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全面了解许厂煤矿地质构造特征与断层、褶皱的关系,更好地为煤层开采服务,根据许厂矿区内大量断层、褶曲的构造形迹和分布规律,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内地质构造发育特征,从矿区所处聚煤盆地地质构造演化入手,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对矿区不同期次构造应力场特征和构造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许厂井田内发育一组走向北东、向南西倾伏的宽缓褶曲和一组北西向次级褶曲,断层以走向近南北的西倾高角度正断层和走向北西的南西倾高角度正断层为主,逆断层较少:表明井田内断层受区域性大断裂的显著控制作用。矿区构造是经历了三期构造运动的结果,不同期次构造组合形成了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2.
基于北宿煤矿煤田地质勘探资料,从矿井构造组合的角度分析了该矿构造组合的特征及其对煤层的控制作用.北宿煤矿地质构造主要以断层为主,按其走向和性质可分为两组:一组走向NW,为正断层;另一组走向NE或NNE,为逆断层.此外,该煤矿还发育褶皱和节理.各构造相互组合和叠加,控制着矿区煤层的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张文新  方加吉 《甘肃科技》2012,28(18):35-37,47
阿干镇煤矿区煤炭资源接近枯竭,矿井不久将闭坑.矿区地质构造非常复杂,压性构造发育,以南北向的褶皱及逆断层为主,有少量东西向逆断层,反映了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在南北向构造中尤以成对的楔状逆断层最为特殊.本文认为,矿区东侧的兴隆山往西挤压和重力滑动是造成矿区南北向构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太湖穹窿中逆-逆冲断层均发育在褶皱的翼部,并在平面上成放射状排列。而推覆构造为浅成的、弧立的飞来峰散布在穹窿的外围。通过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揭示这些构造与太湖穹窿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即当垂直构造力向上顶托形成隆起时,岩层沿下震旦统软弱层发生垂直半径方向的收缩,产生侧向挤压,形成穹窿裙边褶皱,并在褶皱陡翼产生逆-逆冲断层,组合成放射状构造。而在穹窿的中心顶部出现正断层,受正断层切割的顶部地层失去相  相似文献   

5.
太湖穹窿中逆-逆冲断层均发育在褶皱的翼部,并在平面上成放射状排列。而推覆构造为浅成的、弧立的飞来峰散布在穹窿的外围.通过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揭示这些构造与太湖穹窿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即当垂直构造力向上顶托形成隆起时,岩层沿下震旦统软弱层发生垂直半径方向的收缩,产生侧向挤压,形成穹窿褶边褶皱,并在褶皱陡翼产生逆-逆冲断层,组合成放射状构造。而在穹窿的中心顶部出现正断层,受正断层切割的顶部地层失去相互牵制力,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向四周滑动,形成散布在穹窿外围的推覆体。穹窿顶部成为构造剥蚀区,其缺失的地层与推覆体相对应.因此逆断层、逆冲断层、推覆构造、褶边褶皱是形成太湖穹窿时,同一构造力作用的产物,并组成统一的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6.
断层附近的反牵引现象是正确判断断层性质,准确寻找断失煤层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干扰因素,笔者认为,一期构造力形成的正确层国的反牵引褶曲与递断层上升盘牵引褶曲在形态上的区别是,前者是沿断面向下滑的,褶曲较开阔,不形成岩层倒转;后者除断层倾向岩层倾向相反时外,是沿断层面向上推的,褶曲较紧闭,且经常形成岩层倒转,两期构造力复合形成的正断层的反牵引现象,前期由挤压力形成递断层附近的牵引褶曲;后期由拉伸力使两盘沿断面产生相对的升降,断层落差后期大于前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认识高陂矿区构造特征入手,分析了矿区构造演化过程。文章认为,高陂矿区的褶皱主要是高陂向斜,后期形成了较多次一级褶曲;区内存在三类断层:滑覆断层,边界逆断层,小型断层。印支晚期主要形成三条滑覆断层;燕山早期形成高陂向斜,东西边界断层,次一级褶曲,小断层;燕山中晚期形成南北边界断层,并使高陂向斜南高北低。  相似文献   

8.
岩层产状平缓的矿区中,常见有些正断层两侧出现煤层压薄、增厚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正断层形成后,断层附近的层间挤压应力的变化有关,上盘局部加载压薄,下盘局部卸荷增厚.上、下盘呈现“反牵引”现象的正断层也是这样产生的.由矿井实见情况来看,这类正断层落差是层状岩体在平拉开时,断层附近岩、煤层流变的结果.这一认识,与以往对正断层的传统看法有许多不同之处.它对正确分析矿井地质构造指导采掘工作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矿井地质勘探与生产揭露资料,分析许疃矿井地质构造发育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矿井主体褶皱为一走向近南北、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并发育两组轴向为NWW向和近EW向褶曲;断层构造较发育,且逆断层所占比例较大,断层走向主要以NE和NNE向为主,断层平均倾角为50°,高角度断层居多。矿井构造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断层相互切割,构造更趋复杂化,对矿井生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许疃矿区内大量断层、褶皱的构造形迹和分布规律,系统的分析了研究区内的地质构造发育特征,并从矿区所处聚煤盆地构造演化入手,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对矿区内不同期次构造应力场特征和构造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区内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近南北、向东倾斜的宽缓单斜构造,局部发育次级褶曲,并被一系列断层切割改造的复杂局面;矿区构造是经历了四期构造运动的结果,不同期次构造组合形成了矿井现今复杂的构造格局,燕山早期活动对总体构造轮廓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最终格局是在燕山期形迹基础上改造而成。  相似文献   

11.
针对马兰矿选煤厂多煤种入洗、多产品规格的生产现状,根据3种原煤的浮沉实验资料,经过试算分析,按照等基元灰分入选、精煤产率最高的原则,确定了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最大限度提高产率的一套完整的配煤入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煤中矿物质在煤气化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各种煤焦在水蒸汽或H2O/H2混合气氛中的气化反应 性及动力学参数,并对煤焦中矿物质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褐煤焦反应性明显 大于烟煤焦或无烟煤焦的反应性,而脱除矿物质后煤焦反应性随煤化度提高呈平缓的 线性下降。矿物质的脱除,对于褐煤焦表观活化能提高,而对于无烟煤焦表观活化能 降低。同时发现:矿物质中Ca组分是起催化作用的主要组分,尤其对褐煤焦,Fe组 分只在 H2O/H2混合气氛中气化才表现出较强的催化作用;而Al组分则起负作用。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洁净煤技术的发展情况,针对阳泉荫营口煤矿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了洁净煤技术利用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硫煤的电化学净化对煤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煤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电化学净化对煤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当的电解条件下电化学脱硫对煤质影响不大,但若提高有机硫的脱硫率,则对煤质影响明显。将处理过的煤用四氢呋喃(THF)萃取,并将THF可溶部分进一步用环烷萃取,完全宿煤THF可溶物和环乙烷不溶物含量高于原煤。  相似文献   

15.
煤的可溶化技术与煤的化学族组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煤可溶化技术研究的现状,讨论了影响煤可溶化的主要因素以及几种强化方法,指出了今后应作深入研究的几个方面,并提出了利用煤的可深化技术进行煤的化学族组成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急倾斜坚硬厚煤层的开采方法是采矿技术所面临的难题之一。由于急倾斜坚硬厚煤层矿山压力显现不清楚,煤层顶板管理复杂,顶板事故多,回采率低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矿井生产能力的提升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受到束缚。兴泰煤矿二1煤层具有煤质坚硬、倾角大、瓦斯高、煤层厚等显著特点。因此,提高坚硬顶煤的冒放性是兴泰煤矿放顶煤开采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本文在对坚硬顶煤破碎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兴泰煤矿二1煤层工程地质条件,提出了提高二1煤层坚硬顶煤冒放性的主要技术措施及三种预裂爆破方案。通过现场试验,成功的解决了二1煤层坚硬顶煤难以放出的问题,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实现了急倾斜坚硬厚煤层放顶煤开采技术的突破,对中国急倾斜坚硬厚煤层的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基于C/S模式的洗煤厂煤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网络结构与功能结构,并就系统实现中的安全管理机制、数据报表设计、与LED显示屏播放系统的集成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该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对于加强企业生产控制,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晋煤集团成庄矿洗煤厂从技术角度和管理角度对煤质进行管理。从5个方面探讨了煤质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直接影响动压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效果。本文针对崔家寨矿5~#煤层E12505工作面地质条件,提出采用锚梁网索联合支护技术控制围岩变形,并对支护参数进行系统优化。继而根据三维应力状态下煤岩体的极限平衡理论,推导出合理煤柱宽度理论值,同时采用FLAC~(30)模拟软件分析不同宽度煤柱受力状况。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对比,确定了崔家寨矿5~#煤层回采巷道合理支护参数及煤柱尺寸(6~7m)。研究成果为复杂应力条件下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煤柱宽度的合理留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会云 《山西科技》2014,(1):146-147
通过对麻地沟矿可采煤层的煤类探讨,得出结论:该矿可采煤层是13号煤层,其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38.15%~43.02%,平均为39.73%;黏结指数(GR·1)6.87~27.65,平均为14.67;胶质层厚度(Y值)0~8.08 mm,平均为4.13 mm。由上述各煤层分类的各项指标,确定该井田13号煤为长焰煤(CY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