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南京喀斯特溶洞碎屑充填物的沉积特征和气候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南京汤山地区的雷公洞炼灰厂剖面进行了沉积学、气候地层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洞内碎屑充填物记录了2个冷暖、干湿变化旋回,可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12~15段,由此推测南京猿人生存时代大致在45万年前左右.  相似文献   

2.
对南京汤山地区的雷公洞炼灰厂剖面进行了沉积学,气候地层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洞内碎屑充填物记录2个冷暖,干湿变化旋回,可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的12-15段,由此推测南京猿人生存时代大致45万年前左右。  相似文献   

3.
李付平 《科技资讯》2010,(26):230-230
<正>1北京猿人闻名世界的猿人洞,位于北京房山县周口龙骨山北坡,系一个天然大洞穴,东西长140米,南北向的最大宽度约40米。本世纪20年代发现这个溶洞时,它的洞顶早已不复存在了,洞内的沉积物总厚度超过50米,可划分为17层。  相似文献   

4.
<正> 0 绪言滴水是喀斯特洞穴内的低能量水,它长期作用于洞穴的顶部,底部及洞壁,不断沉积出洞穴碳酸钙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不仅改变了洞穴原有的形态,在洞穴的稳定性方面也起到良好的作用。就洞内巨大的石柱,在洞内实际上已起到了支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获取织金洞CO_2浓度的连续昼夜变化情况,分别以4 h为间隔,对洞内41个点和以15 min间隔对洞内4个监测点,进行连续昼夜监测分析。研究表明:1织金洞中稳定段CO_2浓度变化与海拔的相关性较高,集中在距入口相对高差20 m范围内变动,洞口段CO_2空间变化差异主要与洞道结构和裂隙发育情况有关,其水平对流强度大于其垂直下沉;2观测期间洞内CO_2浓度呈类正弦曲线的准周期昼夜变化,分别以19:00~20:00和03:00~04:00~08:00为峰值和谷值;3织金洞CO_2浓度变化受旅游活动、洞穴内外空气对流交换扩散及滴水脱气过程的多重影响,30年对外旅游开放使洞内温度升高2~3.5℃,CO_2浓度升高约50 mg/L,初步说明整体上自然因素强于游客活动的影响;旅游旺季游客活动明显增强。深入研究其不同尺度时空变化,有助于揭示洞穴微气候变化及其与大气间交换响应的耦合过程及洞穴系统的碳循环特征与源汇关系,进而分析次生沉积物的沉积与再溶蚀机制,为开发和保护织金洞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青龙洞位于太行山南段涉县镜内,溶洞发育岩层为奥陶纪厚层灰岩。洞内堆积物类型齐全,化学沉积物造型奇特具有较高的地质研究及旅游开发价值。本文初步论述了构造、岩溶发育及洞体形态特征的相互关系,并对洞内堆积物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堆积物成因、形成条件及其与区域构造、环境演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青龙洞的演化分为四个阶段。文中最后介绍了该溶洞的旅游资源特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喀斯特旅游洞穴微气候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内在原因和规律,以织金洞为对象,对洞穴CO_2、温度及湿度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监测。从季节变化、昼夜变化及空间变化特征等多尺度对洞穴微气候环境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织金洞微气候要素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CO_2由洞口向洞内深处逐渐增加,且渐趋稳定,雨季前半洞段浓度高于后半洞段,旱季则相反;夏季温度由洞口向洞内逐渐降低,至洞内深处逐渐稳定,而冬季在洞口附近略有降低后逐渐升高,至深处逐渐稳定。相对湿度由洞外至洞内逐渐增高,至深处稳定在85%;(2)季节变化上,洞穴内CO_2浓度变化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洞口附近温度、湿度由于受洞外环境的影响有较大波动,至洞内深处逐渐稳定。三者均存在明显的年际间周期变化;(3)昼夜变化上,游客数较多时,CO_2浓度白昼明显高于夜间,游客量较小时,白昼比夜间低;温度白昼总体上比夜间高,白昼波动大于夜间;相对湿度白昼较夜间低,三者均以昼夜为周期变化;(4)通过研究影响洞穴微气候要素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游客数量、洞内外气流交换和洞道结构、洞穴水体和灯光系统等,其变化是多要素相互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喀斯特旅游洞穴微气候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内在原因和规律,以织金洞为对象,对洞穴CO_2、温度及湿度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监测。从季节变化、昼夜变化及空间变化特征等多尺度对洞穴微气候环境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织金洞微气候要素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CO_2由洞口向洞内深处逐渐增加,且渐趋稳定,雨季前半洞段浓度高于后半洞段,旱季则相反;夏季温度由洞口向洞内逐渐降低,至洞内深处逐渐稳定,而冬季在洞口附近略有降低后逐渐升高,至深处逐渐稳定。相对湿度由洞外至洞内逐渐增高,至深处稳定在85%;(2)季节变化上,洞穴内CO_2浓度变化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洞口附近温度、湿度由于受洞外环境的影响有较大波动,至洞内深处逐渐稳定。三者均存在明显的年际间周期变化;(3)昼夜变化上,游客数较多时,CO_2浓度白昼明显高于夜间,游客量较小时,白昼比夜间低;温度白昼总体上比夜间高,白昼波动大于夜间;相对湿度白昼较夜间低,三者均以昼夜为周期变化;(4)通过研究影响洞穴微气候要素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游客数量、洞内外气流交换和洞道结构、洞穴水体和灯光系统等,其变化是多要素相互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黔西县水西洞主要呈NE-NEE向发育于下三叠统茅草铺组(T_1m)可溶岩层内,由五条主洞及三个洞厅组成,实测长度为10557. 13 m,最低点高程762. 12 m,最高点高程920 m,高差达157. 88 m。洞道形态呈拱形、梯形、三角形等,洞穴次生碳酸钙沉积物充分发育,不同类型的沉积物通常相伴生,部分洞段分布较密集,规模体量较大,多沿层理、节理发育,造型较美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美学价值。冲积物主要为粘土及粉砂。水西洞形成经历了深潜期、渗流期及半悬托期三个阶段,是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的反映,洞内广泛分布的石笋是了解古气候演变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长江河口及其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千年来,长江河口河道束狭淤浅,南岸边滩伸展,河槽成形,河道加深,形成现代河口的形态。长江河口的沉积物分布是和河口地形及水下三角洲的发育密切相关的。本文研究了沉积特征以及它与沉积环境、地貌和水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大量材料分析表明,沉积物的粒度大小和水动力条件相适应,分选系数、偏态和中值粒径之间有相关性。长江河口可分为四个沉积区:河口段上段沉积区;河口分汊河段沉积区;河口拦门沙沉积区;水下三角洲沉积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层采集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中山王洞洞穴冲积物,利用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山王洞地下古河道沉积物优势粒级以粉砂、黏土为主,其含量占总体水平的70%以上;(2)沉积物颗粒较细且分布集中,与地表河沉积粒度相比,洞穴冲击形成的沉积物颗粒更细,反映洞穴古河道河流水位稳定或水动力较弱,洞穴流域范围内地表植被好,地表侵蚀不严重。  相似文献   

12.
在钻探过程中,发现王龙庄油田既有陆相沉积物,亦有海相沉积物,其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综合利用钻井、测井、物性及重矿物等分析,通过20余口取心井的岩心观察和100多块岩心薄片分析,认为金湖凹陷王龙庄油田阜宁组二段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南部的张八岭隆起,发育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合沉积滩坝体系,将混合沉积滩坝相进一步划分出混积坝、混积滩和裂流水道三个微相,阜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砂体整体呈环带状分布。在沉积演化指导下,采用单井相相控砂体分析技术建立了断块的小层沉积微相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3.
近两千年来,长江河口河道束狭淤浅,南岸边滩伸展,河槽成形,河道加深,形成现代河口的形态。长江河口的沉积物分布是和河口地形及水下三角洲的发育密切相关的。本文研究了沉积特征以及它与沉积环境、地貌和水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大量材料分析表明,沉积物的粒度大小和水动力条件相适应,分选系数、偏态和中值粒径之间有相关性。长江河口可分为四个沉积区:河口段上段沉积区;河口分汉河段沉积区;河口拦门沙沉积区;水下三角洲沉积区。  相似文献   

14.
以公伯峡水电站为例,结合原型风速和压强随闸门开度的变化过程线,研究了水平旋流泄洪洞的水流流态.试验系统描述了堰闸段、竖井段、起旋室、旋流洞、水垫塘及退水洞内水流流态的变化过程,对比分析了原型和模型流态的差异.结果表明受收缩环的影响,在闸门开启过程中堰闸段水流由堰流向淹没流过渡,竖井段水流由自由跌落向淹没射流过渡;旋流洞内流态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经历由自由流向吸吮流转变的过程;水垫塘调整流态的作用显著,退水洞内水流呈稳定的明流流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下关隧道通过全风化花岗岩浅埋富水隧道开挖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措施,隧道安全顺利的通过浅埋段施工,施工进度明显改善,施工成本有效减少。通过洞外井点降水,变洞内为洞外施工,加快了全风化花岗岩浅埋段富水隧道开挖的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16.
冯政 《太原科技》2015,(3):105-108
文中对隧道穿越既有公路交通涵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就下一步施工中洞内、洞外施工工艺及施工关键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确定了隧道穿越既有高速公路交通涵段的施工控制技术,并提出了有效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17.
探明洞穴CO_2变化的影响因素对石漠化地区地下环境研究具有参考意义。在降雨条件下,对贵州石漠化地区石将军洞3个监测点的温度和CO_2浓度进行了每隔4 h一次的昼夜持续监测,分析降雨条件下石将军洞CO_2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洞外环境变化影响,降雨期间石将军洞洞外与洞内气温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出每日12∶00~18∶00时段气温偏高,0∶00~06∶00时段气温偏低,洞外气温均值高于洞内,洞外CO_2浓度均值低于洞内,气温与CO_2浓度变化幅度均大于洞内。降雨导致洞外CO_2浓度升高,洞内3个监测点CO_2的浓度表现出降雨后迅速降低,后续升高的变化特征。石将军洞上覆的地表石漠化效应促使岩层裂隙强烈发育,导致洞内快速响应洞外的环境变化;在降雨期间,石将军洞CO_2的浓度变化主要受到洞穴呼吸、土壤CO_2效应以及洞穴水脱气作用等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地震、测井及测试资料,应用回剥技术及计算剥蚀的趋势分析法,恢复了溱潼凹陷阜一段底界面同沉积期的古地貌。随后分析了阜一段沉积的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阜一段沉积前古地貌自东南向西北可分为泰州隆起、中央次深凹带和北部缓斜坡带三个沉积古地理单元。结合古地貌与沉积体系研究成果发现,古地貌对砂体展布具明显的控制作用:阜一段沉积时期古地貌呈现"坡""隆""凹"相间的格局,"坡"是沉积物的搬运通道,也是沉积物的堆积场所;"隆"是较大的物源区;"凹"是沉积物的堆积中心。在古构造及古地貌的双重作用下,构造高部位的物质或通过断阶带进入各次凹内沉积,或经由斜坡带水道搬运至凹陷中,最终形成了多个辫状三角洲体系沿盆地南北两侧构造带沉积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泽溪坂1#隧道进口上导洞出洞后,初期支护发现了裂缝.基于此首先分析了该山体滑坡形成的机制以及洞内初期支大裂缝产生的原因;其次根据现场地质实际对溜塌段的特殊断面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并先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然后采用了抗滑桩群锁脚、地表注浆加强地表稳定性、仰坡截水沟引流排水和洞内打孔注浆加固等综合治理措施.通过综合治理,滑坡变形破坏得到了有效遏制,隧道洞内裂缝未出现发展.经过连续量测监控表明,该滑坡已处于稳定状态,说明病害治理思路正确,可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小型河流库坝建设对河道沉积特征及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的影响。【方法】以淮河4级支流索河三仙庙水库至丁店水库段为研究对象,依据水流方向及库坝位置将其分为上、中、下3段,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对3段的表层沉积物及下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以及As、Cr、Pb、Cd、Cu、Hg和Zn 共7种重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层和下表层沉积物各粒度组分和有机碳含量基本相同,但表层重金属含量略高,表明库坝建设后该区域沉积环境总体上较为稳定,而重金属污染有所加重; 3段间的水文条件差异较大,上段常处于相对断流状态,沉积物中砂粒含量较多,中段水流较小,粉粒和黏粒等粒径较小的沉积物粒度组分含量较高,下段常年积水,但水位变化较大,沉积物特征与上段相似; 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显示其在中段的含量均高于上段和下段; 有机碳在中段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其在上、下段的含量。【结论】总体上,库坝建设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条件,影响沉积物特征,对重金属元素分布影响较大,使得中段重金属元素相对容易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