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威宁一带尚未有可供开发的洞穴旅游资源报道。对威宁县老干洞进行实地测量并绘制洞穴图,结果显示,老干洞呈NE-SW向发育于下二叠统茅口组(P1m)灰岩中,由1条主洞及4条支洞组成,实测长度为1 038 m,深度为24.67 m。洞穴总共分为三层,二、三层洞穴洞底发育季节性地下河,第一层洞底终年积水。洞道坡降较小,形态呈拱形、三角形、椭圆形、楔形、梯形等,滴石类及流石类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发育,冲积物主要为粘土及粉砂。老干洞为一大型洞穴,在适宜的气候、岩性、构造及水文条件下形成,洞穴形成经历了深潜期、渗流期及半悬托期三个阶段,具备一定的开发价值,可整合周边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青龙洞位于太行山南段涉县镜内,溶洞发育岩层为奥陶纪厚层灰岩。洞内堆积物类型齐全,化学沉积物造型奇特具有较高的地质研究及旅游开发价值。本文初步论述了构造、岩溶发育及洞体形态特征的相互关系,并对洞内堆积物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堆积物成因、形成条件及其与区域构造、环境演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青龙洞的演化分为四个阶段。文中最后介绍了该溶洞的旅游资源特点。  相似文献   

3.
水布垭电站左岸407m高程帷幕灌浆是水布垭左岸渗控工程五层灌浆平洞(台)的最上层,各类地质缺陷发育,存在各类岩溶、断层、裂隙等不良地质现象。本文主要介绍了水布垭左岸407m高程地质缺陷发育区帷幕灌浆的钻孔、灌浆方法和灌浆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4.
旺苍地区岩溶地貌形态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旺苍地区发育有典型的南方亚热带岩溶地貌,主要以峰丛-溶蚀洼地、大-中型岩溶漏斗、溶蚀峡谷以及地下溶洞和洞内化次生化学沉积物最具特色。通过对研究区存在的夷平面进行探讨,认为本区存在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蚀面,形成了米仓山期、元山坪期岩溶夷平面和盆地期剥蚀面。米仓山期仅存保留于2 000 m左右的峰顶平坦面,主要以丘峰-岩溶洼地组合为主;元山坪期以峰丛-峡谷、大型溶洞组合为主,海拔高程在1 200~1 500 m;盆地期剥蚀面以溶蚀漏斗、落水洞、中-小型溶洞及地下河流组合为主要特征,海拔高程在500~900 m。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旺苍地区岩溶发育成因机理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岩性、水的侵蚀、地质构造等为旺苍地区岩溶发育的主控因素并且还受到地形地貌、气候等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华洞水库堵洞体位于地表67.8 m的地下河道中,水库枢纽区800 m~851.5 m高程岩石较为破碎,节理裂隙和岩溶均较发育,岩体多属强透水层,抗渗性较差,水库枢纽区渗漏点和渗漏量具有随库水位升高而增多的趋势.研究证明,该堵洞体在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处理的基础上,水库蓄水量将达到9 934万m3的最终规模.  相似文献   

6.
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旱谷地料场岩溶发育特征及工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巧家县旱谷地石灰石料场岩溶总体不发育,但开挖揭示有较大岩溶管道,查明岩溶发育的规律对料场下一步开采布局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料场及其周边的实地调查、钻孔揭露及物探,对地下岩溶以及地表岩溶分布特征及位置进行统计,结合构造、岩性、水文及地貌等地质特征对岩溶发育机理进行分析讨论,认为特殊水文条件下可以在岩溶发育较差地区发育岩溶异常带"。主要结论如下:①巧家旱谷地斜坡由于地表支沟发育,地表水无法聚集,地表岩溶不发育。②料场上方缓坡平台后缘有一断层泉,流量约1. 8 L/s,泉水出露后又在该平台渗入地下,使得料场区地下岩溶较地表发育;旱谷地平台后缘保存有菩萨洞和蝙蝠洞,为当时溶洞的出口。③地下岩溶通道首先在普家村平台断层泉渗入地下,沿中梁子沟发育切层陡倾坡外的"垂直"管道,直径约12 m,在1 400 m高程,顺层发育水平管道(层控),并在大弯子沟右岸菩萨洞及蝙蝠洞岩溶水排出地表;随着旱谷地台面的抬升,现今岩溶管道仍然以垂直管道向金沙江谷底方向排泄,出口在巧家县城龙潭一带。④由于管道及其附近塌陷及溶洞角砾、次生泥充填,危岩垮塌严重,不能满足石料质量要求,料场区有用料储量减少10%~15%。  相似文献   

7.
咸化湖盆普遍存在着碎屑岩、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及氯化物共生的沉积现象,但多类型沉积物有序分布的机制尚不明确。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期为咸化湖盆,通过对古盐度和古水深量化,表征其多类型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建立咸化湖盆水体分异控制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水体盐度和深度耦合共同控制化学岩的分布,其中碳酸盐岩和硫酸盐岩分布以盐度和水深构成的斜线为界,碳酸盐岩在此线上方分布,而硫酸盐岩则主要发育在其下方,随着卤水浓度的增大在深部水体中还有氯化物沉积;水体深度对不同成因类型的碳酸盐岩以及碎屑岩分布产生影响,15 m水深是生物成因碳酸盐岩和化学成因碳酸盐岩的分界线,在其上还发育砂岩滩坝,30 m水深则是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的分界面;模式的建立对验证沉积现象及预测沉积体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定量化明确延长组地层在几个关键沉积期的底面凹凸构造面貌特征,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大量钻井等资料并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划分4个地层单元,即长10~长8、长7、长6~长4+5和长3~长1,定量化考察延长期湖盆在各层地层单元沉积末期的底面古构造特征。结果表明:长8沉积期末,地层底面构造高程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主湖盆范围的构造等高线在-600 m以下;长7地层沉积期末,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古地貌特征,主湖盆范围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构造高程达-1 150 m以下;长4+5沉积期末,凹陷区分布在盆地西北区域、分布范围和构造高程差变小、约为200 m;长1沉积末期,地层底面构造面貌格局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古地貌特征,地层底面凹凸构造高程差为300~400 m。各沉沉积期底面凹凸构造发育,缓坡构造面貌区域是油藏分布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选择鹤庆西山为研究区,采用地质调查与钻探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表与地下岩溶现象和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受印支运动、喜山运动等多期构造运动影响,研究区整体形成以NNE-NE向为主的构造格局。根据规模的不同,将研究区构造划分成区域性断裂带、次级断裂、大型构造裂隙与节理等4个层次,分别从不同程度影响岩溶发育的方向与深度,控制研究区地下水径流与排泄。研究区岩溶发育具有阶段性,区内保留有3 000 m和2 500~2 700 m的2级夷平面,发育高程2 300~2 500 m、2 260~2 320 m、2 210~2 240 m和2 200~2 220 m的4级河流阶地,分别对应不同高程的水平溶洞,结合钻孔数据,将研究区划分为古近纪岩溶发育、新近纪岩溶发育及第四纪(现代)岩溶发育等3个岩溶发育期。  相似文献   

10.
2017年“8.8”地震导致九寨沟核心景区发育数以千计的高位或极高位崩塌灾害,造成自然景观及旅游设施严重损毁。震后三年以来崩塌仍表现出较高活动性,为九寨沟震后恢复重建与生态治理等带来更大挑战。本文基于地震前后5期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多年实地调查、遥感解译与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了崩塌空间聚集趋势及发育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前后崩塌发育具有空间聚集效应,在0-5.6 km范围聚集性显著,但震后三年内的总体聚集趋势变化不大。此外,崩塌显著分布于高程2800~3400 m与30°~55°的陡坡段,地震触发与震前重力诱发崩塌多分布在北东-南的优势坡向,岩性上集中分布于石炭系与石炭二叠系的厚层坚硬碳酸盐岩地层。本文成果对九寨沟崩塌灾害防治与风险管控具有积极意义,可为震后地质灾害长期活动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选择兰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结合分类决策树自动提取的土地利用信息,利用DEM数据获取地形因子,定量分析兰州市各地形分级单元内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80%以上的城乡及工矿用地以及90%以上的水域分布在较低、较缓的区域,60%的林地和草地分布在较高、较陡的区域,约50%的未利用地分布在高程2 000 m、坡度15°区域内,可以考虑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高程1 600 m,坡度5°~8°区域内,景观最为破碎,形状最不规则,生态环境最为脆弱;高程1 600~2 000 m、坡度8°~15°区域内,土地利用景观类型最为丰富;高程2 800 m的区域内,同类型土地利用景观不断集中、合并,土地利用景观的整体性最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层采集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中山王洞洞穴冲积物,利用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山王洞地下古河道沉积物优势粒级以粉砂、黏土为主,其含量占总体水平的70%以上;(2)沉积物颗粒较细且分布集中,与地表河沉积粒度相比,洞穴冲击形成的沉积物颗粒更细,反映洞穴古河道河流水位稳定或水动力较弱,洞穴流域范围内地表植被好,地表侵蚀不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前油气区解析地质层面的主要方法是GIS三维建模,以坡度分析的方法解析地质层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通过均值变点分析、面积高程积分等方法提取深度变化与面积高程积分(Hypsometric Integral,HI)两个坡度统计指标。采用17×17像元的窗口对高邮凹陷T23顶面的所选指标进行统计与制图,分析其空间展布与地形的关系。研究表明,该顶面深度指标的变化幅度由西北往东南逐渐增大,西北地区深度变化的最大值为700 m,东南部则为2 198 m,说明T23顶面东南部的地形较西北复杂。HI指标的均值为0.50,说明T23顶面处于地下水侵蚀地形发育的壮年期;HI的空间展布表明,深度较大,地形较复杂的东南部基本处于侵蚀地形发育的老年期,深度及地形复杂度由高到低过渡的地带处于壮年期,深度较小的地区处于幼年期,主要表现为强烈地水系扩展分支。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黄化型大麦不同生育期叶绿体的发育情况.三叶期时叶绿体的基质片层简单分散,类囊体垛叠极少;分蘖期时类囊体膜较复杂,并与叶绿体长轴平行,拨节期时类囊体垛叠增多;灌浆期时片层较复杂,但均不及正常的原品种早熟三号三叶期时的垛叠多.黄化型大麦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叶绿体的片层是逐渐发育而复杂化的.这个过程,反映了叶绿体的演化历史,说明了在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红层在我国分布广泛,红层地层孕育大量的滑坡,其发育环境和形成机理独特。对红层缓倾角土质滑发育环境、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滑坡的成因机理。以四川省南江县50个土质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现场调查和室内统计,对土质滑坡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从空间分布上看,土质滑坡分布主要沿河流、沟谷呈线状、带状分布,在南部山区零星分布,规模以小型滑坡为主;绝大部分为浅表层土质滑坡,滑坡有成群爆发的特点;②滑坡前缘高程集中分布在700~900 m范围内,坡度主要分布在20°~30°斜坡中,滑体厚度3~5 m,物质组成为粉质黏土或粉质黏土夹碎石。阶梯型斜坡上滑坡较发育,凹型、凸型、直线型斜坡上弱发育;③大部分土质滑坡沿着基岩和堆积层的交界面滑动,滑床岩性通过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质和岩性组合三方面对滑坡产生影响。冲沟型和陡坎型临空面斜坡上滑坡最为发育;④降雨是诱发区内土质滑坡最主要的外界因素;⑤构造作用通过地形地貌间接对滑坡产生影响;"512"汶川地震使部分斜坡土体变松,产生裂缝,在降雨作用下,变形进一步加大,最后失稳。  相似文献   

16.
基于岩芯定量描述和FMI成像测井资料的系统统计和分析,明确了轮古7试验区奥陶系潜山构造裂缝基本特征.本区构造裂缝以NE-SW走向为主,总体上较发育但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区局部集中分布.构造裂缝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潜山面以下0—150m范围内,以发育中-高角度缝为主.构造裂缝充填物主要为泥质和方解石,充填缝占60.6%.发育在潜山面附近的裂缝常被泥质半-全充填,而与岩溶作用有关的洞顶缝为未充填或方解石半充填.钻井统计表明本区裂缝型储层所占比重较大,达到44.9%.构造裂缝发育带与中-小型洞穴发育区叠合位置易发育缝洞型储集体,这也是本区今后优选上钻的重要目标,比较合适的井型为水平井或大斜度井.轮古7试验区构造裂缝易沟通下部水体,导致油井快速见水并影响原油采收率,因此开发过程中要及时根据油井生产动态特征采取合理措施控水增油.预测了13个构造裂缝比较发育的区域,优选出5个为缝洞型储层钻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基于江苏如东近岸海域32个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分析,探讨了沉积物类型、粒级组分及粒度参数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Folk三角图示法、Q型系统聚类法和研究区潮流动力特征,将如东近岸海域划分为3个分区,即近岸潮滩-沙脊区、潮流通道区和辐射沙洲外缘区.研究结果表明,受物质来源和沉积动力变化的影响,江苏如东近海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如东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有3种,以砂质粉砂为主,平均含量为50%;粉砂质砂次之,平均含量为46.87%;砂含量最少,为3.13%.平均粒径介于25.65~171.72μm之间,均值为70.61μm,其分布与砂含量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分选性、偏度和峰态分别具有较差-差、近对称-极负偏、尖锐-很尖锐的特征.空间分布上,(1)近岸潮滩-沙脊区,水深较浅,地形冲淤动态变化复杂,沉积物砂含量较多,粒径整体较粗;(2)潮流通道区,水道内部深度大,底部受水动力影响较小,黏土含量较多,粒径变细;(3)辐射沙洲外缘区,水深大,受潮流动力作用小,沉积环境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隧道主洞线长85.4km,穿越的地层有太古界混合片麻岩;元古界石英岩、大理岩;中生界的火山熔岩、角砾岩、凝灰岩及砂岩、页岩,亦出露有燕山期正长斑岩.洞线将穿越26条较大断层,24条中小断层,岩石节理发育,以NE45°、NW340°两组节理为主.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大理岩断层附近的的涌水量较大.依据力学性质、构造面发育程度、风化程度、地下水影响程度,洞线各岩组段可划分为五类岩体,即坚硬块状岩体、半坚硬块状岩体、较坚硬碎块状岩体、层状软性岩体、松散状岩体.主洞线以此标准划分为11个工程地质条件不同的岩段.  相似文献   

19.
粒径趋势分析以其省力、准确地预测沉积物的输运趋势等优点,在多种海洋环境研究中得到应用,但对研究区域冲淤变化的预测却无能为力.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采集并分析了青岛市汇泉湾海水浴场149个表层样品的粒度参数特征,结合沉积物水动力观测资料,对海水浴场沉积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及输运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汇泉湾海水浴场沉积物的分布特征与湾内的水动力条件关系密切,湾内由西向东的沿岸流驱动颗粒较细的泥沙顺海岸线向东运动,而较粗颗粒留在了原地,进而产生了由西北向东南,沉积物类型由细砾、粗沙、中沙、细沙依次分布的特征,且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与平均粒径分布呈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汇泉湾海水浴场由高潮线到沙坝的沉积物输运方向为南东向,沙坝向海一翼的沉积物输运方向为北西向;地形测量数据显示侵蚀区域主要分布在3月份沙坝脊线附近,研究期间总侵蚀量为656.17 m3,而3月份槽线附近为主要的堆积区,研究期间总淤积量为12415.96 m3.潮流观测和地形测量数据很好地验证了粒径分布趋势的分析结果,并弥补了粒径分布趋势分析在预测沉积物输运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综合利用露头和岩心观察及描述、钻井显示 ,缝洞发育带测井识别、地层微电阻率成像测井方法等资料 ,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碳酸盐岩缝洞分布和发育特征 ,提出了一种关于碳酸盐岩缝洞定量研究的新方法。此方法在塔里木盆地塔河 4号油田进行了实际应用 ,可以半定量地反映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发育与分布特征 ,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