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建国后头27年,对政治民主的诉求和思想启蒙的诉求是报刊话语言说中两个基本的主题,但由于封建传统影响的顽固性和冷战等国际背景的制约,这种言说与这段历史一样,显得十分曲折、艰难。建国后头7年,这种言说坚持得好,但1957年反右以后,就逐步离开正确的轨道,到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报刊则沦落成为践踏民主、践踏科学的“喉舌”和“工具”。  相似文献   

2.
顾颉刚先生曾对位处五经之首的《周易》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感召,他在1929年至1930年之间,连续发表了《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论易经的比较研究及彖传与象传的关系书》等论文,冲破了易学研究中的沉闷空气,促使人们围绕《周易》的作者及成书的年代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3.
本以思想解放为切入点,分三个历史阶段论述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深远影响;并结合实例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传统的内涵与外延,历史与现实意义,作了简明扼要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屡经屈辱与幻灭以后的觉醒与崛起。五四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爱国救亡、文化启蒙、变革社会,具体表现为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反帝与反封两大任务。一、民主与科学:五四的两面旗帜五四时期,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打出了“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那些希图中国强盛,不甘民族屈辱的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纷纷在这两面旗下集结,并以此为思想武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越来越需要由“权威与顺从型”向“平等民主型”过渡,平等民主关系是师生和谐进步的基石。师生平等民主关系的必要性主要根源于两个前提,即“社会公民主体间关系是平等的”、“教育教学规律需要民主精神的渗入”。社会公民主体间关系决定师生之间必要载现平等的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要求师生之间建设民主活跃的关系气氛。  相似文献   

6.
民主、科学与社会主义三者的定义与关系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的进程 ,已逐渐明确并被人们所接受。从民主、科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定义 ,可以看出是经历了漫长曲折发展过程的。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民主与科学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 ,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民主、科学与社会主义三者的定义与关系,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的进程,已逐渐明确并被人们所接受.从民主、科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定义,可以看出是经历了漫长曲折发展过程的.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民主与科学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五四人” ,特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一批转型知识分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场长达十几年的历史舞台上 ,五四人曾表现出来的阻力与助力并存的矛盾特质 ,使五四精神彪炳千秋的同时 ,留下了串串遗憾  相似文献   

9.
文明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历史进步的结果、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衡量和表现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就邓小平的现代文明观而言,他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概念的科学规定,为历史唯物主义增添了新范畴;他提出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目标,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哲学同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同唯心论、形而上学者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也是搞哲学和搞科学工作的同志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近年来,这个问题由于“四人帮”疯狂地利用自然科学进行反党活动而重新尖锐地提到了我们的面前。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伙同林彪、陈伯达,大搞为篡党夺权服务的“阴谋科学”,  相似文献   

11.
“五四”精神的灵魂是创新,它体现在思想观念的创新,“科学”与“民主”口号的提出,道德革新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2.
十年“文化大革命”,安徽科技工作遭受重创,科技管理和各项科技事业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977年,中共安徽省委审时度势,及时召开了“向科学进军大会”。这次会议标志着安徽省科学的春天开始到来。  相似文献   

13.
前段时期,在我国少数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竭力吹捧西方的“民主”、“自由”,诬蔑中国是没有民主的“封建主义”,鼓吹要“引进”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认为社会主义民主不如资本主义民主。对此,我们有必要把两种民主制度摆在一个平面上,进行科学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我党实行民主执政的“试验田”,其实践经验极其宝贵,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实现向“科学、民主、法治”的转变具有重大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权”口号以及它所包括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等等。在批判中予以适当地肯定,在肯定中加以科学的改造。真正的自由不过是巨大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平等是相对的,“无产阶级平等的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民主总是和专政同存,“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提供真正完备的民主制”,“在共产党主义社会里,民主将变成习惯,消亡下去”。平等、民主和自由,不能等同视之。平等是相对的,民主要消亡,只有“自由”的本性决定了只能属于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丰子恺艺术生活中的边缘化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丰子恺一生文艺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 “边缘化”倾向作了分析, 认为这种倾向与艺术在丰子恺整个价值观念体系中所处的独特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提出了丰子恺的价值结构秩序: 科学、民主、艺术三足鼎立的价值建构,认为这种建构摆脱了单纯的民主、科学论者对于艺术居高临下的俯视心态以及把艺术当成是两者附庸的功利做法, 而始终把握住了艺术的审美特性。这正是 “边缘化”倾向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与科学,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对“五四”精神向来就有不同的阐释和评价。胡适喜欢用“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来形容“五四”;殷海光则用“启蒙运动”一词来表达“五四”;中国共产党人更强调的是“五四”的革命性。这些不同的阐释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现在,我们也应该从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出发去理解“五四”,接过“五四”的大旗,用理性和科学充实我们的头脑,创建中国型的民主。  相似文献   

18.
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等扯起“两个凡是”的大旗,维护“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1975年整顿中因否定“文化大革命”而被第三次打倒的邓小平复出后,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反对“两个凡是”,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带领人民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包括三小段,后一阶段包括两小段.在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同时,党和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针对“文化大革命”弊端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新政策,邓小平将其概括为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邓小平得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结论.自此,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前行.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顺应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以来的潮流,力图创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民族特点的进步的新文化。他充分肯定五四新文化运动,“诚思想界之大变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他以“激扬新文化之波浪,灌输新思想之萌菜,树立新事业之基础”[1]为已任,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文化问题的言论,其中也包括对“新青年”的一些思想、观点进行了批评。他的融合中西,“创获”有民族特点的进步的新文化的思路,开拓了本世纪探索、构筑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的先河,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一、高扬民族主义,公…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它不仅是中国思想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五四运动起,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反思、扬弃、选择、汲取、革新等错综复杂的阶段,开始了对旧的传统文化中落后愚昧的私有观念的彻底铲除。可以说,从五四运动起,中国人民的民族群体意识开始自觉,他们批判、唾弃愚民的封建传统和伦理道德,在科学和民主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