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的生态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广东省东莞、深圳、汕尾、香港等地的 11个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Yuncker控制薇甘菊危害的野外样地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田野菟丝子能寄生并致死薇甘菊 ,使样地群落中薇甘菊的盖度由 75 %~95 %降低到 18%~ 2 5 % ,较好地控制住薇甘菊的危害 ,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 ,而不会致死样地内其它植物 ,虽能在 83种植物 (占样地植物的 74 1% )上寄生生长 ,但对其中的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无明显影响 ,它们的长势正常 ;仅有包括 8种菊科植物在内的 15种草本植物 (其中 12种为外来有害杂草 )会受到田野菟丝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 ,初步认为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的方法基本上是可行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在广东内伶仃岛选择薇甘菊危害较严重的3种类型环境"坡地、低洼地、水泽地"设立15个样地,每个为10 m×10 m,各样地分别喷洒不同药量(0.0005~0.3 g/m2)的森草净,经过一年的持续观察,结果表明0.01~0.1 g(有效成分)/m2的森草净对样地薇甘菊有极好的杀灭效果;森草净对样地的草本植物有一定的影响,对藤本植物基本无影响,除几种含有乳汁的敏感植物外,对木本植物影响较小;森草净施药前后相比较,样地物种多样性恢复较好,整体上施药后物种多样性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采用群落生态学的调查方法,对洛河上游22个河漫滩样地的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洛河上游河漫滩草木植物种类丰富,有30科,86属,126种;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受群落立地生境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随河流流向呈不规则波动.  相似文献   

4.
以大洪山鸳鸯溪河漫滩为实验地点,采用样线法和随机样方调查法,开展不同水位点的河漫滩植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鸳鸯溪河岸带植物共有29科44属47种,其中草本植物30种,灌木6种,藤本植物5种,灌木或小乔木3种,乔木3种;离水越近的样地更多的物种是多年生草本,远离水的样地更多分布的物种是木本植物,1年生物种在2个样地中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上显著差异;鸳鸯溪河岸道分布有群丛类型16个,湿生类有2个,两栖耐受类有3个,陆生类有4个,灌木类有4个,乔木类有2个;2个样地多样性指数存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差异,离水越近的样地的物种数显著高于远离水的样地物种数.  相似文献   

5.
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属于极小种群保护物种,野外更新困难。 为了解红榄李原生群落的红树植物物种多样性特点,对当地的群落特征、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进 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红榄李的2个原生群落中,红树林物种组成差异显著,三亚铁炉港样 地物种较丰富,陵水新村港样地物种较少;(2)红榄李的2个原生群落均为结构简单的乔灌型群落, 群落内乔木层和灌木层均为多物种形成共建种,红榄李竞争力较弱,均不是优势种;(3)三亚铁炉 港样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陵水新村港样地,红榄李植株数量较多,说明物种丰富更 有利于红榄李生存。  相似文献   

6.
荆州古城墙南北段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样地法调查分析了荆州古城墙南、北段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1)就同一群落中不同坡位而言,在南城墙内坡面,两个样地中坡上部分植物的物种数都明显高于坡下,而在北城墙内坡面则正好相反;(2)就不同坡向而言,南城墙内坡面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低于北城墙内坡面,而从分层上看,南城墙内坡面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北城墙内坡面,其革本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要明显低于北城墙内坡面;(3)位于同一坡面的植物群落,其多样性指数呈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荆州南、北城墙的内坡面的坡向是影响其生境产生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也是影响其植物群落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2007年7月和9月采用同一样地两次重复随机样点法,对位于粤北的韶关学院西南区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inn.)入侵林地进行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并采用成对法T检验对7月、9月样地两个时间段内植物群落的个体数和豚草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7月豚草入侵地植物群落是以豚草为优势类群的单调群落,物种分布不均匀,多样性指数低;9月豚草数量减少,群落结构由单一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的群落过渡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的群落,群落多样性指数增加,两个时间段内植物群落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0.05,df=14)(P=0.047〈0.05,df=14),表明豚草的生长抑制了其他植物的生长,使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8.
在乌金山适合地段沿海拔梯度设置11个样地,采用数量分类,对乌金山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群落依次为油松林、侧柏林、油松侧柏混交林、油松山桃山杏混交林、白皮松林、油松白皮松混交林.(2)11个样地中共调查到乔木13种,灌木16种,草本31种.(3)物种丰富度成明显的单峰分布格局,最大的丰富度出现在中海拔群落中.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4)沿海拔梯度森林群落的最大树高、最大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等群落结构均呈单峰分布格局.(5)α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变化趋势与物种丰富度相似,但没后者明显.β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而有所降低,在低海拔较高.(6)在调查的海拔范围内,海拔梯度是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坡度坡向为次要因子,海拔比坡度坡向对群落的结构特征、物种丰富度以及(α、β)多样性的影响更大,而在局部尺度上,人为干扰以及小地形导致的生境异质性对群落物种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晓鹏 《广西科学》2004,11(4):363-365
在安徽皇甫山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群落中,根据不同海拔和坡向选择3个样地:弥陀寺后山(Q1)、林场总部西南方向一东西走向的山脊梁上(Q2)、北将军岭东南坡(Q3)进行群落学调查,然后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分析太子参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Q2物种多样性最高,Q1次之,Q3最低。随着海拔升高,物种多样性呈下降趋势,并受人为干扰影响。各样地草本层物种多样性较高,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极低。太子参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太子参的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学特性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0.
对井冈山观光木所在群落3个样地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和物种多样性等特征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有维管植物34科47属52种,其中蕨类植物有8科8属9种,被子植物26科39属43种;区系分析显示该群落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热带性成分占绝对优势,温带性成分占有一定的比例;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该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偏低,各样地问多样性指数具有一定的差异;测度观光木所在群落物种多样性时,各种多样性指数基本表现出相同的趋势;总体来看,该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不同层次的变化规律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11.
对孔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中312种种子植物的开花、结果的物候情况进行了研究,每半月调查1次,持续观察13个月.生活型包括乔木、灌木、草本3种类型.结果表明:孔林植物群落中植物的开花物候和结果物候都相对集中,花期主要集中于4-9月,其中以6、7两月最多;果期主要集中于6-10月,其中以8、9、10 3个月最高.不同生活型植物在一年中具有不同的开花、结果高峰期.开花高峰期依次出现在乔木层-灌木丛-草本层。木本植物先于草本植物;结果高峰期依次出现在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结果高峰期是基本重叠的.  相似文献   

12.
重庆地区石灰岩植被区系组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重庆地区石灰岩植物组成简单,区系成分复杂,已经鉴定定名的维管植物有97科244属338种.其中蕨类植物14科17属24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79科225属312种.从生长型看,乔木49种,灌木92种.藤本45种,草本152种.区系分区为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植物地区.属分布区类型热带成分42.62%,温带成分42.62%,地中海成分0.82%,中国特有成分1.23%;全世界分布的有24属.植被以草本占优势,木本多落叶成分,纸质叶最多,小型叶占极大比例,有肉质叶;喜钙植物丰富;植株多具针刺,鳞片;次生性明显.森林群落少,灌草丛多,这与石灰岩地区的干旱和土壤含钙丰富,以及土层瘠薄,有机质含量少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甘肃陇东子午岭林区芳香油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野外实际考察和已有研究资料进行研究。结果子午岭林区有芳香油植物29科63属80种。其中乔木11科16属21种,灌木11科13属17种,木质藤本3科3属5种,多年生草本9科17属21种,一年或二年生草本7科16属16种。详细总结出了它们的生物性状、芳香部位和用途,提出了子午岭林区芳香油植物在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结论甘肃陇东子午岭林区茅香油植物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和利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七星公园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植物区域化分布特点及多样性,分别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优势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E)对七星公园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方内植物乔木有9种,灌木7种,草本4种.表现出的丰富度指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Simpson指数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Pielou均匀度指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  相似文献   

15.
安徽石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叶中 C、N、P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石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叶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叶中C、N、P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讨论了不同类型植物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所研究的28种植物物种间差异明显,叶片中C含量为400.08~519.36 mg/g,N 为5.15~15.39 mg/g,P为0.30~0.97 mg/g,m(C):m(N)范围为29.99~92.25、m(C):m(P)的范围为467.01~1 443.81、m(N):m(P)的范围为10.01~29.29,且N与P、m(C):m(N)值与m(C):m(P)值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m(N):m(P)的变化主要由P含量决定。不同生活型植物m(C):m(N)值从大到小表现为灌木(59.68)>乔木(51.56)>草本和藤本植物(44.50),草本和藤本植物与灌木之间m(C):m(N)差异显著; 不同植物m(C):m(P)值从大到小表现为灌木(1 043.4)>草本和藤本植物(818.78)>乔木(808.35),灌木与乔木、草本和藤本植物都存在显著差异。该地区灌木m(C):m(N)值和m(C):m(P)值均最高,说明灌木对N、P的利用效率最高。3种类型植物m(N):m(P)值均大于16,说明该地区常绿阔叶林主要受P限制。虽然植物受P限制,但其m(C):m(P)值含量较高,说明植物对其生长受限的元素利用效率会更高,这反映了植物对环境适应的一种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深圳市清水河垃圾焚烧厂为例,研究城市垃圾焚烧厂周围不同植物类别(乔木、灌木和草本)的重金属污染特征,探讨工作区重金属污染环境植物修复的物种选择方案及群落构建模式。采集了垃圾焚烧厂周围22个科34个物种的叶片样品,分析重金属Hg,Cr,Cd,Pb的含量和富集系数。结果表明:该垃圾焚烧厂周围优势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不同植物类别受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不同。乔木主要受Cr的污染,灌木和草本的Hg污染状况较为严重。乔-灌、乔-草之间的重金属含量及富集系数均存在差异(Pt≤0.028)。不同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可供选择的潜在物种分别是:1)Hg:乔木植物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和柠檬桉(Eucalyptus citriodora);2)Cr:草本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和灌木叶子花(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3)Cd:灌木梅叶冬青(Ilex asprella)和乔木降真香(Acronychia pedunculata);4)Pb:草本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和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构建乔-灌-草多层次的群落结构,对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区域的修复具有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样方调查,对侧柏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群落各层物种多样性变化以及物种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了不同阶段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与林分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嵩山侧柏人工林不同恢复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都在波动中逐渐增加.在人工林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物种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92.78%,33.33%,28.07%,乔木种类具有较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灌木和草本植物则随着人工林环境条件的改变显示出较大的波动性.不同演替阶段侧柏人工林林分密度对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以及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都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对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二滩水库区维管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二滩水库区的维管植物区系,有野生维管植物约176科,707属,1392种,其中蕨类植物114种,占总数的8.19%,裸子植物26种,占总数的1.87%;被子植物1252种,占总数89.94%,从库区维管植物上生活型莱看,乔森林09种,占总数的15.01;灌木251种,占总数的18.03%;草本825种,占总数的59.27%,藤本107种,占总数7.69%,从二滩水库区种子植物科,属现代地理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