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寻找防治刺吸式害虫的高效、低毒的植物源杀虫剂,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了不同的茶树、桉树精油复配的杀虫剂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若虫和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2种不同的茶树、桉树精油复配杀虫剂对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的致死中量LD50分别为2.860×10-4和3.015×10-4μL,毒杀效果较好;但不同复配杀虫剂对扶桑绵粉蚧成虫的毒杀效果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是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重要寄生蜂。本文研究了在不同蜂蚧比条件下,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寄生效能,并组建扶桑绵粉蚧自然种群生命表,采用种群趋势指数(I)、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和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分析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蜂蚧比为2:50时,班氏跳小蜂寄生率最高,达92%;而班氏跳小蜂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寄生率下降。采用I分析,与对照区相比,放蜂区扶桑绵粉蚧第2、3代的种群趋势指数明显下降;采用IIPC分析,不同放蜂区扶桑绵粉蚧第2、3代自然种群增长的数量最低,分别下降到对照区的24.31%和12.82%,最高分别为34.79%和30.67%;采用EIPC分析,不同放蜂区班氏跳小蜂寄生的EIPC均大于捕食及其它因子,说明"寄生蜂寄生"是控制扶桑绵粉蚧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是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重要寄生蜂。本文研究了在不同蜂蚧比条件下,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寄生效能,并组建扶桑绵粉蚧自然种群生命表,采用种群趋势指数(Ⅰ)、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IIPC)和排除作用控制指数( EIPC),分析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蜂蚧比为2:50时,班氏跳小蜂寄生率最高,达92%;而班氏跳小蜂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寄生率下降。采用I分析,与对照区相比,放蜂区扶桑绵粉蚧第2、3代的种群趋势指数明显下降;采用IIPC分析,不同放蜂区扶桑绵粉蚧第2、3代自然种群增长的数量最低,分别下降到对照区的24.31%和12.82%,最高分别为34.79%和30.67%;采用EIPC分析,不同放蜂区班氏跳小蜂寄生的EIPC均大于捕食及其它因子,说明“寄生蜂寄生”是控制扶桑绵粉蚧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红点唇瓢虫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红点唇瓢虫的世伐生活史,在贵阳该瓢虫生年发生三代,世代高度重叠,以成虫越冬。笔者观察了各代雌虫产卵情况,其中以一代产卵量最大,平均每头雌虫可产卵232.8粒,产卵期最长,平均可达78.5天,该虫食性较广,可捕食17种盾蚧和少量蜡蚧的幼蚧。  相似文献   

5.
圆斑弯叶毛瓢虫对湿地松粉蚧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圆斑弯叶毛瓢虫是湿地松粉蚧的本地捕食性天敌 ,本论文通过林间散放圆斑弯叶毛瓢虫评价其对湿地松粉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通过散放瓢虫的成虫和幼虫 ,增加林间瓢虫的数量 ,能较好地抑制湿地松粉蚧的增长。散放瓢虫 5 0多天后 ,在散放成虫区 ,湿地松粉蚧的对照存活率达 0 .2 8,即控制效果为 72 % ;在散放瓢虫幼虫区 ,粉蚧的对照存活率为 0 .10 ,即控制效果达 90 %。从持续作用和控制效果比较 ,散放幼虫较好 ,且以瓢虫幼虫与粉蚧雌成虫益害比为 2 :5时对湿地松粉蚧的控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内培养观察,研究核桃皑粉蚧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暗褐网柄牛肝菌形成的菌腔虫瘿的形态结构.调查发现:在西双版纳地区,核桃皑粉蚧在凤凰木、含羞草、银合欢和粉叶金花等4种植物的根表面与暗褐网柄牛肝菌的菌丝形成菌腔虫瘿;菌腔虫瘿在植物根部单生、簇生或串生,呈圆形或椭圆形,初期黄褐色,中后期变为黑褐色至黑色;核桃皑粉蚧的繁殖能力强,无孤雌生殖现象.产卵雌虫虫态包括:卵、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和成虫;雄虫虫态包括卵、1龄若虫、2龄若虫、蛹和成虫.雌虫寿命约为雄虫的2倍,不产卵雌虫寿命通常长于产卵雌虫.菌腔虫瘿的腔壁完全由牛肝菌菌丝构成,核桃皑粉蚧以菌腔为栖息场所,以寄主植物的汁液为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7.
异迟眼蕈蚊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寄主众多.为了解不同寄主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在温度(25±1)℃,相对湿度70%±10%,光照16 L∶8 D条件下,测定了6种寄主对异迟眼蕈蚊的发育历期、幼虫存活率、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迟眼蕈蚊发育历期在平菇和香菇上相对较短,分别为21.25 d和21.68 d,显著短于其他4种寄主(F=16.85,p0.05);幼虫存活率和总成活率以香菇最高,分别为70.86%和37.83%; 4龄幼虫体质量在平菇和香菇上相对较重,分别为2.53 mg和2.48 mg;成虫寿命和产卵期以平菇和香菇上相对较长;单雌产卵量以平菇和香菇相对较高,分别为106.43粒和98.14粒.表明异迟眼蕈蚊在平菇和香菇上的适应性较好,两种寄主对其个体发育和种群繁殖有利.  相似文献   

8.
莲雾毒蛾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莲雾毒蛾的发育历期、各龄幼虫的体长、各龄幼虫头壳宽度、逐日平均取食量、成虫性比和雌虫产卵量等.结果表明莲雾毒蛾的发育历期为46 d;从1龄到6龄幼虫的体长变化为0.5~4.2 cm,头壳宽度变化为0.51~4.07mm,逐日平均取食量变化为0.02~1.01g;成虫雌雄比为1.51;雌虫产卵量为几十粒到上千粒,平均产卵量为600粒左右.通过7种杀虫剂对莲雾毒蛾的室内药效测定表明,抑太保防效较差,药后4 d中的最高防效仅为48.27%;VBt-Ⅲ生物复合杀虫剂、阿维虫清、灭幼脲、烟百素、敌死虫和功夫均有较好防效,药后4 d中的最高防效都在96%以上.  相似文献   

9.
圆尾肖蛸Tetrognatha vermiformis(Okuma)在武汉一年可发生四代,以低龄幼蛛在杂草丛中越冬.雌蛛一生最多可产6个卵袋,单雌平均产卵量154粒,最多可产466粒,卵的平均孵化率在85%以上.食物影响产卵量、幼蛛发育历期和存活率.温度对幼蛛蜕皮次数、成蛛产卵量、孵化率和寿命均有较大影响.幼蛛和成蛛能捕食蚊子、棉田和稻田的多种害虫.  相似文献   

10.
云南木蠹象(Pissodes yunnanensis)是我国西南地区近年来危害云南松的重要蛀干性害虫.室内饲养和林间调查结果显示,云南木蠹象(Pissodes yunnanensis)卵单产或聚产,多数在同一产卵孔内产卵1~2粒,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大,聚产的可能性随之增大.产卵孔内卵的数量与成虫密度及林间适宜产卵的枝条数量有关.单雌产卵量因种群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平均单雌产卵量为60~90粒.幼虫在不同生长年龄的树枝上的比例与其成虫在这些树枝上的产卵比例大体是一致的,即主要分布在2 a生树枝上.幼虫老熟后在坑道末端化蛹,化蛹部位与树枝粗细密切相关,一般化蛹于木质部与髓部之间,少数在树枝髓部组织内,在韧皮组织较厚的轮枝节间则化蛹于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川西獐牙菜醇提物对小鼠高脂血症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高、中、低剂量组,采用脂乳剂及饲料灌胃造模,连续喂养29天,分别测定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结果:喂养29天后,阳性对照组、高、中、低剂量组对高脂模型血清的影响,表现为在TC水平上,分别极显著(P〈0.01)降低了约37%、51%、50%和70%,在TG水平上,分别极显著(P〈0.01)降低了约36%、50%、24%和12%,在HDL水平上,分别提高了约19%、5%、12%和14%,在LDL水平上,分别极显著(P〈0.01)降低了约36%、12%、18%和33%.结论:川西獐牙菜醇提物对小鼠高脂血症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菠菜和烟草的硫氧还蛋白f(Trx-f)在不同氧化还原状态下测定了菠菜、拟南芥、烟草和番茄Rubisco活化酶(RCA)活化其Rubisco的活力,实验结果显示菠菜Trx-f只能介导调控菠菜和拟南芥RCA的氧化还原状态,从而改变其活力,而烟草Trx-f介导也只能改变烟草和番茄RCA的氧化还原状态.上述结果表明烟草等物种的单亚型RCA也能受Trx-f介导的氧化还原调控,而且Trx-f介导的RCA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具有种属专一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8个不同播期对秋葵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A(3月24日)、B(3月30日)、E(9月24日)、F(9月30)4个播期秋葵的茎粗、分枝数、开展度、叶面积、荚果数量、折算产量均明显高于其他播期,E、F播期促进秋葵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积累;C(6月24日)、D(6月30)播期,对秋葵叶面积和折算产量也有一定作用;G(12月24日)、H(9月30日)播期,秋葵生长发育明显受阻.  相似文献   

14.
面对近年来新疆棉花膜下滴灌区日益严重的残膜污染及地下滴灌苗期灌水困难的实际,提出将无膜移栽与地下滴灌有机结合的棉花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技术,为研究在干旱区采用此技术下棉花的耗水规律,进而验证该技术在新疆的可能性,进行了不同滴灌方式下棉花土壤水分变化盆栽试验,试验设5种处理:覆膜移栽地下滴灌(FT-SDI)、无膜移栽地下滴灌(NFT-SDI)、覆膜直播地下滴灌(FS—SDD、无膜移栽地表滴灌(NFT-DI)、覆膜直播地表滴灌(FS-DI)。结果表明:对于棉花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而言,NFT—DI处理最大,地下滴灌节水效果明显,FT—SDI处理最小,NFP—SDI处理仅次;移栽地下滴灌棉花整个生育期表层(0~30cm)土壤耗水量,无膜处理高于覆膜处理;苗期无膜移栽地下滴灌的耗水强度相对较大,灌水量也相应加大;在覆膜地下滴灌条件下,苗期移栽处理比直播处理耗水强度较小,耗水量也小,地下滴灌条件下,移栽相对直播更利于棉苗生长发育;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的花铃期灌水量小于膜下滴灌,土壤水分变化主要集中在30~80cm,全生育期土壤耗水量略高于覆膜地下滴灌,而均低于地表滴灌。这表明棉花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技术既可充分发挥移栽和地下滴灌的优势,在干旱区完全可行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棉花叶片、加工番茄叶片、加工番茄青果和加工番茄红果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测定棉花叶片和加工番茄的果实等组织器官的主要物质含量,分析影响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因素。结果表明:以加工番茄叶片饲喂的棉铃虫上幼虫发育历期最短16.04 d、幼虫存活率最高54.44%,蛹羽化率最高83.58%,以加工番茄红果发育历期最长26.17 d,幼虫成活率最低3.67%,蛹羽化率最低0.00%。因此,4种食料中棉铃虫的适合度为:加工番茄叶片棉花叶片加工番茄青果加工番茄红果。棉花叶片、加工番茄叶片和果实中的营养成分差异较大,其中加工番茄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15.14%、C/N为0.91;加工番茄红果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为3.04%、C/N为9.65。因此,植物组织内的可溶性糖含量低、C/N小、含水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有利于棉铃虫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观察比较了曼氏无针乌贼对不同颜色、形状、软硬度和沉浮性人工配合饲料的摄食频率.结果表明:1)曼氏无针乌贼对褐色饲料的平均摄食频率最高(26.2次/h),显著高于对其他颜色饲料的平均摄食频率(P〈0.05);对绿色饲料的平均摄食频率最低(5次/h),对不同颜色饲料的平均摄食频率从高到低的排列次序为:褐色〉红色〉黄色〉紫色〉原色〉蓝色〉绿色.2)对长条状的饲料平均摄食频率为25.5次/h,显著高于球状饲料的19.8次/h和片状饲料的9.3次/h(P〈0.05).3)乌贼幼体更喜欢选择软颗粒饲料和沉性饲料,对软颗粒饲料的平均摄食频率(40.2次/h)显著高于硬颗粒饲料(23.7次/h)(P〈0.05),对沉性饲料的平均摄食频率(20.7次/h)显著高于浮性饲料(8.8次/h)(P〈0.05).由此可见,曼氏无针乌贼趋向选择褐色或红色、长条状、沉性的软颗粒饲料.  相似文献   

17.
探讨红菇子实体提取液对大龄小鼠的抗氧化作用.方法:将大龄小鼠20只随机分为四组:1组为大龄小鼠对照组.仅喂基础饲料和水;其余3组分别为大龄小鼠红菇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这三组在喂基础饲料和水的基础上,每天早上9点分别进行人工灌喂红菇提取液100mg/ml、150mg/ml、200mg/ml,灌喂量为0.2ml/10g小鼠体重,连续喂养21天后测定小鼠的脑、心、肝组织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另外再设一小龄小鼠对照组(5只)进行比较.结果:大龄小鼠红菇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与大龄小鼠对照组比较,其大脑、心肌、肝脏组织内MD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1;大龄小鼠对照组与小龄小鼠对照组相比,MDA含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大龄小鼠红菇高剂量组与小龄小鼠对照组相比,MDA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红菇子实体提取液可降低大龄小鼠组织的MDA含量,基本降低到小龄小鼠的水平,红菇有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机体的损伤,延缓衰老之功效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和阐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保留木、套种树种和自然更新树种生长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1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5种不同强度(0%,20%,30%,40%和50%)间伐后,套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润楠(Machilus pingii)3个乡土阔叶树种,每种强度设3次重复,每个套种树种密度均为120株/hm^2,2013年8月对所有样地(共15个,每个样地面积为600m^2)的马尾松保留木、套种树种和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树种进行每木调查,记录种名、胸径和树高等。【结果】间伐处理8年后,不同间伐处理间林分保留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胸径:P〈0.001,树高:P=0.001,蓄积量:P=0.008);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分蓄积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间伐促进了3个套种树种幼树的生长,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米老排在50%间伐林分下生长最优,而红锥和润楠以40%间伐林分较优,前者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后者。间伐显著的提高了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林木株数,与对照处理(100±25株/hm^2)相比,20%,30%,40%和50%间伐林分分别是对照处理的8.72倍、11.22倍、11.06倍和13.78倍;间伐显著提高了自然更新林木的树高生长,而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结论】从人工林木材生产、套种树种生长和自然更新树种生长情况分析,采用30%或40%的间伐强度和套种优质乡土阔叶树是马尾松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乌蕨水部位的体内抗氧化作用.方法:采用小鼠CCl4损伤模型,观察乌蕨水部位的抗氧化作用,测定乌蕨对小鼠血液中SOD、GSH—PX酶活性、MDA含量的影响.结果:乌蕨可降低血清中MDA含量(P〈0.01),提高小鼠的血清SOD酶(P〈0.01)、全血GSH—PX酶的活力(P〈0.05).结论:表明乌蕨水部位具有体内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