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为进一步研究新型抗乙肝病毒活性药物,根据活性片段拼接原理设计了一系列新型结构的去氢胆酸肟类衍生物,并预测其抗乙肝病毒活性。以去氢胆酸为原料经过酯化(或酰胺化)、肟化等反应合成8种新化合物和1种已知化合物,其中,肟类3种,肟醚类6种,均为E构型。以1H NMR、13C NMR和MS测定其结构,发现肟化反应均发生在去氢胆酸3位的羰基上。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目标产物对乙肝e型抗原HBe Ag的分泌具有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2a和2c的活性较好,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70.36μmol/L和97.34μmol/L。初步分析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发现甲氧肟醚类化合物活性最好。研究结果为该类结构的新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4-溴苯腈为起始原料经过Miyanra硼化反应、Suzuki偶联反应和溴化反应等合成了4’-(4-溴萘-1-基)[1,1’-联苯基]-4-腈.通过~1H NMR、~(13)C NMR表征了化合物的结构,通过TG、荧光发射光谱等研究了标题化合物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以4-羟基苯乙酸为原料,通过硝化反应、酰胺化反应、还原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体5.化合物5通过与各种取代芳基酰氯进行酰胺化,相应产物最后在对甲苯磺酸催化作用下,发生闭环反应,得到8个新型的2-芳基苯并噁唑-5-乙酰哌啶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和质谱确证.抑菌活性测试表明:大多数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明显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苯并咪唑与2,6-二溴吡啶为原料,经过Ullmann反应合成了2,6-双(1-苯并咪唑基)吡啶.目标化合物经IR、1 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表征.对所合成目标化合物的紫外及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它们的最大紫外吸收峰及荧光发射峰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而发生了红移.  相似文献   

5.
以苯并咪唑与2,6-二溴吡啶为原料,经过Ullmann反应合成了2,6-双(1-苯并咪唑基)吡啶.目标化合物经IR、1 H NMR、13 C NMR和元素分析表征.对所合成目标化合物的紫外及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它们的最大紫外吸收峰及荧光发射峰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而发生了红移.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一种三组分一锅法无溶剂高效合成2,4-二芳基取代喹啉衍生物的方法.以易得的芳基胺、芳香醛以及芳基乙烯为反应起始物,芳基胺与芳香醛形成的亚胺中间体在Lewis酸FeCl3催化作用下与芳基乙烯进行[4+2]环加成反应得到2,4-二芳基取代喹啉衍生物.该反应原子经济性高,是一种简洁有趣的反应模式,以82%~92%产率合成12个2,4-二芳基取代喹啉化合物,为绿色制备喹啉化合物和活性筛选提供基础.所得产物均经过1H NMR、13C NMR和HRMS的表征确证.  相似文献   

7.
以4-溴苯腈为起始原料经过Suzuki偶联反应、Miyanra硼化反应等合成了3’-(4-溴萘-1-基)[1,1’-联苯基]-4-腈(Ⅲ),利用~1 H NMR、~(13) C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反应温度、膦配体及碱等因素对3-溴-4’-腈基联苯(Ⅰ)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5℃为最佳反应温度、Pd_2(dba)_3作为催化剂、三(对甲苯基)膦为配体,化合物Ⅰ收率最高,达到92.3%.通过TG、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化合物Ⅲ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化合物Ⅲ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失重5%的温度为321.5℃.  相似文献   

8.
4-溴咔唑是光电材料的重要中间体,以邻溴硝基苯为起始原料经过Miyaura-Suzuki反应,还原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并通过1H NMR,MS表征确定了4-溴咔唑结构.  相似文献   

9.
以β-甲基萘2为原料经过溴代、水解、氧化、酯化、偶联等7步反应合成了外消旋联萘二酸,并改进1-溴-2-羟甲基萘的合成方法,产率达到92%.目标产物用1H NMR,IR等方法进行结构表征,光谱解析结果均与化合物结构相符.  相似文献   

10.
以对硝基甲苯、3,4-二甲氧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过缩合,还原,重氮化和亲核取代反应,最终合成新的2种目标化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1H NMR、13C NMR确定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刚果红光度法测定微量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光度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S)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与刚果红(CR)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2.37的B-R缓冲液中,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均能与刚果红(CR)生成离子缔和物,最大吸收波长465nm,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5.4×103 L.mol-1.cm-1(CTAB)、5.7×103 L.mol-1.cm-1(CPB),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水相中直接测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探讨了酸度、温度、时间等反应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应用于合成水样中进行微量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常用为钢桥面铺装层的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典型的黏弹性材料,任何一个时刻的力学响应不仅和该时刻的加载条件有关,而且和结构所经历的加载历史有关。运用沥青混合料黏弹性分析的基本方法,对三种常用钢桥面铺装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应力应变及挠度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进行了加卸载条件下铺装层的黏弹性响应分析,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钢桥面铺装层开裂、车辙、疲劳等破坏问题的机理提供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啤酒样品中分离出一株具有较强的耐酸、耐盐、耐胆盐及降胆固醇能力的细菌菌株Gan-1。利用多相分类方法,即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核酸序列分析,鉴定菌株Gan-1为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Gan-1);采用MRS-Broth培养基,模拟人体胃酸环境、渗透压环境和胆盐环境,测定菌株Gan-1在酸性及高胆盐环境作用下菌株Gan-1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菌株能够耐受pH3的环境、低于6%NaCl的高渗环境以及低于2.0%胆盐环境;菌株具有降解胆固醇的能力,培养至24h时,降解的胆固醇达24%。  相似文献   

14.
结合内镜检查,从粘液池抽取清晨、空腹胃液,以其pH、游离酸、蛋白酶、粘液、胆汁酸及DNA值绘制直方图,对比胃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胆汁(碱性)返流性胃炎各自的图型特征,并用微机进行多元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胃液成分呈游离酸、蛋白酶、粘液含量降低,而胆汁酸含量升高,尤其是DNA含量居各组之首,与pH值之升高程度相齐,从而呈拱门状图型;胆汁返流组的胆汁酸含量最高,与DNA柱相平,亦与pH值的柱高相平,故呈三个高柱柱高相齐的特征性图型。消化性胃溃疡组的胃液成分图型与正常组基本相似,但胆汁酸与DNA柱有明显增高;而十二指肠溃疡组的突出表现为游离酸柱居各种胃病组之冠,蛋白酶和粘液含量亦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15.
选用67株分离自甘肃兰州地区的黄芪根瘤菌菌株,测定了供试菌对甲基蓝、甲基红、亚甲基蓝、刚果红、孔雀石绿5种染料和脱氧胆酸钠、亚硝酸钠2种化学试剂的抗性反应,及耐盐性测定.测定结果表明:黄芪根瘤菌具有较强的耐盐性,36%的菌株可以耐受5%NaCl,21%的菌株可以耐受6%NaCl;黄芪根瘤菌对两种化学药物脱氧胆酸钠和亚硝酸钠均具有极高的抗性,几乎所有菌株都能在终浓度为0.1%和0.2%的YMA培养基上生长;不同的黄芪根瘤菌菌株对不同染料具有不同的抗性,对不同浓度的同种染料也具有不同的抗性,同种黄芪根瘤菌菌株对不同染料具有不同的抗性,对不同浓度的同种染料也具有不同的抗性.  相似文献   

16.
结合内镜检查,从粘液池抽取清晨空腹胃液进行pH、游离酸、蛋白酶、粘液、胆汁酸及DNA的同步测定,运用微机处理数据。结果证示:pH值以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组最低;胃癌组最高;浅表、浅表萎缩及萎缩性胃炎依次递升,后者稍低于胃癌组;胆汁返流组居第三位。游离酸含量的分布情况与pH恰好对应相反。蛋白酶含量的分布情况与游离酸相仿,但在浅表性胃炎组即有明显的减少。所有胃病组的粘液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而以胆汁返流组最低,其次是胃癌,萎缩性胃炎组的粘液含量与胃溃疡组相似。胃液胆汁酸以胆汁返流组最高,其次为胃癌,三种胃炎与二种溃疡病组间未见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正常。DNA含量以胃癌组最突出,其次是胆汁返流组,其余情况与胆汁酸的分布特点相同。上述研究为临床进行胃功能检查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结合内镜检查,从粘液池抽取清晨、空腹胃液,以其pH、游离酸、蛋白酶、粘液、胆汁酸及DNA值绘制直方图,对比三种慢性胃炎及正常组的图型特征,并用微机进行多元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组的胃液谱图为pH居游离酸柱之半,游离酸、蛋白酶与粘液柱基本相平,胆汁酸和DNA甚低,约居粘液柱之1/4及1/5。三个胃炎组的胆汁酸、DNA柱均高于正常,游离酸则随着病理的进展而渐次降低,蛋白酶与粘液柱均以萎缩性胃炎组最低,浅表与浅表、萎缩性胃炎组虽均显著低于正常,但在二种胃炎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游离酸、蛋白酶及粘液分泌存在着显著的相随性,慢性胃炎时的粘膜分泌功能受损和组织损伤与胃内胆汁酸含量升高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提取胆红素后的猪胆汁废液所制备的猪胆汁酸,作对SO_2诱发咳嗽的正常NIH系小白鼠镇咳效果观察。结果表明;猪胆汁中的胆汁酸对SO_2诱发咳嗽的小白鼠具有延长诱发咳嗽潜伏期和减少单位时间内咳嗽次数的效果。当口服15mg/kg时,诱发咳嗽的潜伏时间平均延缓6秒以上,P<0.01,与中成药蛇胆川贝散相一致;单位时间的咳嗽次数减少43%以上,P<0.01,优于蛇胆川贝散的效果。提示猪胆汁酸与贝母、桔梗等配伍时,对延长潜伏期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了从猪胆汁中分离出的猪胆酸、猪去氧胆酸及其组合物对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开拓猪胆汁酸的应用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Lee JM  Lee YK  Mamrosh JL  Busby SA  Griffin PR  Pathak MC  Ortlund EA  Moore DD 《Nature》2011,474(7352):506-510
Nuclear hormone receptors regulate diverse metabolic pathways and the orphan nuclear receptor LRH-1 (also known as NR5A2) regulates bile acid biosynthesis. Structural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phospholipids as potential LRH-1 ligands, but their functional relevance is unclear. Here we show that an unusual phosphatidylcholine species with two saturated 12 carbon fatty acid acyl side chains (dilauroyl phosphatidylcholine (DLPC)) is an LRH-1 agonist ligand in vitro. DLPC treatment induces bile acid biosynthetic enzymes in mouse liver, increases bile acid levels, and lowers hepatic triglycerides and serum glucose. DLPC treatment also decreases hepatic steatosis and improves glucose homeostasis in two mouse models of insulin resistance. Both the antidiabetic and lipotropic effects are lost in liver-specific Lrh-1 knockouts. These findings identify an LRH-1 dependent phosphatidylcholine signalling pathway that regulates bile acid metabolism and glucose homeosta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