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报道了山东石竹科繁缕属—新记录植物—无瓣繁缕,详细研究了其外部形态、花解剖和叶表皮微形态特征,比较了其与相近种无心菜和繁缕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基于核rDNA ITS序列的繁缕族疑似种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植物志二十六卷中,花柱数目是划分繁缕族(Alsineae)的鹅肠菜属(Myosoton)、卷耳属(Cerastium)、繁缕属(Stellaria)等8属的重要检索项.作者在成都附近采集了6号繁缕族疑似种标本,其花柱数目等形态特征混淆,无法鉴定属种.采用核rDNA中的ITS序列对石竹科(Caryophyllacaea)特别是繁缕族进行分子系统分析并据此对疑似种进行分子鉴定.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分析结果均显示,繁缕族疑似种与鹅肠菜(Myosoton aquaticum)聚合成一支.在与无花菜属植物Are  相似文献   

3.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华北地区繁缕属18种2变种以及同亚科5属6种的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繁缕属种皮细胞均为齿轮状,所研究的类群可大致分为以下2种类型:1)具有蛛丝状或颗粒状附属物,缺少次级纹饰;2)具有蛛丝状或颗粒状附属物的同时,表面具瘤状突起.种皮微形态特征所做的类型划分与传统的属下组的划分并不吻合,因此,不能作为分组的鉴别性状.种皮细胞齿的数目和种皮纹饰等在部分种类中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种类划分和探讨亲缘关系的依据.繁缕亚科其他5属植物的种皮微形态同样出现齿轮状结构,说明齿轮结构可能是这些类群的共有祖征.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在浙江种子植物分类研究中的若干新发现:1)对8个分类群进行了修订,其中将天目山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tianmushanensis作为异花孩儿参P.heterantha的异名;赞同将华蔓首乌Fallopia forbesii作为虎杖Reynoutria japonica的异名;历史文献记载浙江产的安徽繁缕Stellaria anhweiensis、三脉种阜草Moehringia trinervia系无瓣繁缕Stellaria apetala之误定;恢复了细叶短柱茶Camellia microphylla、闪光红山茶C.lucidissima2个种的种级地位;重新组合了黄腺柃Eurya aureopunctata、红花短柱茶Camellia microphyllaf.rubida2个分类群.2)描述了景宁白山茶Camellia lucidissima subsp.jingningensis、多瓣杨桐Cleyera japonica subsp.pleiopetala2个新亚种,并附有彩色照片.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齿唇姬蜂是一种重要的幼虫内寄生蜂,对许多严重的农业害虫都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具备优良寄生蜂的特征,具有很大的繁殖与利用价值.为实现该蜂人工规模化繁育,加速其产业化进程,早日应用于生产实践发挥其更大的控害效果,亟须制定相应的繁蜂质量标准.为此,运用室内繁育技术,通过不同的寄生方式,以2龄棉铃虫和黏虫幼虫为寄主进行了室内的人工繁育.在繁育过程中,初步制定了繁蜂寄主、蜂茧茧色和大小,特别是以室内繁蜂第5代出现成蜂畸形现象为种群复壮的指示性状,确定了优良成峰的形态特征等繁育标准,期望本标准可以作为人工繁育棉铃虫齿唇姬蜂的依据,以规范繁蜂技术,保证繁蜂质量.  相似文献   

6.
两个河北植物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与鉴定,发现细叶繁缕(Stellaria filicaulis Makino)和岩苦荚菜(Ixeris chelidonifolia(Makino)Stebb.)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有天然分布,这两种植物分别隶属于石竹科繁缕属和菊科苦荚菜属。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载了内蒙古种子植物新记录科2个:沟繁缕科Elatinaceae和胡麻科Pedaliaceae;新纪录属5个:沟繁缕属Elatine、茶菱属Trapella、丁香蓼属Ludwigia、石龙尾属Limophila和水竹叶属Aneilema;新纪录种12个,为内蒙古植物区系的研究增添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红树林生境具有高盐、水淹低氧等特征,红树植物对高盐、水淹生境的适应性决定了其可以成功定植并占据相应的潮间带.红树植物可以通过各种机制耐受、抵抗或避免高盐、水淹,在海岸潮间带下生存.在生理及分子水平综述了红树植物适应水淹和高盐生境的研究进展,揭示了其独特的调控模式,为进一步研究其适应性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濒危植物银缕梅幼苗对不同光强的光合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光照强度处理下(100 %、50 %和5 %自然光强),测定了濒危植物银缕梅幼苗叶片光合生理及其相应的形态指标,以探讨银缕梅幼苗叶片光合功能执行及叶形态建成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响应趋势。结果表明:银缕梅幼苗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随着光强下降而显著降低,表明当年生新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低强度光。全光强下银缕梅幼苗虽然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但其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同样显著高于弱光下的幼苗,表明在幼苗建成阶段其强光利用能力较低,需要通过增加热耗散以散发过剩的光能。50 %光强下的银缕梅幼苗叶片的比叶面积(SLA)显著高于5 %及100 %光强下幼苗叶片的SLA,并且单株产叶数显著增加,说明在中等遮荫条件下银缕梅幼苗可进行有效的光合功能执行,并在形态建成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响应。5 %光强下银缕梅幼苗的SLA最低,但单位面积及单位干质量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50 %与全光照下幼苗的相应指标。银缕梅幼苗在光合功能执行以及叶形态建成等方面对低光环境所表现出的适应策略,较好地解释了自然种群中幼树(幼苗)个体占据绝对优势的现象。但作为典型的阳生性树种,生长后期的光资源限制则可能导致植株处于“光饥饿”的压制状态,严重限制其种群更新。光环境的改善将直接促使幼树(幼苗)从光制约状态释放出来,以利于银缕梅种群的顺利更新。  相似文献   

10.
入侵植物对环境表现出较强的表型可塑性,研究外来入侵植物对不同生境的形态适应性可以为合理防治生物入侵的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3不同水分条件的生境中空心莲子草的表型特征和生物量分配以及叶绿素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旱生生境中空心莲子草叶片长度和叶生物量以及茎生物量均极显著地低于湿生和水生生境中的相应的指标;3生境中,茎生物量大小依次为旱生<湿生<水生,其中水生生境中与湿生生境中差异不显著;地下生物量大小依次为旱生>湿生>水生,各生境中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根/冠比以旱生生境中为最高,湿生生境中次之,水生生境中最低;叶片中总叶绿素含量以旱生生境中最低,水生生境中次之,湿生生境中最高,但是旱生生境中空心莲子草叶绿素 a (Chl a)的含量却为最高,水生生境中为最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新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为扰动对天山托木尔峰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与土壤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在轻度、中度、重度及无扰动四种扰动类型强度下对保护区内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随扰动强度增加,植被盖度、高度、产草量和密度均呈下降趋势,多年生优良牧草减少,一二生杂类草增加;通过聚类分析,随扰动强度增加,植物群落发生分化或演替,植物群落由紫穗大麦+早熟禾型向紫穗大麦+葛缕子型、早熟禾+蒲公英型、繁缕+萹蓄型逆向演替。中度扰动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最小。随着扰动强度的增加,土壤总盐和pH呈增加趋势,全氮呈下降趋势。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呈负相关(P<0.05),均匀度与土壤pH呈负相关(P<0.05)。随扰动强度增加,植物群落发生退化演替,土壤出现退化特征。建议减少人为扰动,对保护区划区或分段旅游开放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植物和植被多样性现状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物种多样性、特有种、植物区系、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物种以及其他特色的保护对象,指出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丰富多样,是重要古老木本蕨类桫椤的重要种源库。同时物种和生境的多样性,使得植物群落类型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多样性。根据群落发生的不同以及“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的划分标准,将该保护区自然植被划分为 5个植被型,人工植被划分为 6种类型,并分别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在芽孢形成的同时能形成杀虫晶体蛋白的细菌。自石渡从家蚕中分离出第一株Bt以后,人们发现它广泛存在于土壤、昆虫、贮藏物、仓库尘埃、植被等昆虫接触物上,并从中分离出大量菌株。本文就Bt资源收集的研究情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黔中喀斯特山地孤岛生境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采用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不同类型孤岛进行样方调查,对群落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地孤岛生境植被演替过程中,随着演替的进展,群落高度逐渐增大,阴性植物逐渐迁入,每个阶段木本植物都有不同的优势种。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在灌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分布于准噶尔盆地的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种群的生境进行了土壤物理特性的对比分析,分析的项目包括土壤颗粒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等。结果显示:羽毛针禾生境的土壤机械组成粘性沙粒比例小,其适生的沙丘中上部含水量也是极低,土壤的容重亦较大。对比分析的沙丘中下部和沙丘之间的无羽毛针禾分布的平地,其土壤粘沙比例、含水量相对较高,土壤容重相对较小。这说明了羽毛针禾局域分布的生境土壤物理特性,透气性好、粘沙比例低的沙丘中上部活化沙地地带是它的适生土壤类型,这从一侧面也解释了为什么羽毛针禾是活化沙地的先锋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16.
以裸燕麦永红492栽培种的三个发育时期的茎尖为外植体,研究发育时期、基本培养基组成(MS,B5,N6)、激素、肌醇、含氮化合物及渗透势对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小植株分化的影响。发现营养生长锥时期是体细胞胚胎发生最好的实验材料;2,4-D是诱导愈伤组织必不可少的因素,6—BA对体细胞胚胎发生没什么影响;往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肌醇和含氮化合物以及适当地降低培养基的渗透势均有利于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小植株形成。在液体培养中,发现培养基中古有2,4-D比无2,4-D更有利于胚状体发生  相似文献   

17.
在侵略性介质中,金属如碳钢、铜、铝等的腐蚀不可避免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防护金属腐蚀非常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与化学合成的有机缓蚀剂相比较,植物提取物基缓蚀剂具有许多独特优点,例如高效率、低成本、可再生与可持续,且符合低碳与绿色化工要求,有利于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得到人们极大关注。由于含有许多杂原子基团,植物提取物易与金属发生物理或化学作用形成吸附膜,进而阻碍侵略性物种与金属表面的直接接触,从而阻滞或抑制金属表面的电化学反应,实现在多种侵略性介质中对金属的腐蚀防护,阻止金属溶解。本文重点综述了近二十年植物提取物作为在侵略性介质中抗金属腐蚀材料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关于抑制钢腐蚀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作为有机绿色缓蚀剂的科学基础与应用潜能,并展望了本领域未来研究重点与研究目标,为人们利用探索天然产物基的有机缓蚀剂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方同域分布着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其形成的异质性生境可能促进物种的分化适应以实现植物物种形成与维持。本文比较研究了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土壤与生境差异,分析了苦苣苔科植物在这两类生境上的分布格局、专性程度等,解释这两类生境对苦苣苔科物种分化与特有种维持的可能作用。结果显示:丹霞地貌的土壤更偏酸性,土壤含钾量极高;喀斯特地貌土壤则呈明显碱性,土壤含钙量极高。苦苣苔科植物专性或偏好喀斯特生境的物种有162种(占31.58%),花期集中在4—10月(87.04%);丹霞生境专性或偏好的物种27种,花期集中在8—9月(44.44%)。另外有一部分类群同时在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有着较广的分布,但也存在一定的分化;如在两类生境都有大量分布的闽赣长蒴苣苔,在丹霞地貌上的种群花期较喀斯特种群的约早2个月。这些结果证实,中国南方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不同的土壤性质及相关环境与气候特点,促进了苦苣苔科植物物种分化,可能是我国南方苦苣苔科植物具有较多狭域特有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