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讲都很深远.空间研究的距离可以延伸到几十亿光年.但对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的地球来说,通过钻探直接研究的深度还不超过10公里,而且只是研究了为数很少的一些钻孔而已.通过间接手段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借助穿过地球内部的地震波了.根据地震波速的研究,传统的理论认为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相似文献   

2.
正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即现在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20年来,我国通过参加这个计划,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南海深海探索上,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成果尤为国内外同行所瞩目.大洋钻探是迄今为止深海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地球科学研究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国际合作项目.从1968年美国钻探船在墨西哥湾进行深海钻探开始,50年来大洋钻探的规模和水平节节攀升.到现在为止,在全球各大洋已钻井3700余口,取芯40多万米,开辟了探索地球深部的有效途径,推动了地球科学的  相似文献   

3.
正1进入国际深海基础研究前沿1968年美国"格罗码·挑战者"深海钻探船首航墨西哥湾,开启了划时代的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1983年).50年来,深海钻探计划历经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年)、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年)和当前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2013~2023年),成为地球科学领域迄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导致了地球科学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突破,始终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由于"文革"和科技投入不足的原因,我国迟至1998年才以参与成员身份(年付50万美元)加入ODP,开启了中  相似文献   

4.
美国地质勘测局海洋地质处的曼海姆等声称,离美国大西洋海岸100米或100多米处的年龄为一千万至二千万年的海底岩石中,含有活的生物体,这些生物体是细菌,它们靠沉积岩中的少量有机质生活。人们在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延伸出去的大陆架上进行岩心钻探,从取得的岩样中发现了这些细菌。此外,在马萨诸塞州楠塔基特以南80公里的钻探点上进行岩心取样时,  相似文献   

5.
<正>由中国科学家设计、建议、并主持的国际综合大洋发现计划(2013~2023)的第一个航次——IODP349航次,于2014年1月28日从香港起航,在南海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科学钻探后,至3月30日在基隆靠港,顺利完成5个站位的取芯和2个站位的地球物理测井,钻探深度共4317 m,沉积岩取芯1503 m、基底玄武岩取芯近100 m,最大井深1008 m.航次首次获取了南海深海盆的岩芯记录,来自11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32位科学家同舟共济,初步完成大量的地质、  相似文献   

6.
预算紧缩冲击海洋钻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美国"联合果敢号"科学研究考察船到达韩国釜山,是科学钻探研究一个重要里程碑.9月30日,综合海洋钻探计划(IODP),一个过去十年中从海底提取地质岩芯的研究项目,将要结束使命.第二天,它将被改头换面,启用新的名称和发展蓝图,开始又一个十年.然而,老问题还是存在:如何支付这一迄今为止可能是最成功的国际合作计划.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等人联合美国、奥地利等国科学家申请的白垩纪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项目获得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批准.这是继东海和青海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难以看到的地下深处,人类能否插入像望远镜那样的设备进行眺望呢?从2003年10月开始,大洋钻探计划进入了为期10年的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新阶段。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每年几亿美元的投入向深海地幔进军。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是否存在天然气水合物一直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问题,但一直没有确定的答案.通过钻探、地球物理测井以及气体地球化学研究,在昆仑山垭口盆地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证据.钻探发现250 m以下多个深度岩层存在大量气体释放异常,甲烷气体浓度为22%~32%,且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间歇性释放的特征,这些气体释放层位具有显著的含天然气水合物特有的密度降低、侧向电阻率和声波波速的增大特征.同时多个深度上发现了与水合物分解产生甲烷密切相关的碳酸盐和黄铁矿等自生矿物.  相似文献   

10.
刘广志 《自然杂志》2005,27(2):67-72
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大陆海洋科学钻探的基本目的和意义,介绍了大陆深海钻探计划取得的主要成果,着重介绍了我国大陆科学钻探的技术特点,面临的难题和先进钻探技术.  相似文献   

11.
太阳能是一切生命的泉源,我们的科学常识课本就是这么说的。可是最近的发现——地壳内部深处有着靠化学能源维持生命的生物体——不但改变了这一基本信条,而且还动摇了关于其他行星是否可能存在生命的理论。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并地球物理学家托马斯·戈尔德说,地球内部是一个“深而热的生物圈”,在那儿,细菌靠从地球内部裂缝渗出的氢气和甲烷繁衍生殖。戈尔德在指导瑞典的一项深岩钻探计划时发现了5公里深度以下的基岩中存在微生物的证据。他还指出了石油和煤炭里存在细菌的证据,以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报告中指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在我国一批地球科学领域专家的建议下,"中国地球深部探测计划"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议程.深部地下生物圈是地球深部圈层的一部分,也是实现"深地"科技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正在组织一批大陆科学深钻研究,其中就包括深地生物圈的探测和研究.另一方面,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了水圈微生物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科技部将微生物组计划列入日程.国际上,2016年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启动.国际大洋钻探计划  相似文献   

13.
大洋钻探与我国古海洋学研究的国际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东生 《科学通报》2003,48(21):2205-2205
20世纪中晚期,地球科学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中,不少与国际深海钻探计划(DSDP)密切相关.几千米海水下地层记录的获得,为人们认识地球演化开辟了新的视野. 我国地学界是在20世纪下半叶通过“板块”学说的介绍而知道“深海钻探计划”的,但是,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深海研究确实是显得遥远了些.直到1985  相似文献   

14.
<正>地心历险记为了释放地热能源的太瓦级潜力,麻省理工学院(MIT)初创公司奎兹能源(Quaise Energy)计划于2024年测试一种深层钻机。该设备将使用高功率毫米波技术,将岩石柱熔化至10~20公里的深度,此处温度可达500摄氏度。其“更深、更热、更快”的战略将从旧的油气钻探结构入手,通过从回旋管爆发的辐射来蒸发地下的坚硬岩石。该公司表示,利用这种超高温地热能可能是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美国加利福尼亚技术学院、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地球物理学家运用地震层析X射影技术,绘制出了地球内部的地图,从而发现在地下3200公里的深处分布着广袤的高山与峡谷.这些山谷由熔岩构成,分布在地球液态地心与半熔融态地幔之间的边界处,与这两层犬牙交错,忽高忽低.已经测得到一条山脉高10公里,长达近万公里,还有一条峡谷的深度与长度与此相近. 先前地球物理学家一直认为地心是一个表面光滑的液态球体.新的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地球的  相似文献   

16.
由美国、日本科学家所组成的国际海洋钻探计划(IODP)北极研究小组,最近从4500万年前的地层物质中分析发现,大约在5500万年前,北极海水温度是23℃,几乎是亚热带的温度。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洋钻探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志飞  拓守廷 《自然杂志》2007,29(3):141-151
本文回顾了科学大洋钻探40多年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大洋钻探计划的重要科学成就,展示了新世纪IODP大洋钻探将使用多个钻探平台,采用新的以地质作用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三个大的科学课题:深部生物圈与洋底下的海洋;环境变化,过程和结果;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地球正在“变小”,人类要改善与她的关系。IODP将为我们提供可能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科学信息     
Nature(英国)Vol 318 No.6047 1.英国再次加入深海钻探计划 2.日本能源工业对原子能发电充满热情 3.巴斯德研究所为爱滋病研究专利事向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提出控诉 4.计算彗星轨道 5.膜蛋白:细菌光合作用中心结构 6.潜藏于火星的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9.
《世界科学》2011,(1):F0004-F0004
旨在探测来自太空神秘微粒中微子观测台——“冰立方观测台”——于2010年年底在南极洲落成。这一世界上最独特的观测台被置于南极洲冰层2438.4米(8000英尺)以下,整个项目投资2.79亿美元,其中美国科学基金会投资2.42亿美元。该观测台的沿伸构建计划在冰层中钻探86个冰洞,放置5160个光学探测器.  相似文献   

20.
正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IODP349航次)日前画上句号。这是新十年(2013~202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首航,也是中国第二次在南海实施大洋钻探。中国科学家上一次赴南海钻探,还是1999年。IODP349航次由美国深海钻探船"决心"号执行,2014年1月28日从中国香港起航,3月30日在中国台湾基隆港靠岸,历时62天。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春峰、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间联合担任该航次首席科学家,共有13名中国科学家上船参与科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