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佳学  李宁 《科技信息》2009,(33):I0174-I0174
翻译是将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两个民族语言的翻译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两个民族的思维活动;而从形式上看又是两种语言的动态转换活动。不同民族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角度不同.会导致不同民族语占形式上的差异。分别属于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不同之处更多。翻译时如果完全仿造原文的语言形式,必将造成译文多处语句甚至段落不符合汉语表达的习惯和规范。因此,译者必须将原文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看作上下互相联系,前后互为关联的动态语言现象进行一定形式的动态转换.而不可将它们看成孤立而静止的语言,进行形式主义的机械复制。  相似文献   

2.
一种语言里的某一个词或句子格式,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哪一个词或哪一个句子格式来表达,是存在着一定规律的。符合这些规律翻译的就正确;违反这些规律翻译的就错误。汉译藏也同样,一方面译文要和原文的意思完全相同,另一方面又要符合藏语的语法规范,要使这些句子和字眼是藏族人嘴里可以说得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时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对奈达来说,在翻译中,意义是第一位,形式是第二位的。然而脱离语境的词语.句子或篇章的意义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因此是不确定的,是潜在。这些都给翻译造成了困难。因此我们要在语境中探讨意义,即“语境中的意义”,因为只有在语境中才能确定词语、句子或篇章的真正意义。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本文将从语言语境的角度来研究语境对意义的确定作用,从而使翻译能更准确地传达原语信息。  相似文献   

4.
由于英汉语言习惯的差异,在表达同一种意思时,往往会从不同的视角入手。本文以英汉互译中的常见的三种视角转换:用词上的动态与静态转换,句子翻译中的肯定与否定转换,主动与被动转换总结如下,希望对翻译初学者的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小说《围城》中存在着大量的词语反常搭配、词语语义转换、不合逻辑句子的运用等语言变异现象,这些并非是作者任意违反通常的语言规范或另造出一种新的语言来哗众取宠、猎奇求新。作者采用变异的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丰富深厚的社会内涵,使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的英译汉翻译中,往往会遇到英语词语或句子重复的现象。作为英语的一种语言特点,而对于汉语而言,如果出现一些语言重复现象,就会令语句变得繁琐而复杂,令人感到晦涩难懂。在进行英译汉翻译的过程中,就要进行技术性处理。  相似文献   

7.
尤金·奈达运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大胆地提出了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过渡翻译的设想。他认为最有效、最科学的翻译方法是采用一种分三阶段进行的转换:(1)拿一个原文句子,追溯出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2)将这些核心句从原文语言中译过去;(3)按照翻译过来的核心句生成译文语言中的表层句子。国内有些学者认为这种转换生成翻译法的可取之处,主要在于它使语言的过渡在“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上进行,因而译文的准确性高;但不足的是这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应用文是一种讲究规范的信息文本,功能性强,程式化语言的体式特征明显。因此,在高度信息化和商业化的语用背景下,应用文的套译具有相当的价值和潜能。翻译时可以套用程式化的句子结构、礼貌用语、文体标记词语以及其他专用词语,从而实现功能上的对等翻译。  相似文献   

9.
对从事翻译的人来说,探讨语言的文化价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而在语言中,词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部分,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分析和比转词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本文拟从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比喻性词语、习语及与宗教有关的词语的文化差异着手,探索其内在的文化涵义与翻译。  相似文献   

10.
董服相 《奇闻怪事》2005,(11):35-35,33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二、初探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1)初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词语多读几遍;(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3)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钱学森哪些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刘宓庆的翻译风格论,从音系、句法、词语、章法和修辞标记等角度分析葛散文翻译的语言特征和风格。并从翻译风格论分析其重现原文风格的翻译策略,即对应式风格转换、重建式风格转换和淡化式风格转换,以期为国内散文翻译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文化互相关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不同的文化。译者所从事的不仅是语言上的转换,更应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译者应分析词语概念意义与社会文化意义的相同性及相异性,理解和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和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翻译的原则进行理论的阐解,提出语言的翻译必需要从社会、文化、思维入手,注意文章的细微之处,力求译文的信、顺、准。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作者就曹庸先生对海明威的作品《雨中的猫》译文分析,说明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除了要了解语言的结构之外,还要顾及社会文化背景及语境,了解作品与作者的文化背景与作者的写作特点,以求对语言做深层次的理解,把文章翻译得更准确、更有文采。  相似文献   

14.
陈婉秋 《科技信息》2011,(36):I0078-I0079
《泄密的心》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爱伦·坡的一篇恐怖故事,由于其是举世瞩目的恐怖小说,自然被无数译者所翻译,当前可寻不同译本有十余本。然而,不同的译者由于其所在时期、外语程度、思考方式、生活经验以及自身语言风格等的限制,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对词语的选择、句子结构的把握都会截然不同,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将选取其中四个汉译本进行比较,从而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呈现的独特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5.
谈谈翻译与翻译教学中的见木不见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统一体,在翻译和翻译教学过程中,无论词语的采摘与锤炼,还是句子的调整与安排,都是形式方面的问题,它必须服从于特定的内容。然而,有些翻译作品往往是内容服从于形式,翻译教学则强调词类转换和句子成分的转换,结果出现一些通弊,诸如词不达意、句子洋化、语气不通、表达呆板、缺乏风格等等。概括起来说,这些弊病就是顾小不顾大,见木不见林。下面,就从翻译作品和论翻译理论与技巧著作中摘取一些例子,加以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6.
张红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7):102-104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汉民族和英美民族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导致两个民族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很大区别,本文着重讨论思维方式的不同点在句子层面的表现。因为汉英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所以在翻译时要适当采用些调整手段,以提高翻译的准确度,使译文更地道,更符合目的语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7.
英汉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简要分析英汉两个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指出我们在翻译这类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和句子时,应努力保留其文化色彩,减少翻译耗损。文章研究归纳了六种可供选择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介绍了科技文章中常见的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的几种方法:顺译法、逆译法、谓语分译法和主谓合译法等。同时通过汉英句子结构、词汇特点的对比探讨了某些译法的具体条件和特定的语言环境,力求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转换词性、改变成分、变换语序、增减词语等)译成通顺达意的汉语。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所要处理的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的对应关系,更涉及到语言所代表的不同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中—英和英—中翻译教学中,应从词汇、句子、语篇等各个层面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成功的商标在企业开发国际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个商标都包含自身的文化涵义。商标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因而汉语商标的英译不是传统的语言符号间的转换过程,而应该是跨文化意义上的语言交际,在语言转换的同时必须要进行文化转换。中西方由于在词语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趣等方面存在差异,商标的翻译须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在尊重消费者的心理及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体现商标的音律美、意义美以及形象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