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本文仔细地梳理了佛教的有关“牛喻”,在佛陀原始说法和部派三藏里,有极其丰富的“牛喻”,这是佛陀和部派学者为了更好地教化大众而说法时广泛采用的最重要的方便之一;其后的大乘佛教,虽然竭力抬高自己而贬斥原始和部派佛学为小乘,但是,大乘的“牛喻”大部分却来自小乘,实际上是对小乘“牛喻”的批判性继承;中国的禅宗,一向自称“教外别传”。但是,其“牧牛喻”不仅来自大乘,而且与小乘也有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后来佛教学者把禅宗的“牧牛喻”的渊源指定在大乘,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空”“有”问题是佛教史上讨论的基本问题。大乘佛教中的两大派别在这一问题上时常发生争论。中观派讲的“性空”中包含着“识”的观念;瑜伽行派讲的“识有”中又包含着“空”的本质。两派在这方面的主张展示了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和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世俗社会中,宗教以神圣的方式维系世界,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佛教一贯秉持"出世不离入世"的原则,其社会控制表现出强烈的人本精神、内化理念和包容意识。在当代中国,人间佛教通过有效的社会控制,在社会伦理、群体整合、个人心理等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佛教伦理渗透到信众的日常生活中,在社会道德建设和人际关系和谐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异僧”类小说是《太平广记》佛教类目统属下的一类小说,主要表现异僧奇异的神通和操守。以巫咒术为主的神通和犯戒行为的操守都与佛教精神相悖逆,异僧小说却大肆渲染。这是因为前者在信仰层面上张扬了佛教,有助干佛教影响的扩展;后者则在义学层面上以文学形式宣讲了佛教哲学本质,特别是大乘佛教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5.
佛韵向东南     
陈阳 《世界知识》2015,(7):17-19
<正>目前东南亚各国的佛教分为两大派系,一是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的上座部佛教,二是流行于越南、新加坡的大乘佛教,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人也有相当部分信仰大乘佛教。其中缅、泰、老、柬四国佛教徒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高达85%、90%、95%、93%。佛教是越南的第一大宗教,全国有75%的人受过佛教教育或影响。佛教也是新加坡的第一大宗教,但信众已从2000年占总人口的42.5%下降到2010年的33.3%。目前,东南亚是世界佛教中心之一,尤其是东南亚的  相似文献   

6.
龟兹佛教主要为小乘说一切有部,克孜尔石窟是小乘佛教的艺术中心。但公元8世纪以后,已进入晚期的克孜尔石窟出现了一些大乘佛教的壁画,以千佛画为代表。这些壁画的出现,表明当时的龟兹人对大乘佛教已有所接受,应是受东西各大佛教势力的影响使然,如中原的影响、印度的影响、于阗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7.
北朝时期,佛教在北方广为流播。在佛教经典所倡导的福田思想的影响下,广大信众积极投身于社会救济事业。他们通过救助贫乏、赈济饥荒、举办斋会、施医舍药、敛葬贫民等方式,对大乘佛教所倡导的菩萨行思想予以践行。从根本上说,根植于佛教信仰基础上的社会救济是佛教教团传播宗教信仰并促使信众皈依的一种方式,但是,它对于弥补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缺失,打破依靠血缘和地缘维系的联合,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佛教中国化还是中国化佛教的完成,其中最关键的标志是佛教及其核心理念能否成为普遍的社会信仰与价值取向。而作为唐代社会主体的庶民,其信仰倾向直接关乎到佛教的发展规模及其社会功能的实现程度。契理契机,因势利导地化世导俗,是弘扬佛法的必然要求,也是佛陀出现于世的基本情怀。俗讲和变文的出现,是唐代佛教弘传进程中促进佛教大众化、普及化的历史性选择与现实需求,也是使佛教成为庶民信仰的重要宣教手段。因此,作为佛教文化遗产的俗讲和变文,其研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尤其在东西方文化高速运转与碰撞、交融的过程中,佛教如何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保持自身的独立品格,又能化世导俗,关乎到佛教的自身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全球化时代到来的机遇中,中国大乘佛教如何接受各种挑战,为普世伦理和普世价值作出积极有为的贡献,研究俗讲和变文显得十分必要,也必将有助于当今佛教的健康发展,提供许多可资借鉴的文本与话头,尤其对于目前我国佛教界倡导的讲经说法活动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元3-4世纪印度著名智者龙树是印度乃至世界佛教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龙树创立了大乘空宗,对佛教的理论和实际修行由小乘转入大乘起了决定作用。龙树的许多重要思想(如“八不缘起”、“实相涅架”等)都被后世佛教的显密各宗当作自己的理论渊源,被推为“释迦第二”。  相似文献   

10.
“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中国佛教伦理的重要内容。中国佛教历来倡导持戒与孝行的统一,正如宗密所言“经诠理智,律诠戒行。戒虽万行,以孝为宗。”说明了“孝道”是中国佛教戒律基本精神最集中的体现。中国佛教之“孝道”观念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宝贵的道德资源,在现代社会仍有着旺盛的道德活力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章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可达性研究的基础,界定了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的概念.根据西藏拉萨市公共交通的类别进行了现状分析,建立了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拉萨市公共交通做出各项指标的定量评估,其中对服务质量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评价.文章还针对拉萨市未来城市和人口规模,提出了拉萨市的公共交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佛教对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基本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其关于"法"的学说中.在此对佛教中的这一基本概念进行专门研究,探讨了佛教在不同时期对"法"的基本解释,特别分析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一些影响较大的流派关于"法"的类别划分的主要理论,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示了佛教思想体系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3.
面对佛教的流弊和基督教的文化挑战,杨仁山以佛教居士的身份开展了佛教改革活动。他主张强化寺院的教育功能以及创建居士佛教组织的形式,探索学习、研究佛教的方式,将之转变为现实的活动。他还主张积极推动佛教向海外发展。杨仁山佛教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佛教居士主持、出家僧众参与的改革活动,这一改革活动采用了基督教传教中的活动模式。这次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实质是在社会中重建部分社会成员对佛教信仰的信心。它推动佛教僧侣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佛教组织在近现代潮流中的转型,使佛教的生活、教育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要。他推动的佛教改革活动对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实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是一位卓越的大乘佛教的导师和宣传家,他通达大乘佛法精义,其所说佛法精义主要包括:一是"缘起性空、法性无住",二是"不二法门"。他的理想追求是"引渡众生"。维摩诘这一富于理想色彩的美好形象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国居士佛教信仰的典范,给中国文学及其它艺术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今存有关佛教的文章30余篇,以至多有评者认为柳宗元是佛教忠实信徒。柳宗元好佛既有家庭影响,也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更有个人对佛教独到的见解。“好佛”是为“求道”,“好佛”是为“统合儒释”,同时也反映其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的碰撞。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佛教的基本思想,分析了佛家伦理思想对现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影响,论述了佛教伦理思想对图书馆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代佛教从等视有情和毕竟平等的双重意义上论述平等,但与以权利为中心的现代平等观念依然有基本的差别。通过考察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即从近代思想家从佛教中发掘现代平等观念的传统资源这一现象出发,反观佛教的理论说明与宗教实践之间的紧张,可以凸显佛教平等观念的历史轮廓。反思消极平等和积极平等之间的变形,从而提示观念嬗变的现代性条件不应被研究者忽略。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大理与大理佛教应该是一个和谐互动的统一体.本文列举了大理佛教史上的几个和谐实践,论述了大理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大理的过程中所能发挥的独特而积极作用.在佛教为构建和谐大理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和谐大理的建设也将为佛教转换自身功能,积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作者认为,我们既要关注和梳理大理佛教史上的和谐实践,也要切实研究当前处境下如何实现和谐社会与佛教发展的双向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的佛教情结表现为多个方面,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实践着佛家的清规戒律,过着淡泊名利的日子,而且热衷于和僧人们交往,其中也包括那些具有反佛思想的诗人。唐代诗人存在着这种浓厚佛教气息的原因,是社会与个人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诗人与佛教的这种密切关系又对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唐诗走向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