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我国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的强制性标准,是当前实施环境监测的重要依据,每年全国产生大量的监测数据。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质量控制是监测质量的重要保证,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指标是指导和评价质量控制水平的重要依据,是监测活动不可缺少的工作标准。目前,针对现有监测技术开展的质量控制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缺乏,因质量控制结果评定依据不明确而无法判断监测数据可靠性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造成质量控制的漏洞,而且直接影响环境数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2.
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是“说清”全省整体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污染变化、分布规律的重要载体,是进行水污染防治管理与决策的信息来源。监测网络点位布设是否科学合理,是关系到监测数据是否有代表性,能否真实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变化趋势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网络通讯的发动机运行监测数据采集系统,并构造了相应的数据采集模块.该模块以单片机为核心,对现场信息进行变换、采集、处理和分析.处理后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集中至监测计算机.  相似文献   

4.
沙尘暴天气环境质量等级划分与预警系统建立研究提出沙尘天气源地的概念,并根据传输和影响对其进行了分类,对影响中国的沙尘天气的传输路径进行了分类总结,对典型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建立了沙尘暴天气环境质量等级划分复合指标体系,确定了沙尘暴天气环境质量贡献的贡献率和绝对贡献;建立了沙尘天气的预警预报系统,提出了减缓沙尘天气的应对策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北京开展了现场观测和资料分析,开展了沙尘暴天气环境质量等级划分与预测系统建立研究,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自动化测量仪器及通讯手段的快速发展,为地质灾害监测的自动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站点的建设情况,以及基于自动化监测仪器和GPRS/GSM网络远程数据采集传输的福建省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应用。结果表明,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是可行、有效和方便的,也是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3,(8):32-33
该研究属“十一五”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课题之一,本课题将在“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的流域污染控制理念指导下,从环境管理的两大技术支撑体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人手,围绕当前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与风险评价存在的种种问题,研究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与环境风险评价技术,为我国的流域水环境管理从环境标准管理向环境风险管理的转变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环境质量价值评估的经济方法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它可以为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提供技术基础。本文综述了几种常用的环境质量价值评估的经济方法,介绍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同时在方法的选择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是认识和研究大气环境质量的一种科学方法。本文在系统调查、整理天津市北辰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基础上,以姚氏综合指数法和空气污染指数法为主体,结合概率统计法、负荷系数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了天津市北辰区2001-2006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确定了首要污染物、API值和空气质量级别,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北辰区最近几年大气环境质量的演变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滩涂贝类是我国海水养殖产品中产量大、产值高的重要养殖品种,但产品质量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其产地环境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到贝类产品的质量。该课题选择中国沿海典型的海水滩涂贝类养殖主产区,通过开展环境特征污染物甄别、污染物浓度限量确定和贝类养殖产地环境类型划分研究,建立了海水滩涂贝类养殖产地环境特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和评价方法;以重金属铜、铅、镉参数为切入点,提出海水滩涂贝类养殖产地水环境质量、底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和我国海水滩涂贝类产品安全限量中镉的限量建议值;从产地环境管理角度,提出了海水滩涂贝类养殖产地环境类型划分技术规范草案。该研究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产品产前质量安全控制及应急计划标准研究”课题二。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构建了多功能、多要素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综合示范站和多功能环境监测船,显著提升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快速准确地监测和诊断环境污染问题;制定亚运环境质量监控和保障方案;首创分级预警响应会商机制,实现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无缝对接,显著提高预警响应时效,圆满兑现2010年广州“绿色亚运”环境质量保障的承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1,(9):23-24
该课题旨在对作为NOx和VOCs的重要排放源,且尚未开展污染控制的有机溶剂使用行业和非道路发动机,进行排放控制策略和排放标准研究,以削减NOx和VOCs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实现国家环境保护目标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和执法依据,及时满足了环境管理的迫切需求,同时促进相关行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由于高原恶劣自然条件下的极低气压、极大日温差、强紫外线等问题,使得常规使用的水文监测设备无法工作,更谈不上长期稳定运行。本文通过对目前常规使用的水文自动监测系统进行论证、测试,开展恶劣自然条件下水文测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提出相关水文监测自动化系统及其设备的设计,实现恶劣自然条件下水文要素自动采集传输与分析、站点坐标定位和标准校时,解决了高原地区无人水文自动监测站的建设问题,从而使得在暴雨、汛情等突发灾害的情况下,可提前预警,赢得宝贵时间,避免或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3.
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传送、存储、分析和形成报告是自动监测系统工作流程的基本环节.本文研制的远程自动监控系统应用无线通讯模块GPRS,在保持有线通讯的基础上实现了监测数据的远程传输,监控对象从固定点位的监测扩大到移动点位的动态监测,在C++ Builder和Map7.0基础上编制的应用软件完成数据的分析和按照国家规定格式提供报告.远程监控系统使用MS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环境监测数据,在中文版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能够满足环境自动监测站的实时监控、多任务并行处理等要求.在自动监测数据共享、整合方面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装置,实现了各供应商提供的监测仪器间的数据整合,可应用于水、气、声及辐射等项目的自动监测,国家水平的环境数据远程监控.  相似文献   

14.
地热能具有清洁稳定、分布广泛和使用灵活的优点,且为无碳基能源,在“双碳”目标下的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中深部地热资源潜力巨大,但因储层埋藏深度大、天然孔渗条件较差,地热资源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综述国内外中深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中深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我国中深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中深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我国农产品数量安全基础数据获取手段落后、渠道匮乏、效率低下等问题,研究了多渠道农产品数量安全基础数据获取途径,可以提供满足农产品数量安全智能分析与预警需求的、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原始数据,建立了长效的自动数据获取机制。根据我国农村的特点,研发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价格低廉的、自动化程度高的终端设备,提高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为农产品数量安全智能分析与预警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保障国家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根本;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共生的有效途径。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的水质水量以及土地资源的格局和土壤环境质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揭示全球变化对区域水土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影响,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水土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并将这种影响纳入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中,建立全球变化背景下规避生态环境风险的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是当前国际研究的重大热点和前沿命题,是我国亟需解决的国家重大需求。未来相关研究需以全球变化背景下大气—陆面—水文—环境过程演变为主线,需重点研究4项内容:水土界面物质能量迁移传输和相互作用过程及规律分析、区域水土资源空间网络系统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气候变化对区域水土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影响评价、全球增暖1.5℃/2℃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式设计。解决3大科学问题:气候变化背景下水土界面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及规律、区域水土资源空间网络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及机理、全球变化背景下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原理及环境风险规避机制。  相似文献   

17.
森林资源监测是林业管理和生态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多年来,我国在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但是,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仍然沿用解放初期的技术思路,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现有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严重影响了我国森林资源监测工作的喷量和水平,主要表现在:单项监测互相独立、监测技术相对落后,缺乏森林资源监测信息快速获取、高效管理和分析处理的通用平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长江流域建设开发了大量的大型梯级水电站,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电清洁能源。但是梯级水电站开发必然影响到水库库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河流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改变,可能导致山洪灾害和面源污染等次生灾害。目前大型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正负面效应还有较大的争论,缺乏权威的数据支持和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来为我国公众甚至全球质疑人士以彻底的说服力,因此,需要借助于“3S”技术获取宝贵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模拟分析和实测研制,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建立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评价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程度,客观、公正、科学的解决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大型水利工程的争论,同时通过研究为大型水利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更好的减低甚至是消除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把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低,让水利工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4,(4):25-25
研究在多种终端上实现灾情信息空间化,并以二维、三维多种模式提供可视化界面,多模式之间实现一体化的集成显示。接收并管理灾害应急救助现场获取的灾情数据,指挥中心可通过后台环境,对现场数据进行正确识别,并在真三维大屏幕立体融合可视化环境下实现灾情信息空间化互动显示和模拟,为灾害救援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及时的辅助信息。  相似文献   

20.
地面气象要素观测环境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要素观测的准确性受到观测仪器精度、观测方法、观测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观测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观测环境变化、恶化所造成的误差通常大于仪器测量误差,完全能够淹没气候变化的信号。我国现有2400余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相当一部分已经或轻或重地受到了观测环境的影响,目前这些资料正在气象业务、服务中应用。由于缺乏观测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研究,数据应用者无法判断数据受环境影响的程度,更无法对数据进行精确订正,无形中已将资料的偏差带入到业务服务工作中,影响了气象业务服务的质量。因此,亟需通过定量分析与研究,确定气象观测环境的影响范围和量值,并给出不同条件下观测要素的不确定范围和可订正性,将这些作为元数据提供给数据使用者参考使用,或将误差订正后的序列提供使用,提高观测资料的使用效益和气象业务服务水平。本项目针对此目的开展研究,旨在解决观测环境对观测要素影响的定量评价问题,并据此提出观测环境等级划分标准和相应的误差水平估计,进而根据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对误差水平的技术要求,确定不同类别台站相应的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及选址标准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