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牵拉内脏器官和刺激(牵拉刺激和电刺激)内脏各神经所引起的躯体反射,是由于内脏器官或神经所产生的痛觉冲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的高级部分)而产生的。因此,可以把这个内脏——躯体反射做为内脏痛的客观指标。二因刺激性质、强度和部位不同,血压的变化有差异。因此,固定把加压反射做为痛反应的客观指标之一,不符合客观实际。我们认为,人和动物在疼痛时,主要表现是加压反射。但根据刺激强度和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表现有减压反射和双相反应。三动物实验证明,迷走神经可能参于内脏痛觉的传导。  相似文献   

2.
一利用牵拉和膨胀胃的机械刺激方法,观察动物切断或封闭迷走神经、大内脏神经、腹腔神经节和腹腔动脉血管根部及其周围组织的前后,对内脏牵拉刺激的反应,探讨其外周传入途经问题。二实验结果证明动物的腹腔器官的传入神经纤维包含在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躯体神经中。三胃和其他腹腔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的传入神经纤维,其传入通路有直接和间接的二种形式,前者是直接进入相应的脊髓节段,后者是通过交感神经干和神经丛,上行或下降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因此,胃及腹腔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是比较广泛的。  相似文献   

3.
41只家兔在麻醉状态下胆流速度均匀,平均3.4毫升/公斤/时。对其中35只兔的膈下迷走神经施以电刺激,7只无反应,28只胆流有不同程度抑制。在这28只中,当膈下腹、背两侧迷走神经分别受到刺激时,都出现反应的有9只(32%);仅对刺激腹侧神经有反应的15只(53.6%);仅对刺激背侧神经有反应的4只(14.3%)。本工作揭示:支配家兔胆管活动的迷走神经并非仅仅是膈下腹侧支,而背侧支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关于家兔胆汁分泌的研究曾有一些报道~[1.2.3];梅懋华等~[1]将家兔膈下双侧迷走神置于一个电极下,使两者同时受到刺激,绝大多数动物的胆汁流出速度发生变化.并证明这一效应的作用环节在于神经的兴奋引起胆管发生不同程度的收缩,阻碍了胆汁流出,而不是改变肝的分泌或胆囊活动.根据现有知识,家兔膈下腹侧迷走神经形成胃前神经丛,后者再发出纤维分布到肝~[4];至于膈下背侧迷走神经是否有纤维分布到肝和胆管,以及对胆汁流出是否产生影响,均未见报道,我们在实验中,注意到,若单独对家兔膈下腹侧或前侧迷走神经分别施以电刺激,各侧神经对胆汁排出能否产生影响,这在不同个体并不一致.于是导出了这样的问题;家兔膈下背侧迷走神经,是否也能借缩胆管机制影响胆汁的排出速度?如果能够,那么这两侧神经表现此种作用的场合各占多大比  相似文献   

4.
切断某些动物的迷走神经多引起心率(HR)增快。(1960)认为切断迷走神经引起HR增快的主要原因是迷走神经对心脏抑制的解除。(1965)和(1965)指出,鱼类的迷走神经中枢有高度的紧张性,切断迷走神经之后,心脏收缩的频率显著的增快,是迷走神经抑制解除的结果,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没有联系,而切断哺乳动物的迷走神经导致HR增快是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有关。(1961,1975)、(1964)和(1975)等在实验中发现,消除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之后,切断动物的迷走神经时,动物的HR不再增快。因此得出切断迷  相似文献   

5.
作为边缘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扣带回的机能活动与痛感觉有关。利用慢性埋藏电极的方法刺激大白鼠扣带回前部,发现动物痛阀升高。刺激扣带回前部32区及其附近皮层区可以明显地增强针刺镇痛效应。利用电流损毁32区及其附近皮层区,可以减弱或完全取消针刺镇痛效应。根据实验结果,作者认为扣带回皮层这种对针刺效果的影响,可能不是通过中枢控制情绪反应的系统或是结均而实现,而是直接地影响中脑,丘脑以及基底核某些与痛感觉或是痛反应有关的神经核团。  相似文献   

6.
在麻醉和清醒状态下,用感应电流刺激鸟类中脑网状结构区,引起鸣叫反应、植物性反应和躯体运动等反应,过去已进行了一定观察,并初步判定在鸟类中脑网状结构区存有司鸣叫的中枢。为了进一步证明中脑网状结构区存有鸣叫中枢的论断,我们又采用化学的微小刺激法与感应电流刺激法作对照观察,并设想用电解性损伤方法破坏中脑鸣叫中枢后的鸟,仍使其处在清醒自由活动的状态下,是否仍有自发性鸣叫,抑或失去鸣叫而出现失音等反应,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就现有文献所知,Ranson会  相似文献   

7.
在69只家鸽用电刺激、电损毁、横切和记录细胞放电的方法研究了脑各部(小脑除外)与呼吸调控的关系。实验发现延髓具有基本呼吸中枢,此中枢位于延髓中后部两侧网状结构中。中脑内侧区域和丘脑下部视前区与喘息控制有关。家鸽中脑鸣叫中枢集中在内丘核(ICo)区。刺激丘脑广大区域和端脑隔区可引起程度不同的呼吸抑制。实验还发现,刺激整个三叉端脑束(QF束)可引起显著的呼吸抑制和心率变慢。  相似文献   

8.
以往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研究发现乙酰水杨酸可引起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膜产生明显的超极化反应,即能产生外周神经镇痛作用。本实验旨在利用大鼠福尔马林致痛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痛行为反应,建立乙酰水杨酸镇痛模型,以探索乙酰水杨酸可能的中枢及外周镇痛机制。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福尔马林致痛组和乙酰水杨酸镇痛组。结果发现,福尔马林致痛组大鼠的缩腿次数和舔爪时间都明显长于生理盐水组,给予乙酰水杨酸后,缩腿次数和舔爪时间均明显减少。故认为乙酰水杨酸可明显减轻福尔马林所致的痛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9.
硬骨鱼类延髓Mauthner细胞是其特有的一对指令性神经元 ,它接受并整合来自外周和中枢的各种传入信息 ,发动一种对保障鱼类生存至关重要的逃跑反射 惊跳反射。在此躯体反射的同时 ,可能存在某些内脏活动的变化。为分析躯体运动与内脏活动相关的中枢调控机理 ,我们制备了“惊跳反射中枢对心率调控作用的动物模型”。1 材料和方法用体长 12— 15cm ,体重 15 0— 2 5 0g的健康国产鲫鱼为实验动物 ,本实验共选用鲫鱼 2 0尾。将鲫鱼置于 0 5 %的乌拉坦溶液中进行麻醉 ,先使其自由游动 ,待鱼体翻倒而鳃盖仍保持节律性呼吸动作时取出 …  相似文献   

10.
<正> 起跑是短跑技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反应速度对短跑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分析反应时是衡量反应速度快慢的生理指标,是指运动员接受刺激与做出肌肉动作之间的应答时间。反应涉及以下过程:某些感觉器官被刺激而唤起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到中枢;沿着传出神经,把中枢所发出的冲动传到相应的肌肉群;肌肉根据刺激的特点与要求,做出相应回答。所以反应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1.感受器感受器越敏感,越能缩短对各种信号刺激的感受时间。感受  相似文献   

11.
实验选用体重1.5~2.5kg的健康家兔,静脉注射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在体记录胃内压变化.观察了弱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对刺激兔迷走神经导致胃内压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电刺激兔迷走神经可使胃内压升高,弱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后,能明显减弱迷走神经引起的胃内压升高现象,且这种抑制效应与照射时间呈正相关.(2)纳络酮可加强激光的作用.(3)静脉注射脑啡肽,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对刺激完整迷走神经引起的胃内压变化无显著影响,但对切断迷走神经后刺激其外周端引起的胃内压上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酚妥拉明和心得宁对刺激迷走神经和弱激光照射引起的胃内压变化均无显著影响.由此推断,脑啡肽经中枢途径可减弱激光的作用,经外周途径与激光作用相协同,去甲肾上腺素类可能不参与弱激光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刺上巨虚穴缓解慢性内脏痛敏的作用及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电针刺上巨虚穴对慢性应激刺激所致内脏高敏性大鼠和正常大鼠结肠内P物质(substanup)及其血管活性肽(VIP)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上巨虚穴缓减内脏高敏感的可能机制及其不同电针次数的效能.方法雄性3周龄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五组:空白组、模型组、多次电针组、单次电针组、单次针刺组.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大鼠结肠SP、VIP分布.结果与多次电针组相比,模型组大鼠SP表达有增强(P<0.01),VIP表达有显著性降低(P<0.01);单次电针组、单次针刺组大鼠SP表达显著增加(P<0.01),VIP表达显著降低(P<0.01).单次电针较单次针刺组大鼠SP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VIP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上巨虚穴的减轻内脏痛敏的作用与胃肠道SP的分布减少及VIP的分布增加存在着密切关系,且多次电针效果优于单次电针与单次针刺.  相似文献   

13.
实验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4只,鸟拉坦腹腔麻醉,人工呼吸条件下,髂总动脉插管直接描记血压。鼠头固定在立体定位仪上,按Pellegrino图谱定位,将微量注射针头插入孤束核。比较注药前后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所产生的加压反应。结果发现孤束核内微量注入β-内啡肽(β-EP)可减弱迷走-加压反应,而甲硫脑啡肽(M-EK)则使加压反应增强。如果先注入纳洛酮后再注入以上两种药物,β-EP的作用消失,但M  相似文献   

14.
作为边缘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扣带回的机能活动与痛感觉有关。利用慢性埋藏电极的方法刺激大白鼠扣带回前部,发现动物痛阀升高。刺激扣带回前部32区及其附近皮层区可以明显地增强针刺镇痛效应。利用电流损毁32区及其附近皮层区,可以减弱或完全取消针刺镇痛效应。根据实验结果,作者认为扣带回皮层这种对针刺效果的影响,可能不是通过中枢控制情绪反应的系统或是结均而实现,而是直接地影响中脑,丘脑以及基底核某些与痛感觉或是痛反应有关的神经核团。扣带回的兴奋活动能够影响针刺镇痛效果,在报导这一实验结果的时候,我们曾经指出,作为边缘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活动和作用有待今后作更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有关扣带回组织学方面研究所获得新的知识,更使我们觉得有必要继续过去的工作,对它作进一步的验证。这部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使用分区刺激和损毁扣带回的方法来研究扣带回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实验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4只,鸟拉坦腹腔麻醉,人工呼吸条件下,髂总动脉插管直接描记血压.鼠头固定在立体定位仪上,按Pelegrino图谱定位,将微量注射针头插入孤束核.比较注药前后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所产生的加压反应.结果发现孤束核内微量注入β—内啡肽(β—EP)可减弱迷走—加压反应,而甲硫脑啡肽(M—EK)则使加压反应增强.如果先注入纳洛酮后再注入以上两种药物,β—EP的作用消失,但M—EK的作用仍然存在,提示内啡肽参与并影响迷走—加压反应  相似文献   

16.
实验在26只用三碘季胺酚制动的成年家兔上进行。在中脑网状结构作细胞外记录,共获得128个具规则连续自发放电的非特异性感觉单位。电刺激杏仁基底核(AB)或内侧核(AME)能影响这些单位的自发放电以及大多数不同强度胫神经刺激所致的放电频率变化。对接受外周高阈值传入的单位,电刺激AB和AME的效应以抑制为主(54.3~65.5%)。对低阈值传入起反应的单位,AME刺激的效应仍以抑制为主(56.8%),而AB则以兴奋为主(50.0%)。提示杏仁调制网状结构内的感觉整合过程,并显示某种机能分化,这可以看作是情绪和感觉相互联系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慢性实验方法,以胃肠电活动作指标,观察了氟哌啶对内脏牵拉反应的影响。用双极电极缝于胃及十二指肠浆膜,引导胃肠电。在胃贲门部肌层埋植牵拉环,作牵拉内脏用。结果表明,注射氟哌啶后牵拉胃,引起胃的基本电节律紊乱时间缩短,胃及十二指肠快波恢复受到抑制。结果提示,氟哌啶对内脏牵拉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上说:“反馈的结果和反应动作本身又构成为刺激,并引起一定的神经冲动,再沿着传入神经返回传导到中枢,这个过程称为反馈。”就反馈而言,我们即熟悉又陌生,实际由此而论,不言而喻。采用这种方法来论教学,需要教师的细心观察、耐心询问、适时调查,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反馈”教法不局限于个别教法或哪门学科,更不受空间、时间、场合的变换,无拘无束地随着知识的传递悠然而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证明了冬眠蟾蜍的血压远低于正常蟾蜍的血压值,因此推测:血压下降是冬眠动物的共同生理特征之一。 动物进入冬眠状态后,体温、呼吸、心率、血流速度及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均明显下降。但关于冬眠动物的血压变化,所见报导很少,且结果不一。本实验证明,冬眠蟾蜍的血压明显低于正常活动蟾蜍的血压。  相似文献   

20.
在39只家鸽用横切脑干、电刺激、电损毁和记录神经细胞放电的方法研究了延髓各部与呼吸调控的关系。实验发现刺激延髓前部(A1.0-P1.0)主要引起程度不同的呼吸抑制作用,刺激延髓中后部(P1.5-P2.5)两侧可引起显著的呼吸加强或抑制反应;在P1.5-P2.5脑段两侧区域进行损毁或在此范围内(而不在此范围之前)进行横切,可使动物呼吸停止而死亡;在P1.6-P2.5两侧网状结构中记录到了呼吸相关性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实验结果表明家鸽延髓呼吸中枢位于中后部(P1.5-P2.5)两侧网状结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