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模糊超体积生态位,探索了多维生态位度量与一维生态位度量的联系,简化了模糊超体积生态位的度量公式,并与常用的生态位度量公式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当物种利用的各个资源类型独立时,多维生态位重叠往往大于各维生态位重叠的乘积;模糊超体积生态位的度量公式分别与Simpson指数和Schoener公式的形式相近;有助于完善生态位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经典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深沉积淀,是时代审美理想的集中表征,少数民族在长期的艺术活动中创造的优秀艺术,囊括了民族精神追求与人类审美范式,彰显出独特的艺术内涵与生态规律,终成民族艺术经典。该书通过对《刘三姐》与《阿诗玛》的生态关照及比较研究,探索了民族艺术经典文本的研究生态、传播生态,及其在不同生境与环境中,经由多种发展形态的系统生发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素质教育成为国际潮流和必然趋势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国民生态素质还较低.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具有生态教育功能的高级别旅游形式,应该在生态旅游充分得到发展的中国充分发挥其生态教育的功能,并成为主要的国民生态素质教育形式.那么对生态旅游的国民生态教育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变得非常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态足迹法针对重庆市的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对重庆市2010年生态足迹人均水平以及当前的人均生态容量进行比较,从而得出重庆市存在生态赤字的结果,并通过对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与环境容量的分析比对,得出重庆市相对缺乏的是牧草地和化石能源地,在建设用地上的相对过剩,而可耕地与林地缺乏程度较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生态式学习策略呢?笔者认为:语文营造生态环境,激活学生语文体验;建构生态课堂,展现学生生命活力;链接生态社会,丰富学生语文储备;实施生态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刻不容缓。高等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呈现落后状态。应该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文化自觉、生态文明知识方面着手,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更应该加强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在就业创业上加强指导,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任务和要求,结合教学实践和他人经验,本文提出了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创造"培养知情的态度"为焦点;校内课外活动注意培养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约束自己的不良生态道德行为;主题班会注意培养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掌握道德规范培养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社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技能,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法律法规教育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生态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8.
袁鼎生提升出生态辩证法,构建了整生范式,生发了元范畴,形成了集逻辑、历史、应用、比较研究以及元学科研究于一体的超循环运转的生态美学理论体系。他以生态为基点,整合融通了人类学与美学,标识了生态美学的生境与发展理路,并主张在艺术生境和艺术人生的耦合并进中,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生态道德教育被称为灵魂教育,能促使生态得以良性发展。生态道德教育分为多学科模式和跨学科模式,在高校的文学教育中,可以从生态视角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解读,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对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反生态思想进行批判,帮助学生认识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挖掘传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审美,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在文学教学中补充现代生态文学作品,重视生态文学教学。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密切关联,与语言形式流失相伴随的是文化存续岌岌可危的现状。经济活动、语言规划和政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语言生态环境,打破了语言生态的平衡,加大了语言流失的程度和速度。莫言的创作充满乡土味,作品中鲜活、真实、丰富的方言表达呈现了民俗文化,语言和人物、环境、历史间的和谐相融。他的创作启示人们,以方言文学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具有语言生态价值,能在语言生态的维护中起到积极作用,是语言生态改善实践中需要积极推进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大学体育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为青少年学生进入社会自主进行体育活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做最后的把关.在对大学体育目标把握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对大学体育目标的实现进行解答.(1)大学体育的目标是学校体育教育之终极目标的完成,即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2)达成大学体育目标需要系统的生态体育观:公共体育课程是基础,要有更大的开放与更多的自主;课外体育活动为平台,要有更多的人数与更广的参与;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为补充,要有更全的项目与更高的水平;体育文化宣传为媒介,要有更多的方式与更好的推广.在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与不同目标的达成中,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组织教育内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生态道德意识,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形式、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与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不协调,对生态环境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尚未形成应有的共识。因此,针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多管齐下,对于加强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立体花坛造景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立体花坛的概念及立体花坛的形式,探讨了立体花坛在城市中的应用,展望了立体花坛的发展前景,指出立体花坛设计中只有融入生态理念,以绿色植物作为艺术创作的表现基础和手段,才能使科学与艺术在景观设计中实现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邻接格子样方法取样,计测花坪银杉群落主要木本植物在样地中的重要值,并通过重要值计测生态位宽度(Levins指数、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①花坪银杉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中物种的重要值都比较集中,优势物种明显(银杉为47.92,变色杜鹃为63.93)。②银杉群落中主要木本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均比较大,物种对群落中各种资源的利用能力比较强,也比较充分。③银杉群落各主要木本植物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值低,种群间对资源利用的相似性程度不高;银杉群落中各主要木本间生态位重叠值低,各物种间利用生态资源能力差别大,生活型相似性低。④银杉群落目前处于顶级群落、物种间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种群更新非常慢,在发展中有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15.
发展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生态文化本身内涵丰富,近年来学界研究集中于生态文化本身、生态文化延伸关联问题和生态文化实践应用问题三个方面。现有研究呈现起步时间晚、成果较多、研究方向和路径相对比较宽阔、研究类型比较丰富的特点,但也存在问题不够集中、研究深度明显不够、与现实问题的关联性分析和研究不够等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6.
“生态体育”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与自然、社会亲密接触,运用适当的体育教学手段,实现对参与者灵肉的双重历练,并通过汲取大自然的精神与力量,获知一定的社会知识与经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适应力和生存力.认为“生态体育”教学模式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心理健康,增强其环保意识.指出在生态环境窘迫的今天,通过高校课程设置积极引导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走入校园,不失为一种生态教育的积极做法.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已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生态文明时代教育的代名词.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就是要坚持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堂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时代呼唤生态课堂,生态课堂应该是融通生活的课堂,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的课堂,是生命力高扬的课堂,是生态圈互动链接的课堂.  相似文献   

18.
公民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在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挺进的历史进程中,公民环境教育被赋予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践行环境伦理,培植生态文化,造就"绿色"旅游消费者和"绿色"公民的历史责任。而现阶段公民环境教育面临的诸多机制问题又妨碍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公民环境教育要不辱使命,就必须在如下子机制建议方面完成机制的系统再造,实现质的飞跃:政策法规调控约束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环境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系统规划机制,公民环境行为的监控和奖惩机制,环境教育主体的联动参与机制,公民环境教育的科研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促进社会生态和谐的大背景下,深刻剖析大学生生态德育是必要的。由于市场经济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生态德育仍然存在形式化、手段单一等不足。建议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全面发展原则,通过构建和谐德育体系、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多元化激发大学生生态兴趣等途径,使当代大学生生态德育融入"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氛围中。  相似文献   

20.
生态价值教育是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教育自觉与实践样态,以自然生态价值、社会生态价值和个体精神生态价值相互融通的整体性价值规范为价值教育的内容取向,通过生态教育情境的创设和以生态体验教学为主导的教育途径的有效运用,实现教育对象在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情感、生态价值意志和生态价值实践能力四个方面的和谐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