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成因及其农业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溶地区石漠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石漠化形成和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和人类活动五个方面.该文从这五个方面分析了石漠化的产生及危害,并针对此提出了其脆弱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3S"技术的奉节县喀斯特石漠化调查及精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漠化问题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以TM遥感图像为基础,用实地调查与3S技术相结合,以人机交互式判读为主的方法,对奉节县石漠化现状进行解译并得出分级结果.采用混淆误差矩阵和相对误差法对分级结果作精度评价.结果显示,在全县2198.88km^2碳酸盐岩层中,无石漠化面积为683.70km^2,潜在石漠化面积741.25km^2,石漠化面积773.92km^2,石漠化发生率为35.2%.其中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266.74km^2、312.48km^2、178.60km^2、16.1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5%,7.6%,4.4%、0.4%.石漠化强度分级结果的总精度为95.3%,图斑面积平均相对误差为1.96%,调查结果符合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AHP法在广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根据科学性、代表性、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和易获性原则,建立了广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AHP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用于评价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广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4个指标的权重确定中,森林覆盖率所占的权重最大,土地石漠化率的权重居第二,年均降水量居第三,阀叶林面积比重居第四,地表水资源指数居第五,水土流失率居第六,农膜使用强度所占的权重最小,这说明反映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森林和水;广西山地面积大、石山面积多,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是广西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三只羊乡地质生态环境特点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在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下,三只羊乡境内土壤植被稀少,旱涝灾害频繁交替,生活水源严重污染,生态系统结构不平衡,石漠化加剧,地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此根据三只羊乡的生态环境特点,从水土资源的利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1:3素质的提高等几个方面提出该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恢复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石漠化土地分布的主要区域,石漠化已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面积与等级、不同石漠化类型土地的主要特征等方面概述了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现状,分析了石漠化对粤北岩溶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了石漠化防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沙漠化和石漠化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所面临的两大根本性的地域环境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着重从形成因素、地理分布、动态变化、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析,认为二者在某些成因上存在着相似性和治理措施方面存在可借鉴性,指出积极探索以沙治石和以石治沙的经验,对于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蓝凤金 《广东科技》2012,21(9):139-140
由于岩溶地区是我国石漠化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因此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广泛关注,鉴于岩溶地区的土地利用、石漠化等问题的严重性,本文就这一问题的治理工程设计进行专题讨论。首先对岩溶地区土地利用、石漠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就岩溶地区治理工程设计的要点给予阐述,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土地资源的治理以及土地资源模式构建这两个方面,最后,就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设计的对策进行说明。通过采取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完善石漠化的治理模式、轻度的石漠化治理、中度石漠化治理、强度的石漠化治理等五个设计层面,为岩溶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石漠化治理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性策略。  相似文献   

8.
我国亚热带喀斯特生态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石漠化作为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终极状态,正逐渐演变成继北方沙漠化和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土地退化问题,石漠化相关问题研究当前已被提到国家目标的高度.文中根据喀斯特生态环境演变的几个研究中心及研究焦点问题,将其归纳为三大学派:环境地质学派、地表过程学派和人地关系学派.对从事各学派研究的主要代表学者及科研群体、关注热点、学术论点和已有的工作成果做了介绍,并对各学派最新的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最后,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提出喀斯特生态环境演变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演化特征与人地矛盾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石漠化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演化特征和石漠化发生环境的人地矛盾 ,认为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自然环境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共同产物 ,是区域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的结果。为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王少峰 《遵义科技》2003,31(3):54-55
世界工业五分之四的生产能力是在二战以后的50年里形成的: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全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表现为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水体污染、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生物多样性失衡……等等。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己严重地危及到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1.
重庆南川石漠化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突出的生态问题.由于各地自然、社会条件的差异,石漠化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不尽相同.与其它石漠化地区相比,重庆南川石漠化发育程度较低,石漠化地区人口、产业相对密集,潜在石漠化面积广大,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地面临的突出挑战.以南川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当地石漠化特点及石漠化治理面临的挑战,提出在加强生态治理、工程治理的同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2.
截至2005年,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已经达到12.96×104km2,中国南方石漠化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成为我国三大生态灾害。以黔东南自治州为主要对象,研究了生态综合治理下黔东南州2000~2005年石漠化的变化特征,应用空间转移矩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数据表明:黔东南州石漠化面积从2000年1 638.46km2发展到2005年的1 753.60 km2,5年间平均每年增加23km2,到2050年石漠化面积将达到2 634.45 km2,占全州国土面积的8.68%。虽然黔东南州石漠化低于贵州平均水平,但是石漠化防治工作不容忽视,要建设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石漠化治理仍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毕节市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石化,是毕节市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为了促进喀斯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根据毕节市石漠化的现状,探讨了其成因和防治措施,认为导致石漠化加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更有人为的;其治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4.
根据石漠化等级程度及微地貌景观不同,选择12个固定样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4次监测。结果表明,喀斯特峡谷区土壤温度与石漠化等级程度相关性不大,与植被覆盖度,特别是林下草被覆盖度具有很大相关性;随着治理时间增加,各等级石漠化土壤温度日变化趋于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的稳定大小关系。随治理时间增加,旱季土壤水分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且年际同期变化幅度较大。研究不同等级石漠化人工生态恢复的土壤温度及水分有助于从土壤水热的角度来揭示石漠化恢复治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石漠化边坡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是目前绿色公路建设的热点问题,常用框格植草措施减缓雨水对边坡的冲刷破坏,加快坡面的植被恢复进程。结合广西贺巴高速来都段石漠化边坡植被恢复项目,通过对现场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剖析了石漠化边坡框格内填土植草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技术在应用中发现的一些技术问题,提出了框格内填土局部稳定技术的新型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在该石漠化边坡,推广应用了采用水土共蓄的新型板槽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的最新发明技术,以期对石漠化边坡的植被恢复提供积极的技术措施和建议,促进石漠化地区绿色公路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开展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为广西开展石漠化生态恢复重建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美国Thematic Mapper(TM)和国产环境减灾卫星HJ遥感数据,结合实地调查采样数据,在分析石漠化遥感光谱特征的基础上,以植被覆盖状况作为石漠化评价指标,采用框式分类方法对广西1988时相、2002时相、2007时相、2015时相4个时相石漠化状况进行等级制图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结果】2002时相广西石漠化面积最大,1988时相次之,2015时相最小。近30年来,广西石漠化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即1988—2002年呈增加趋势,2002—2015年呈逐渐减少趋势,石漠化程度得到控制。其中,1988时相,广西的喀斯特地区中部石漠化比较严重;2002时相,中部石漠化得到改善,西部加重;2007时相,西部石漠化得到改善,中东部加重;2015时相,全区石漠化得到全面的改善,呈现重度转中度、中度转轻度、轻度转潜在石漠化的良好态势。【结论】植被覆盖是衡量石漠化程度的有效标志,TM和HJ数据可较好的监测大范围石漠化时空演变。  相似文献   

17.
基于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评价,揭示土地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而对不同土地资源和不同农业区土地资源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差异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空间差异显著,高度生态敏感区集中在4个区域:北方干旱/半干旱沙漠(地)的土地沙化敏感区、黄土高...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遏止贵州石漠化扩张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后,贵州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构成极其不利的影响。贵州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石漠化的日益扩张。而农村人口比重过大且日益膨胀是引起石漠化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石漠化的遏止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农村人口的大幅度减少,而通过农村人口迁移而实现的城镇化,可有效减轻因农村人口膨胀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