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抒情文学以诗歌为主,小说叙事文学出现的时间较晚,发展的较为迟缓。明清小说的诞生和快速发展,打破诗歌垄断的局面,我国小说叙事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到明清时代才真正繁荣起来,创作出很多可以傲视世界文坛的小说作品,并且创作出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小说叙事理论,即明清小说评点。学术界已经深入分析与研究明清小说叙事中的写人与叙事,并取得丰硕的成果。明清小说既重视塑造人物性格,也注重情节刻画。其重视叙事写人的审美因素,成为我国小说的美学特点。论文以明清小说评点为切入点,基于小说叙事理念,对叙事写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审视,并深入研究明清小说的叙事角度与结构、"叙事写人"在明清小说叙事文中的地位及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历史演义小说的叙事特征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深刻影响。历史叙事针对女性的“大德”、“大恶”的美学模武强烈制约着演义小说对于女性形象的定位,使文学叙事丧失了自辟蹊径的能力而沦为史学叙事模武制约下的工具。历史演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成为被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双重扭曲的镜像。  相似文献   

3.
杨家将在历史舞台的影响恒久远,然而杨家将在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中的形象存在着差异,杨家将三代代表人物在历史叙事中表现为忍辱负重、忠君爱国、骁勇善战、远见卓识的形象,而后在文学叙事中又进一步彰显了其尽职尽责、孝敬父母、尚气节、体恤将士的形象,当下不断有文艺作品重塑杨家将形象并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正义、面对困苦积极乐观的气节与品格。这些人们所敬仰的美好品质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存在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清小说多采用全知叙事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从小说传统来看,仍受"说书"的影响;从创作主体来看,和大多数作者的创作思想相一致;从接受主体的角度来看,得到读者对象的认同。这种模式既有其优长,也有缺陷,关键在于作者如何运用。古代小说中少有的其它叙事模式,孕育了向现代小说转变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领域世俗化进程迅猛推进的明清时期,佛教文化对明清小说的叙事模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因果报应"观作为小说的线索展开叙事;二是以"转世"观演绎故事情节;三是以"色空"观诠释生存真相。同时,以佛教观念构架小说的局面,既对形成具有我国古典特色的小说叙事模式起了促进的作用,又为转变和打破这一模式起了阻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古老的历史认知方式,循环观在东西方文化与文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传统.无论是东方思维模式下的儒道佛文化体系,还是西方思维模式下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有将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循环演化过程而不是线性进化过程的思想倾向.受这一文化传统的滋养,文学中的部分历史叙事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历史循环演变的悲观色彩,从而呈现出与历史进化论指导下的历史叙事相迥异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7.
各种文体之间的互相影响,多种文化的互相渗透、融合,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小说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较其它各种文体具有更大的优势,因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能够吸收多种文化营养。明清小说受到史官文化、诗骚文化、神话寓言、散文等各种文化影响,形成多元化的文化建构,对生活具有更大的穿透力,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取得小说史上不可比拟的成就,明清时代因而也就成为文学发展史上的“小说的世纪”。  相似文献   

8.
科举文化对明清小说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反过来明清小说也会对科举文化产生作用,科举文化对于小说当中的人物塑造、题材和语言等多个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小说又促进了科举文化的繁荣,让明清文化更加发展。本文主要对科举文化和明清小说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对明清文化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与文化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植根于社会历史语境,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而翻译则是文化身份的再现,受制于源语、译语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文学翻译的文化再现。在西方的叙事话语里,东方被塑造成了一个相对西方而存在的神秘落后、可供驯服的异国他乡。受这一虚构神话的影响,文学翻译中往往展现出一幅歪曲变形的东方形象,这体现了西方强势文化对东方弱势文化的歧视与压制。  相似文献   

10.
考察中国古代主流文学叙事中的母亲形象,并分析其历史建构的文化内涵,认为经过历代主流文学的塑造,“母亲”与受难、牺牲、无私、爱等意义形成了一定的转化规则,母亲形象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母亲意义承载沉重的家庭伦理信息,这种信息随着叙事的传播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对母亲的道德评价与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由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原因,壮族民间叙事长诗受汉族文学之影响,在内容和形式上对汉族文学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和融化,并进行自我创造。  相似文献   

12.
理学因素是八股文的主旨要求,也是众多小说作者的文化取向。明清小说作者在故意标榜和渗透之下,儒家理学也尽显其中,一些小说的理学色彩还特别浓重。明清小说中包含的理学内容,很多时候是通过与科举相关的人物、事件和语言来表现的,理学与叙事融为一体,使小说的理学色彩得到了强化。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八九十年代美国非洲裔自传诗学的合法性,语境化及其自传叙事策略等方面的问题。认为苎宴非洲裔自传诗学注重历时性研究和共时性研究的结合,揭示了美国非洲裔自传与美国非洲裔历史文化、生存境遇的内在关系,阐述了美国非洲裔自传的内省或经验化特征和叙述特征,并指出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洲裔自传诗学由先前的社会历史批评转向了多元的自传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4.
隐喻本身是文学的一个内在特性,因此隐喻式的叙事是文化诗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隐喻存在于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诗学之中,而这些也表现出了米兰·昆德拉人生观念和思考态度。本文对其小说文本作了详尽的分析,并且从深层意义上论述了米兰·昆德拉的隐喻式叙事。  相似文献   

15.
在新疆民族女作家中,维吾尔族女作家哈丽旦·依斯热依勒和哈萨克族女作家哈依霞·塔巴热克具有自觉的叙事艺术探索意识,她们推出的中篇小说《轨道》和《魂在人间》,为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提供了可供叙事学研究的文本。本文从叙事视角、叙事特征、民族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等方面比较这两个文本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以文学的视角审视《史记》的历史叙事,分析了《史记》历史叙事的文学品格,概括了《史记》历史叙事五个方面的文学性特点:故事性、虚饰性、抒情性、多层面性、通俗性。认为叙事是记述性作品写作必不可少的手法,但不同的作品其叙事又有着不同的品格,历史著作是历史品格的叙事,文学作品是文学品格的叙事。  相似文献   

17.
文章谈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礼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历史书写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圣经文本中将近一半篇幅是叙事文学,它们用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写成,取得独特的文学成就。着眼于圣经叙事的情节构成,尝试对情节的起承转合、事件的连缀方式、冲突在情节中的位置等问题略加探讨,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叙事首次出现于战国晚期,它有别于以歌谣为主体的抒情文学以及源于巫官文化的史传叙事,是故事性、虚构性和寄托性的有机整合。文学叙事的初步发展,标志着个体文学创作时代的来临。以辞赋文学为代表,屈宋首创的人神之恋是文学叙事的典型主题,人神之恋最初表现为“以性娱神”和“性梦之爱”两种叙事模式,文学叙事的本质和意义,最终决定了人神之恋的基本特征以及后来相关文学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循环论的历史观,还是进化论的历史观,历史的哲学从来没有绝对的停滞,有的只是一时的困境。进步的观念是现代历史思维核心观念,它影响了现代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近现代历史叙事思维经历了一个从科学崇拜到文学崇拜的过程,这是后现代条件下历史叙事最可能的表达方式。它打通了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界限,回避了自我塑造的激进的审美乌托邦,又自觉地认识到历史文本的阐释性质,把各种边缘的文化视野也纳入到历史的文化阐发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