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秀艳 《中国西部科技》2010,9(22):67-67,83
本文针对日益普遍的以地表水为原水的饮用自来水中的嗅味问题,结合秦皇岛市水源地富营养化和水厂运行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嗅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几点去除嗅味的理论措施。  相似文献   

2.
臭氧活性炭去除水中硫醇类致嗅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醇类物质是南方某江排洪时饮用水中嗅味的主要致嗅物质。以乙硫醇为典型致嗅物质,研究了臭氧活性炭对乙硫醇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臭氧活性炭对乙硫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中臭氧氧化是去除乙硫醇的关键工艺,活性炭发挥的作用有限;去除乙硫醇嗅味的适宜臭氧接触时间是15min,当水质变化不大时,完全氧化水中乙硫醇所需要的有效臭氧投加量(m g/L)为乙硫醇初始浓度(μg/L)的0.04倍。当进水乙硫醇浓度大于100μg/L时,需要增加适宜的预氧化处理,与臭氧活性炭联用才能有效去除水中硫醇类致嗅物质产生的嗅味。  相似文献   

3.
牦牛酸奶的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牦牛鲜奶经脱脂、乳脂标准化后加工制得酸奶.经检测,酸度为90℃~100℃,口感甜润,奶味清香可口.所用菌种比例为保加利亚杆菌:乳酸链球菌=2∶1.发酵时间为200~220min,含糖量不超过7%.  相似文献   

4.
胡柚汁经过乳酸菌发酵后,可以有效降低其苦味。探讨了胡柚汁乳酸菌发酵脱苦工艺,结果发现热处理温度为90℃,处理时间为5min,发酵初始pH值约为5.0,发酵温度为32℃,发酵中止时间为48h,复合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与琼脂比例为1∶1)的加入量为0.40%较好。经过该工艺处理后得到橙黄色的胡柚汁产品,具有发酵胡柚汁的清香,口感细腻,苦感和酸味适中。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一株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putida Yz-Ⅱ6)的形态特征及产海因酶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该菌为杆状,菌落圆形光滑,革兰氏染色阴性,单根极生鞭毛.该菌产海因酶最佳发酵条件为起始pH值7.0的YCG培养基,并用0.1%海因诱导,25℃摇床培养20h,酶活力可达到1.3U/mL菌液.  相似文献   

6.
水体中,藻类、菌类等产生嗅味物质,当其浓度为ppt(ng/L)级时,人们就能够感觉到土腥与恶臭味道,严重污染了水体。探索富集、检测低浓度嗅味物质的方法成为困扰其研究的难题。本论文以5种嗅味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徽莘取(SPME)方法对水样进行前期富集处理,然后利用气相色谱氢离子火焰检测器(FID)对其删定。结果显示5种嗅味物质的峰面积与浓度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精确度较高;捡测限低;标准简单省时。本论文利用建立的方法,对我国南方S市四女自来水水厂备个工艺出水取样,进行嗅味物质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各个水厂处理工艺中,均有嗅味物质检出,当原水嗅味物质浓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是可以保证水厂出水水质,臭氧一活性炭深度处理可以较好的去除嗅味物质。  相似文献   

7.
简要论述了肉味香精配方的基本构成及美拉德反应在肉味香精生产中的应用,介绍了五十多种肉味香精中常用的合成香料,对其中的含硫香料做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8.
针对富营养化湖库水普遍存在的藻类、有机物污染及嗅味问题,以实验室模拟的含嗅味微污染水为试验水样,研究了混凝沉淀-生物粉末活性炭/浸没式超滤(BPAC/SUF)组合工艺对叶绿素a、有机物和嗅味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对膜污染的影响,探讨一种有效的含嗅味微污染水处理技术. 结果表明,混凝沉淀-BPAC/SUF组合工艺对叶绿素a的去除效果显著,平均去除率达95.5%;组合工艺可强化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对UV254、DOC和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1.0%,30.4%和51.0%;对二甲基异冰片(2-MIB)和土臭素(GSM)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为74.8%和75.1%,出水平均浓度均在嗅阈值以下;整个实验期间,跨膜压差仅增长了3.80 kPa,膜污染得到很好的缓解.   相似文献   

9.
贵州苗族布依族汉族PTC尝味能力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阈值法对贵州长顺县的苗族、布依族、汉族的苯硫脲(PTC)尝味能力进行了调查,共检测了2047人。结果表明:不同民族PTC尝味阈值的差异高度显著(P<0.01),不同民族间的味盲率亦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三个民族总计中,男女尝味阈值的差异高度显著(P<0.01),味盲率呈显著性差异(P<0.05);苗族、布依族和汉族中,男女尝味阈值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苗族、布依族的男女性别的味盲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的男女味盲率间差异显著(P<0.05).三个民族中,味盲基因(t)频率以汉族为最高(t=0.2242)。  相似文献   

10.
周楷 《奇闻怪事》2009,(11):99-99,64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对中国美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味”本属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范畴。“味”进入中国美学领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秦诸子第一次将味概念引进精神领域,而孟子和庄子首先把味与审美联系起来,形成了“味诗”的审美传统。“味诗”既指诗本体,又指对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