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谦 《科技信息》2009,(24):I0140-I0140,I0142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愿意走出家庭,和男性一样进入社会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在这种形势下,中日两国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的工作状况却有着显著的区别。简言之,大多数中国女性结婚后继续从事工作,工作家庭两不误,也就是实现了“两立”。而日本大多数女性结婚后便辞去工作成为“专业主妇”,没能够实现“两立”。本文从历史、传统意识、法律等方面简单分析了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对左翼文学大师茅盾所塑造的“时代女性”系列及其他女性形象,以往多从社会历史原因或作者个人经历方面进行分析,却忽视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的唯美主义文化对其的影响。其实唯美主义不仅客观地影响了“时代女性”的品质和精神,也影响了茅盾对女性形象塑造的角度和趣味。  相似文献   

3.
在《地下世界》中,德里罗以几个家庭和人物的成长来呈现20世纪50—90年代美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其中包括女性意识的发展。在这四十年间,美国白人女性经历了女性主体性的苏醒到逐渐建构的过程。以“声景”作为切入点揭示小说中女主人公克拉拉的女性主体性建构过程,不仅能呈现声音描写在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功能,更能结合声音与存在的关系思考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力量在整体结构中的平衡与制约,实现多元化的共存。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文学”绝非一个望文生义的时间概念,其文学史意义在于可以借助它从当代文学清晰地划分出“新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和“新世纪文学”等三个不同历史时段。这对于我们理解和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的历史具有重大的意义。从历史起源来看,“新世纪文学”与“新时期”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一个“重返八十年代”的文学命题。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的晨光里,上海人正在走出“叠床加铺”“七十家房客”的石库门房子,走出那破烂不堪的棚户区,走出那毫无个人隐私的“穷街”。举目四望上海人今天的家园,昨日那些为我们所诅咒的狭窄的住所,已悄悄地化为历史,尽管它们离我们并不遥远,与此同时,一幢幢、一排排、一座座现代化的楼盘正在向上海人释放出诱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2010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为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做好了部署,也坚定了人们对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2011年.对于“十二五”意义重大。从历史的跨度看.这个时间端点不仅意味着我们走过了新世纪的头十年.同时更提醒我们如今又将站在一个新年代的起点上。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三四十年代上海“孤岛”时期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她的文学创作上承“五四”的女性文学传统,同时也如“落地的麦子不死”(王尔德语)下启了几十年来多位女作家的女性写作,台湾的施叔青便是一例,两位作家的写作在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西写作技巧的共同点下显现出相同相似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各为两个时代的女性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政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为自己所代表的阶级作出最富价值蕴涵的选择,并根据自身性质和发展状况确定其价值目标,以此来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我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党在新世纪价值追求的出发点,是党实现新世纪价值目标的保障,是党领导中华民族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价值转向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90年代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引人注目,其主导倾向是对“革命史诗”的重新叙述,但女性文本中的“历史情结”源于性别意识的觉醒与自我认识的深入。本文通过对赵玫、徐小斌、王安忆三部长篇的解读,描绘了当下女性写作中试图将“自我”与“历史”合一而又难以达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历史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探求教育发展路子,规划教育发展蓝图,努力把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带人新世纪。我国从80年代初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成了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如何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认真实施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新时期女性诗歌文本中的“家庭”意象和“母女”意象。“家庭”意象象征着一个具有超稳定性结构的男权统治金字塔,“母女”意象则揭示了动态的历史结构中男权统治下的女性命运。通过考察,论述了女性为走出男权镜像的限制而获得自由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小姐”这一社会称呼语迄今为止经历了五次嬗变。特别是在第五次嬗变后,“小妊”被大多数女性所舍弃,成为“三陪女”的代名词。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小姐”的嬗变轨迹及第五次嬗变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试图揭示出当代社会称呼语嬗变的共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领导地位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革命斗争与建设历程深入的必然结果,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结果。在新世纪,党只有以“三个代表”为纲领,才能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已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时尚的教育观。在教育转轨过程中,中学历史教育应探索和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融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强化创新意识的渗透,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培养历史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女性成才的障碍及其解决途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成才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女性成才的障碍主要有:传统的阴影、现实的障碍和女性自身的弱点。要解决中国女性成才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社会要为女性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女性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做“四有”、“四自”的新人。  相似文献   

16.
随着90年代散文创作高潮的到来,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散文概念,“女性散文”就是其中之一.“女性散文”依托于散文和女性文学这两个自身概念和范畴都极其复杂的文学领域,使“女性散文”的概念更加难以界定。本文通过对90年代“女性散文”概念的提出、使用和界定的分析,尝试对“女性散文”的概念做出自己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7.
在宗法制与儒家伦理的限制之下,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往往被一道“屏风”禁闭于闺房之内而丧失了关注社会、参与政治的权力,但从先秦时代开始,就不断有女性中的翘楚人物,厕身“屏风”之后探听世事,表现出令男性不得不为之折服的才智。文章溯本求源,探寻中国古代敢于在屏风之后关怀时事、展现自我的女性的踪迹,进而揭橥暗流涌动的封建时代女性的叛逆风采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颠覆父权制文化的理论先锋--社会性别理论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第二次女权/女性主义运动浪潮中,社会性别差异理论成为最令世人瞩目的女权/女性主义话语。这种理论是针对传统男性中心主义在两性关系上的“自然主义态度”提出的,认为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不是由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决定的,而是由两性的社会性别差异造成的。人类历史上男女不平等和女性受压迫、受歧视的社会文化根源在于男性中心主义的父权制。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在20世纪20年代所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旨在探索一种“从农业引发工业”的乡村建设模式,并以此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但是,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他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实现。然而尽管如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从农业引发工业”的乡村建设模式,仍然能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需要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仍然存在某些偏差。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双基”、学生“会学”的同时,更应重视“STS”和学生“会学”,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把学生培养成时代和社会所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