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区别性特征及多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别性特征的创立是现代音系学开创性的发展,音位不再被看成是音系分析的最小单位,而是一系列区别性特征的集合,区别性特征被用于描写语音的自然类并对其规则进行概括,由于有些特征可以根据其它区别性特征预测,这些被称为多余特征的信息可以在描写语音时省掉,多余特征的值可以运用多余特征规则来赋予。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非区别性特征”是指不构成意义差别而在发音方面有细微差别的语音特征。换句话说,是指那些在交际时不影响理解而听起来不那么纯正的音。笔者的教学对象大都来自温州地区,此文中的“非区别性特征”是针对温州地区的学生而言的。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提到过,在任何话语的总音响特征里“一部分特征是无关紧要的(非区别性的),只有一部分踉意义相联系,因而对于交际才是必要的(区别性的)。”“区别性语音特征的最小单位,这就叫做一个音位。”“当我们学习外语或方言时,我们往往用自己语言或方言里最熟悉的音位代替人家的音位…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英语语音学与音系学的基础理论,从区别性特征、对立以及中和的内涵、成因、产生过程等几个方面出发,对英语辅音丛的结构和语音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归纳,认为在英语的所有辅音丛中,中和现象只出现在十三个辅音丛中,而在其它辅音丛中则不可能产生中和现象。  相似文献   

4.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在讨论语义时十分重视结合语境来加以分析,提出了必须区别语境的非区别性特征和区别性特征,为探讨语境的制约和解释功能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语言论>中关于语境的论述对于语境语义理论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範、笵和范在古代为3个音近形似的字,现今则统一简化为范字。从这3个字的本义着手,对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梳理,分析3个字在做姓氏时的用法.并从简化字范的简化谈汉字简化与规范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汉字声符变换现象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符变换是古文字构形中的一种重要现象.本文在全面搜集整理春秋文字字形的基础上,对春秋时期汉字声符变换情况进行了清理,胪列出声符替换字例24组,音化改造字例8个,为全面认识汉字历时发展过程中的字形演变现象提供了具体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汉字的造宇理据和形体结构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表现出新的特点:现代汉字"见形知义"的特征不再突出,汉字的象形性功能逐渐丧失,表音性功能大大降低,半理据字和无理据字的比例上升.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已由最初的表词文字发展成一种语素一音节文字.了解汉字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利用汉字的理据特征进行对外汉字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字例分析认为,方块壮字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借用汉字,二是改造汉字,三是自行构造。  相似文献   

9.
音位理论是普通语言学和普通语音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音位理论很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讲解音位理论的时候,要理论联系实际,以普通话和英语实例为主,同时适当结合本地区方言中的例子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会更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在讲解归纳音位的原则时,把对立原则与音位的自由变体相结合、相似原则与音位的条件变体相结合进行讲解,比分开讲解效果要好些。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用比较的方法讲解比较好。此外,应适当介绍音位在20世纪以来的一些重要理论,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汉字的形音义联系着手,利用数字化技术处理汉字结构及声律问题.从具有鲜明韵律特征的中国古典诗词韵部出发,选取平水韵中的平仄两种调类作为古音分类的参考依据,包括平声字共4719字,仄声字共6857字.利用像素重叠技术,叠加平水韵中所有的平、仄字至九宫格中,统计分析其字形差异,再通过形态分割提取对应构件进行语义分析.结合《说文解字》释义,本文发现,平声字与仄声字在形态结构上具有部分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平声字更多地使用与动物义相关的构件.本文在数字化视域下,首次对汉字形音义相关性进行了宏观特征初探,为未来的汉字数字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出并论证生命进化的优化选择机制。方法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吸收非达尔文主义及广义进化综合理论的思想,提出了生命进化的优化选择机制。结果生物系统的混沌性为优化选择创造了条件,适应性为优化选择确定了方向。在适应环境中,满足阈值共振的基因组中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不满足阈值共振的基因组中的基因处于“沉默”状态,闽值共振可使活动基因和“沉默”基因相互转化。适应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的一种动态和谐机制。优化选择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结论生命进化的机制是优化选择。在不同尺度上,优化选择的模式不同;生命的进化,是不同尺度上优化选择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2.
Pleiotropic scaling of gene effects and the 'cost of complex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 perceived by Darwin, evolutionary adaptation by the processes of mutation and selection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for complex features that are the product of numerous traits acting in concert, for example the eye or the apparatus of flight. Typically, mutations simultaneously affect multiple phenotypic characters. This phenomenon is known as pleiotropy. The impact of pleiotropy on evolution has for decades been the subject of formal analysis. Some authors have suggested that pleiotropy can impede evolutionary progress (a so-called 'cost of complexity'). The plausibility of various phenomena attributed to pleiotropy depends on how many traits are affected by each mutation and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traits affected by each gene substitution and the size of mutational effects on individual traits. Here we show, by studying pleiotropy in mice with the use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affecting skeletal characters, that most QTLs affect a relatively small subset of traits and that a substitution at a QTL has an effect on each trait that increases with the total number of traits affected. This suggests that evolution of higher organisms does not suffer a 'cost of complexity' because most mutations affect few traits and the size of the effects does not decrease with pleiotropy.  相似文献   

13.
雷氏七鳃鳗(Lampetra reissneri)隶属于圆口纲(Cycolostomata),是最原始的无颌类脊椎动物.这种特殊的进化地位使其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结构.对幼体雷氏七鳃鳗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分泌物进行了研究.解剖学分析表明,其消化系统由口、食道、肝脏、胆囊和肠组成,胃退化.对胆汁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蛋白质谱分析表明,其主要成分为烯醇酶,能够调节糖酵解,促进其对糖的消化.雷氏七鳃鳗消化系统的这些特点与其特殊的进化地位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这些发现将为研究脊椎动物的起源与进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理清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发展变化历程,梳理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制度的建设过程,国家、部门及地方等不同层面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发展脉络,以及重点脆弱领域农业农村地区适应政策的发展现状;针对不同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从农业、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岸带、人体健康等不同角度总结了国内所开展的具体适应行动及其成效,并重点分析了农业农村地区适应行动;根据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的发展特征,提出了适应政策行动的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境的金露梅解剖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海拔高度金露梅茎、叶形态和解剖结构的比较观察发现:金露梅共同表现出叶为异面叶,叶表皮细胞单层,栅栏组织细胞均支,茎中通气组织发达等特征,此外形态结构依不同生境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植物对温度、水分、太阳辐射、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改变的整体适应。  相似文献   

16.
在生物学知识的类比启发下,结合建筑类型学、地域建筑学等相关学说,推演“类型的环境适应”理论,解析外廊式建筑在近代闽南的衍变景象.研究结果表明:在近代闽南侨乡人们的创造下,近代闽南外廊式建筑存在着群体繁生、个体趋同和趋异、特殊集联体衍生三重不同尺度的地域适应性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7.
利用黑洞吸积盘演化的基本方程组 ,在纯吸积情况下 ,求得了薄、厚吸积盘及一般厚吸积盘的黑洞视界半径rH的演化方程 .证实了中心黑洞与吸积盘相互影响的基本性质 ,并得到一些新的结果 .黑洞视界半径rH演化并非完全单调 ,其演化特性与吸积盘的类型有关 :对于薄盘 ,rH单调递增 ;对于临界厚盘 ,rH先增后减 ;对于一般厚盘 ,rH先增后减再递增 .还讨论了吸积盘内边缘与黑洞视界间隔的演化 .  相似文献   

18.
文艺与宗教在原始社会时期是混融在一起的。后来虽然在自己的进一步演化中走着各自不同的道路,但它们之间仍然具有许多共同的特质,主要表现在:1、都用感性直观的方式把握世界;2、都有追求人生哲学、人生终极关怀的目的;3、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鱼龙类(Ichthyosaurs)起源于早三叠世晚期, 以往发现的鱼龙类已高度适应水生生活, 其身体结构无任何能将其与可能的陆地祖先相联系的陆生适应特征。针对近年在安徽巢湖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采集的柔腕短吻龙(Cartorhynchus)和含胚胎巢湖龙两件鱼龙类标本, 通过对柔腕短吻龙的荐前椎数目(31节)、吻长与头骨长之比(0.35)、前肢长与荐前椎长之比(0.45)的研究以及与后期鱼龙类相关数据和骨骼形态学的对比, 认为柔腕短吻龙结构更为原始, 可两栖生活。结合对早三叠世含胚胎巢湖龙、侏罗纪含胚胎狭翼鱼龙幼体保存情况的对比分析, 认为巢湖龙虽比柔腕短吻龙身体结构更进化, 且完全适应水生生活, 但其生殖行为仍然保持陆生爬行动物头位胎生的特征。鱼龙类在其陆地祖先逐渐演化至适应水生生活的过程中, 结构的适应性特征(如肢体的鳍状化、吻部的增长等)和行为特征(如生产方式的变化)的变化不同步, 前者的改变更早。  相似文献   

20.
汉字发展自甲金至篆隶,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汉字发展演变的整个系统来看,其中有许多规律可循。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汉字发展演变中的声化成因。概括地说,可以分为形声系统形成之前的声化和形声系统形成之后的声化。形声系统形成之前的声化是一种外在的、个体的现象,而形声系统形成之后的声化是内在的、成系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