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点 《西藏大学学报》2007,22(1):122-124
周代是我国乐舞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西周的雅乐,东周的俗乐。西周一整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到了东周“礼崩乐坏”已成大势。西周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文章认为从美学的角度讲,东周才是中国历史上乐舞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而西周只是一个过渡期。对于我国来说东周也才是真正意义上舞蹈艺术的开端。东周的乐舞艺术审美价值远远高于西周。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宁乡青铜器之谜"困扰了几代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至今仍未彻底解开。据宁乡炭河里西周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及专家关于宁乡青铜器与炭河里遗址属同一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炭河里古文化入手,通过对有关青铜器发现资料、历史文献记载,以及地名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等进行疏通和推论,认为炭河里遗址的生活族群是三苗,且炭河里遗址是古三苗国在商末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地。三苗国商代地域包含了赣西北、鄂东南、湘水下游和资水下游,而西周时期仅留有湘水下游和资水下游。最后通过对三苗地域内商周文化遗存等相关资料的分析,为"宁乡青铜器之谜"寻找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古三苗国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相似文献   

3.
A large amount of carbonized plant remains were discovered in one of the outer burial pits of the Han Yangling Mausoleum, which was built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for the Jing Emperor, Liu, Qi (188―141 cal a BC), the fourth emperor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remains are identified by phytolith analysis and macrofossi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Seeds from 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broomcor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rice (Oryza sativa) and chenopod (possible Chenopodium giganteum) are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4.
史有为先生的《叠用符刍议》认为中国人使用叠用符始于金文时代,并且考察了西周至汉代的使用情况。其实,叠用符的使用可以上推至商朝的甲骨文时代,汉代以后中国人还一直在使用它,直至现代社会,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使用的实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真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此,应该将其收入现有的标点符号系统中来。  相似文献   

5.
洞室墓是从先秦时期沿用至今的一种古老墓葬形制,关中地区是洞室墓早期流行的中心地区,学界多认为关中地区的洞室墓起源于战国时期。通过对相关考古资料的梳理,可以认为:洞室墓在关中地区出现的时间早于西周,西周时期仍然存在。不过,这些洞室墓的主人很可能是居住于关中地区的戎人,尚未影响到华夏族群。战国中期以后,洞室墓成为秦文化的重要特征,并随着秦的扩张及西汉定都长安而影响到了东方地区。  相似文献   

6.
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决西周王年 ,是采用多学科协同作战的方法 ,发挥历史学、考古学、C1 4 测年和天文学各自优势 ,经数十次专家会议协同讨论认可的结果。这个结果今后可能还会改进 ,但它已不是如以往研究西周王年那样是个人行为 ,因此它要周密得多。为了准确地判定灭商之年和晋侯苏墓的时间 ,已作出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和第一次使用系统C1 4 测年 ,大大提高了精度。金文历谱在推算时严格地依据金文学家最新的铜器分期断代表。排定金文历谱和西周王年时 ,利用了新近发现的七个支点 ,具有较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社会存在一个至上神崇拜,文字出现前其名字无考,商称帝,西周时期称天,东周时期太一和帝俊混称,两汉时期多称为太一。蹲踞姿态和揽撮阴阳是其形象的基本特征。他的形象最早出现在距今约5 300年~4 0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经商周而抵两汉,演变序列清晰。这种变化是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变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泰安市域先秦小邦国有关文献记载进行梳理,初步考证出在夏商周不同时期将今泰安市域为主要活动区域的16个小邦国,择其要者,从建国时间、始封君、灭于何国、爵位、依附势力等方面文献考证;继而选取影响大、延续长、遗迹多的若干古邦国,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历史地理学探讨;最后对研究区域古邦国研究保护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文化种类多种多样。早在夏朝时期就出现了青铜器,并在随后的商、西周乃至春秋战国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文化艺术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商周青铜器作为我国古代青铜器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期的青铜器具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一直是青铜器研究界的研究重点,对其研究从来没有中断过。商周青铜器纹样发展经历了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着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周公是西周初年重要的历史人物,他辅佐武王伐纣灭商;辅佐成王执掌朝政;平乱东征;分封建国;制礼作乐;提倡德治,对西周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是西周初年最为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相似文献   

11.
宦官始自周朝,终于民国.明朝宦官专权遗害无穷.清朝吸取明代教训,前期制定并实施严厉的管理制度,有效地遏制了宦官势力.晚清宦祸死灰复燃,历史赋予机遇,丁宝桢诛杀宦官安德海.  相似文献   

12.
青铜器纹饰盛行于商周时期,其发展轨迹是商代为幻想动物纹,西周早期为写实动物纹,西周中晚期为几何纹。可见,西周中晚期青铜纹饰发生了较大转变,究其原因,应当受当时社会的礼制、文化等因素影响。而目前学界对于青铜纹饰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尚浅,且对于纹饰发展演变的研究也相对薄弱。由此,从青铜纹饰研究着手,探讨西周礼制对青铜纹饰发展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周时期的里君是专称,指基层最小居民组织单位的行政首长,职掌一里行政事务。里居是里君的误写,不是专称。里人是泛称,泛指一里之中的一般民众。西周基层的里君演变为东周基层居民单位的一里行政首脑,各国里长的名称虽有不同,但职能相近。这一重要基层里吏职位被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  相似文献   

14.
晚清美国新教传教士似乎已经淡出中国译史学者的视线,他们在澳粤传教萌芽期的翻译活动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事实上,晚清美国传教士在澳粤的西学翻译是他们在华百年西学翻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翻译具有相当的异域特色,并在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时代意义,值得我们后人探究。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以大小宗制度为核心的分封制逐步松懈,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国均打着维护周天子地位的旗号侵扰他国,随着大大小小兼并战争的发起与结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称霸一方。这个时期政治风云瞬息万变,军事斗争纷乱扰攘,统一天下成为各诸侯国乃至政治家心中的宿愿,然而,历史最终选择了秦国,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政治、经济、外交包括军事等实力无疑是很重要的,在这些显性因素充分发挥作用时,无一例外地皆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虽然各个时代对人才的选拔、任用方式不尽相同,然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却是一样的,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以好客养士而闻名天下的战国四公子,我们似乎忽略了秦国在这方面的独到之处。我们通过秦国好士渊源之长久、众多的谋臣及武士、秦士之来源和秦士何以被重用四个方面来谈秦国独特的养士方式和用士制度。  相似文献   

16.
明中叶后,美洲的玉米与甘薯越过大洋,先后来到中国安家落户,也走进皖西淮河、长江支流的一处处谷地和上游大别山区的高山腹地。玉米和甘薯是比较典型的旱粮作物,它们不太苛刻的种植条件带来了两种作物的极度扩张,从而为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加进了新元素,从根本上改变了种植地民众食物不足的困境,尤其是解决了山区越冬食物不足和春荒的困难。但何炳棣"整体史学"的思维告诉我们,玉米和甘薯的引种,也带来了人口的激增;涌向山地的农民由于缺乏山地耕作的经验,又造成了水土流失和环境危急的日益严重。当然,只要能采取波伦式谨慎选择的态度,玉米和甘薯基本上是个好东西。历史的启示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只能走一条"共同进化"的路。  相似文献   

17.
按照大空间、长时段整体史的理念构想,中国的经济史可以以春秋战国及唐宋为两个分水岭划分为三截比较长的历史阶段。从汉到唐这一长时段的特点,即是提倡个人人身自由的专制政府以积极的田制手段来遏制承认人身依附关系为前提的世族门阀;而从宋到清这一长时期的特点,则以田制不立为标志,大地主所有制向中小地主所有制转化,民众对于小共同体的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相似文献   

18.
周宣王中共,外临同犬戎、西戎、淮夷、荆楚等民族激烈的民族冲突,内有诸侯势力膨胀、阶层矛盾依然紧张之患。对此,宣王在采取硬性控制的同时,亦采用和诸侯、睦万民、内赏功勋、外建诸侯等手段进行软性控制,巩固社会秩序。周宣王为应对复杂的社会冲突而进行的社会控制,对该时期以及整个西周内外社会政策的改变有直接的影响,并对春秋战国的社会整合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周宋代开封城市规模、商业、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并说明这些变化之所以发生在开封城,和它成为当时的漕运中心有着必然的联系。认为正是漕运的发展,使开封由区域性的地方城市逐步演变为发达的全国性都市,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的飞跃。  相似文献   

20.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on both sides of the Dachang section in the Daning River,the Three Gorges of the Yangtze River,shows that riverbed evolu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during the prehistorical and historical period,and it restricts human activ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ulture.Field investigation,dating data,paleocurrent analysis of 100 gravels on the riverbed and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reveal that the riverbed of the Dachang section developed in the Shuangyantang region during the early stage,after about 30 kaBP it shifted westward gradually and reached the present place.Along with the westward shift,the focus of ancient culture changed for several times.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s period,the east riverbank of the Daning River was the main residential area.During the Han Dynasty,along with the westward shift,the living space of ancient people was no longer confined to the east riverbank and the focus of culture moved westward.Then the Zhangjiawan site became the main dwelling district.In the late Han Dynasty, the villages were flooded and the ancients had to immigrate to a high place.Tombs of the Han and the Jin Dynasties outcropped on the flood plain of the east bank because their surface sediments were eroded by several flood events and the westward shift of the riverb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