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成了新型萃取剂四诹代双酰胺:N,N,N′,N′—四丁基戊二酰胺(TBGA)。研究了其萃取铈(Ⅲ)、镨(Ⅲ)、铽(Ⅲ)的性能,详细考察了硝酸浓度、萃取剂浓度、硝酸锂浓度以及温度等对萃取分配比的影响,得到了TBGA以甲苯为稀释剂时萃取反应的表观平衡常数及298K时的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2.
合成新型萃取剂四取代不对称酰胺荚醚:N,N'-二甲基-N,N'-二己基-3-氧戊二酰胺(DMDHOPDA).研究其在氯仿中,以硝酸为介质,萃取Gd(Ⅲ)的反应机理.通过考查硝酸浓度,萃取剂浓度和温度对分配比的影响,得到了DMDHOPDA萃取Gd(Ⅲ)的配合物组成,并计算出萃取反应的表观平衡常数和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3.
质量浓度20%的聚乙烯吡咯啉酮(PVP)水溶液与1.515 mol·L-1硫酸铵混合,能形成聚合物固相和盐水相.研究了溴邻苯三酚红(BPR)及其与Zr(Ⅳ)、Cu(Ⅱ)、Bi(Ⅲ)、Sc(Ⅲ)形成的螫合物在两相的分配行为.该相系借BPR作萃取剂在pH 1.50和2.50的萃取酸度下分别实现了Zr(Ⅳ)-Cu(Ⅱ)和Bi(Ⅲ)-Sc(Ⅲ)的定量萃取分离.采用连续变化法测定了BPR螫合物的摩尔比,并探讨了PVP固相萃取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N235萃取Cr(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三烷基胺(N235)从硫酸介质中对Cr(Ⅵ)的萃取,考察了不同稀释剂、水相酸度、水相中Cr(Ⅵ)的浓度、萃取剂浓度、温度、相比等对萃取的影响.求得三烷基胺(N235)萃取Cr(Ⅵ)的过程热效应△H=-26.2 kJ/mol.研究表明三烷基胺(N235)是一种从废水中萃取分离Cr(Ⅵ)的优良萃取剂.  相似文献   

5.
新型萃取剂CA-100萃取铟(Ⅲ)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研究了新型羧酸类萃取剂CA-100对铟(Ⅲ)的萃取性能,考察了各种条件对萃取的影响.通过斜率法、等摩尔系列法及饱和容量法确定了萃合物的组成为InA3,萃取反应实质为阳离子交换反应.  相似文献   

6.
在盐酸体系中以N,N—二乙基正辛硫基乙铣胺(简写DOTA)为萃取剂、煤油为稀释剂对钯(Ⅱ)的萃取作了研究,讨论了[H~+]、[Cl~-]、萃取剂浓度、温度对分配比的影响,萃取剂的再生利用,萃合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7.
采用N910萃取剂对铜镍溶液萃取分离铜(Ⅱ),考察了水相初始的pH值,萃取剂浓度,萃取震荡时间和相比对铜镍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6.00,萃取剂浓度为1%,萃取时间3 min,相比为3:5时,铜(Ⅱ)的萃取率可达100%,萃取液中镍(Ⅱ)含量为0,达到分离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了HTTA和N_(7402)混合萃取剂萃取铕(Ⅲ)和钆(Ⅲ)的协同效应。分别测定了HTTA与N_(7402)单独萃取,以及HTTA和N_(7402)混合萃取剂协同萃取的最佳条件以及铕(Ⅲ)与钆(Ⅲ)的分离因数,这两个元素的协萃合物为离子缔合物,其稳定性呈现“倒序”现象。以斜率分析法测出协萃合物的组成可能为(R_3NCH_3)~-,[Eu(TTA)_3NO_3]~-及(R_3NCH_3)~+·[Gd(TTA)_3NO_3]~-,讨论了协萃体系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298±1K下,用恒界面池法研究了2-乙基已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HEH[EHP],HA)-正庚烷-lmol·dm~(-3) (Na,H)NO_3体系萃取Fe(Ⅲ)的动力学。用电位法检测水相中Fe(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实验表明,苹取速控步骤发生在两相交界处,并考察了水相酸度,苹取剂浓度及介质浓度对初始正向萃取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三烷基氧膦(TRPO)萃取剂对Fe(Ⅲ)的萃取性能,测定了 TRPO对Fe(Ⅲ)的萃取随萃取平衡时间,水相 HNO3浓度, Fe(Ⅲ)浓度和温度的变化。计算了萃取反应的焓变△H°,熵变△S°及表观平衡常数K。结果表明:体积分数为30%的TRPO-煤油萃取体系萃取模拟高放废液时,三相的产生与水溶液中Fe(Ⅲ)离子的浓度紧密相关。当水溶液中[H+]=1.5mol/L-1, ρ[Fe(Ⅲ),初始]>8.0g/L时,萃取体系出现第三相。测定了轻、重两个有机相的体积比和 Fe含量比随水相 Fe(Ⅲ)离子初始浓度的变化,讨论了 TRPO与 Fe(Ⅲ)络合的溶剂化数n。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以二(2—乙基已基)亚砜为萃取剂、煤油为稀释剂,对铊(Ⅲ)盐酸体系的萃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较高酸度下使用该萃取剂能定量萃取铊(Ⅲ);酸度、氯离子浓度对萃取有较大影响;该萃取剂对铊(Ⅲ)的萃取平衡时间短,易分相;用醋酸铵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作反萃剂时,可使萃取剂反复使用。即二(2—乙基已基)亚砜的煤油溶液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了N,N—二环己基硫脲在氯仿介质中革取Au(Ⅲ)的性能,研究了盐酸浓度、萃取剂浓度、氢离子浓度、氯离子浓度对分配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N—二环己基硫脲苹取Au(Ⅲ)的反应平衡式为:(?)  相似文献   

13.
轻稀土(Ⅲ)的萃取色谱分离自动化学发光检测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 P_(507)-HCl-NaCl 萃取色谱分离稀土(Ⅲ),用自行设计组装的稀土(Ⅲ)化学发光检测器,研究了稀土萃取色谱分离连续自动化学发光检测的条件,实现了轻稀土的萃取色谱分离和直接自动化学发光法检测.  相似文献   

14.
从盐酸溶液中萃取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几种常用的萃取剂从盐酸溶液中革取In3~+的性能分析。发现在较高的盐酸浓度下,N235、TBP萃取In~(3+)的能力均较大,分配比达到最大时所对应的盐酸浓度随萃取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初步探讨了N263-MIBK,N235-MIBK,N235-N263从盐酸溶液中苹取In~(3+)时的协同作用,发现对In~(3+)均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对于N263-MIBK,协萃分配比在N263和MIBK的浓度分别为0.08 mol/L,4.8 mol/L时达到最大,最大值为580。改变盐酸浓度和温度,协萃分配比亦有较大的变化,但协萃比变化不大。在盐酸浓度为4.5mol/L时,协萃分配比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5.
借助直接光度法确定硫氰酸盐介质中P538萃取镧(Ⅲ)的机理为离子交换机理.萃合物的组成为La(HA)3·2H2A,萃取平衡常数Kex=1.37 ±0.04,具有硫氰酸根与分配比呈减函数关系和硫氰酸根未进入有机相的特点.提出萃取法测定硫氰酸镧(Ⅲ)的配合物稳定常数,得到β1=2.63,β2=2.17(25℃,I=1.6).可应用NH4SCN水相浓度调节萃取镧(Ⅲ)的分配比从而提高萃取分离镧(Ⅲ)的选择性,得到不含SCN-1的萃取有机相.  相似文献   

16.
以三-((2-(N,N-二乙基乙酰胺基)氧基)乙基)胺为萃取剂,用1,2-二氯乙烷做稀释剂,在苦味酸-硝酸介质中对U(Ⅵ)萃取,主要研究了稀释剂对萃取效率的影响,萃取剂浓度、苦味酸根浓度对U(Ⅵ)分配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用共振散射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人血丙种球蛋白与Dy(Ⅲ),Tb(Ⅲ)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近生理条件pH 7.40下,人血丙种球蛋白的散射强度十分微弱.当人血丙种球蛋白与Dy(Ⅲ),Tb(Ⅲ)相互作用后,散射强度急剧增强,最大散射峰位于470nm处.散射强度随Dy(Ⅲ),Tb(Ⅲ)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并且Dy(Ⅲ),Tb(Ⅲ)的浓度与散射强度成线性关系.可以肯定丙种球蛋白与Dy(Ⅲ),Tb(Ⅲ)是通过静电作用结合的,并研究了此反应的影响因素和适宜的反应条件.在此优化条件下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行研究,发现Dy(Ⅲ)使丙种球蛋白的构象发生了改变,α-螺旋含量减少,Dy(Ⅲ)是与丙种球蛋白肽键的C=O基团和亲水外壳的氨基酸残基中的羧基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缔合物.  相似文献   

18.
以三-((2-(N,N-二乙基乙酰胺基)氧基)乙基)胺为萃取剂,1,2-二氯乙烷为稀释剂,研究从硝酸一苦味酸溶液中Th(Ⅳ)的萃取行为。讨论了水相中苦味酸根浓度、萃取剂浓度对Th(Ⅳ)分配比的影响,也对萃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由N235与路易斯碱三辛基氧膦(TOPO)组成协同萃取体系,对碱性氰化浸金贵液中金(I)协同萃取和反萃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有机相中N235含量、水相平衡pH、相比等因素对金(I)萃取率的影响,考察了反萃液中氢氧化钠液浓度对负载金有机相的反萃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有机相为10%+10%协萃剂TOPO+80%煤油的协萃体系,对pH=9~10和初始金(I)质量浓度ρO=10.87 mg/L碱性氰化浸金贵液进行萃取时,经一级萃取后,萃取率可高达98%左右;同时,采用0.05~0.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可对负载有机相进行反萃,反萃率达到91%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为了改进从铜电解液中脱除锑的工艺,通过在硫酸体系料液中加入助萃剂研究N235对锑的萃取性能。考察助萃剂浓度、N235体积分数、相比、水相硫酸浓度、萃取时间及温度对锑萃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助萃剂浓度、N235体积分数和相比是影响锑萃取率的主要因素;在有机相组成为20%N235+10%异辛醇+70%磺化煤油(体积分数)、助萃剂浓度为0.1 mol/L、硫酸浓度为3 mol/L、相比为1:1,震荡时间为5 min时,单次锑萃取率大于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