国的民族文化差异,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探究回族群体心理、文化心理、语言心理、审美心理、婚姻心理等民族心理,对了解回族个性特征、文化品质和行为,加强民族团结,推动中华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有一种独特的现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四个字,存在着并列的语法关系,我们称之为并列四字格。并列四字格这种独特的格式,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它反映出汉民族的认知特点、对事物的概括和归类方式等,是民族心理在语言上的映射。此外,从这种独特的格式中还能窥视出汉民族独特的二元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一种语言的方方面面。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形成了非形态语言的汉语,思维方式影响着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诸要素,思维方式成就了汉语完整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16.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英、汉语中都存在着大量与食物有关的隐喻性语言。以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实例对比分析英汉食物隐喻异同,有助于深化对隐喻的认识、了解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内涵以及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云纹"是中国人"心中之云"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文化和观念认识,作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云纹"所传达的人文意蕴,不仅是装饰性的,更多的是象征性的、寓意的,作为社会思想、观念的符号而存在的.研究云纹的语意能够了解中国云纹的内涵和价值,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意识,从而在现代视觉设计中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一种语言的方方面面.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形成了非形态语言的汉语,思维方式影响着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诸要素,思维方式成就了汉语完整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19.
刘长珍 《科技信息》2007,(4):133-133
汉英文化大相径庭,民族文化之间的迥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之间存在着互为映照的关系,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从语言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看,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  相似文献   

20.
姓名是用来指称某一确定的个人并与他人相区别的标志。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复杂的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也是帮助人们从侧面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心理、宗教、习俗等信息的一个窗口。本文从英汉语姓名的结构特征、拼写方式、以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英汉语姓名的异同作了一些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