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标题化合物{[Ag-(C2H8N2)](C7H4NO4)·H2O}n中,银原子分别与两个乙二胺中的一个N原子配位,在a轴方向形成[ Ag N C C N ]n一维链,这些线型的链通过N-H…O和O-H…O等氢键的作用,连接构成与ab平面平行的二维网,形成二维平面结构.通过研究配体和配合物的红外光谱进一步确定了标题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开链冠醚:2,6-二(8′-喹啉氧甲基)吡啶,并研究了其与CdCl2·2.5H2O的配位反应,得到标题配合物:[Cd(C25H19N3O2)H2O](μ-Cl)[Cd(C25H19N3O2)Cl][CdCl4],并通过熔点、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标题配合物由两个配阳离子[ClCd(C25H19N3)]^+,[ClCd(C25H19N3)H2O]^+和一个配阴离子[CdCl4]^2-组成,两个配阳离子中,中心离子Cd^2+除与开链冠醚中的N、O原子配位之外,还分别与Cl^-、H2O配位,配位几何构型均为变形五角双锥.两个配阳离子之间通过Cl桥键相连.配阳离子与配阴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中性分子.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二烃基二硫代磷酸酯合过渡金属配合物与氮碱加合物的性能,合成了二乙基二硫代磷酸酯合钴(Ⅲ)配合物,利用其与邻菲咯啉的加合反应,得到了Co[(C2H5O)2PS2]2(C12H8N2)配合物并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Co(Ⅱ)与2个二硫代磷酸酯的4个硫原子和邻菲咯啉分子中的2个氮原子形成六配位的八面体结构,二硫代磷酸酯分子中的磷原子与2个硫原子2个氧原子形成四面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新制备的Cu2(C5H5N)2(C8H7O2)4加入到溶有2-甲基苯甲酸、吡啶的C2H5OH/H2O(1:1,v/v)混合溶剂中反应,得到新的双核铜配合物Cu2(C5H5N)2(C8H7O2)4晶体,结构经x-衍射法表征.晶体结构中,四个苯甲酸离子羧基八个O原子经syn—syn式桥连二个Cu原子成灯笼状,在轴向分别由二个吡啶分子N配位而形成四方锥形几何结构.分子间沿(010)方向,形成折叠假性的六边形紧密堆积结构.配合物CCDC号:856726.  相似文献   

5.
[Co(C6H8N3O2)2(N3)]·2H2O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组氨酸、N3-为配体合成了单核结构的配合物[Co(C6H8N3O2)2(N3)]·2H2O,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征.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晶胞参效为:α=2.565 3(3)nm,b=0.884 3(3) nm,c=0.807 67(13)nm;β=98.184(2)°.Co(Ⅲ)为六配位处于变形八面体的配位环境中,N3-采用端基配位模式,一个组氨酸分子通过羧基氧原子、氨基氮原子和一个咪唑氮原子以三齿螯合方式与金属配位,另一个组氨酸分子通过氨基氮原子及一个咪唑氮原子以双齿螯合方式与金属配位.分子间氢键将配合物连接成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6.
室温下利用金属铜粉和2-噻酚甲酰三氟丙酮、吡唑反应,合成了新的双核铜(II)[Cu2(C8H4F3O2S)2O(C3H3N2)].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导率进行表征.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786 63(16)nm,b=1.792 0(4)nm,c=1.705 3(3)nm;V=2.359 3(8)nm3,Z=4,Dc=1.843 g.cm-3.结果表明,每个铜原子由3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平面四方结构,2个铜原子由吡唑和氧桥联形成双核铜配合物.  相似文献   

7.
室温下合成了一个含二甲氨甲基二茂铁衍生物,(C5H5)Fe(C5H4)CH2N H(CH3)2·Cl-·2H2O,用IR和X-ray对其结构进行表征,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二维网状结构;同时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对其化合物电子结构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种有机铵盐[(Cl-C7H4O2)2]·(C2H10N2),用元素分析仪对其进行表征,并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化合物晶体为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每个重复的结构单元由两个4-氯苯甲酸根阴离子、一个乙二胺阳离子组成,氮原子和氧原子之间的氢键将化合物分子沿c轴连接形成一维链,一维链通过Cl…Cl弱相互作用(Cl…Cl=0.3303(0.3)nm)沿着ac平面形成二维空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9.
利用1,1'-二咪唑基酮桥联配体与铜盐CuCl2.2H2O反应得到了一种新型超分子配合物[Cu(C3H4N2)4Cl].Cl,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a=0.8876(10)nm,b=1.3313(16)nm,c=1.3920(16)nm,β=89.997(2)°;Z=4;R=0.0604。配合物的基本构建单元包含1个Cu(Ⅱ)原子、4个咪唑分子、1个配位氯原子和1个游离氯原子;Cu(Ⅱ)的配位数为5,处于畸变的四方锥配位环境。紧邻单元通过N-H…Cl氢键的连接沿a轴形成一维超分子链;链间通过相邻咪唑环间的弱作用力在ab面扩展为二维超分子层;层间的N-H…Cl氢键连接二维层构筑了三维超分子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标题配位聚合物[Cu(C5H5N)2Cl2]n中,每个铜离子与4个氯离子和2个吡啶氮原子配位,形成[4 2]拉长的八面体几何构型.其中2个铜离子通过μ-Cl-桥连中心对称的二聚体,同时二聚体再通过μ-Cl-桥连,得到1-D链沿着a-铀方向延伸,这种无限1-D链进一步通过氢键C-H…Cl相连,在(001)平面内得到2-D网状的超分子.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稀土氯化钕与N-乙酰-DL-丙氨酸(C5H9NO3,Ac-Ala)及咪唑(C3H4N2,Im)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确定其化学组成为Nd(C5H8NO3)2(C3H5N2)2Cl3*4H2O,并通过FTIR、UV、1H NMR、13C NMR和X-射线粉末衍射的等手段对目标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根据DSC和TG-DTG曲线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配合物水溶液的荧光性质测试表示,形成配合物后,配合物水溶液发生了荧光淬灭现象,在10-2~10-4 mol/L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Ni(C14H10N2O3)(C5H5N)3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成了含水杨醛缩水杨酰腙的镍的配合物Ni(C14H10N2O3)(C5H5N)3 (C5H5N为吡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a=2.043 9(2) nm,b=1.353 5(1) nm,c=2.066 1(2) nm,β=107.750(3),V=5.443 5(8) nm3,Z=8,Mr=550.25,Dc=1.343 g·cm-3,μ=0.752 mm-1,F(000)=2 288,R=0.052 6,wR=0.090 3.中心镍离子与水杨醛缩水杨酰腙配体提供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以及3个配位吡啶的氮原子配位,形成了六配位的八面体配位构型.在标题配合物中,水杨醛缩水杨酰腙三啮配体以负二价的阴离子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用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与硝酸镧反应,制得新型稀土镧配合物,经元素分析、化学分析并且结合热分析确定了其组成为La(C15H11N2O4)(C15H10N2O4)·2H2O.利用摩尔电导测定、红外光谱、氢谱等手段推测了配合物的结构.根据TG-DTG曲线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乙醇水溶液中合成了标题配位聚合物[Zn(bipy)(H2O)2SO4](bipy=2,2’-bipyri—dine),进行了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等表征。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此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c,晶胞参数为:a=1.5434(5)nm,b=1.2706(6)nm,C=0.6699(8)nm,β=102.106(0)°,V—1.2847(4)nm^3,Z=4,Dc=1.828g/cm^3,μ=2.101mm^-1,F(000)-720。配合物中的金属锌离子与一个2,2’-联吡啶、2个水分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配位,形成一个变形的四方锥结构。配合物通过硫酸根形成一维直链,一维链再通过π-π堆积形成双链结构,双链结构通过O—H…O氢键扩展成二维网,二维网进一步通过C—H…O氢键构建为三维超分子。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四唑吡啶(4-PTZ)与CdC l2.5H2O反应得到了一种新型超分子配合物[Cd(C6H5N5)2(H2O)2C l2].2H2O,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测定了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3725(2)nm,b=0.7894(3)nm,c=0.8857(3)nm,β=90.173(3);°Z=1;R=0.0767。配合物的基本构建单元包含1个Cd(Ⅱ)原子、2个四唑吡啶、2个配位氯原子、2个配位水分子和2个游离水分子;Cd(Ⅱ)的配位数为6,处于畸变的八面体配位环境。紧邻单元通过氢键作用在bc面形成二维超分子层;层间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扩展为三维超分子体系。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稀土氯化钕与N-乙酰-DL-丙氨酸(C5H9NO3,Ac-Ala)及咪唑(C3H4N2,Im)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确定其化学组成为Nd(C5H8NO3)2(C3H5N2)2Cl3·4H2O,并通过FTIR、UV、^1HNMR、^13C NMR和X-射线粉末衍射的等手段对目标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根据DSC和TG-DTG曲线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配合物水溶液的荧光性质测试表示,形成配合物后,配合物水溶液发生了荧光淬灭现象,在10^-2-10^-4mol/L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3-硝基邻苯二甲酸和2,2'-联吡啶与硝酸铜在乙醇水溶液中反应,得到了双核铜配合物[Cu2(C8H3NO6)2(C10H8N2)(H2O)2]·2H2O(C8H3NO6=3-硝基邻苯二甲酸根,C10H8N2=2,2'-联吡啶),并对其进行了IR和元素分析的表征.X射线衍射测定结果显示,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体学参数为a=0.753 4(19)nm,b=1.046 7(3)nm,c=1.204 4(3)nm,α=87.835(2)°,β=74.911(3)°,γ=77.437(3)°,V=0.894 9(4)nm3,Z=1,Dc=1.725 g/cm3,μ=1.277 mm-1,F(000)=474,R=0.038 2.中心铜离子为五配位,配位原子在铜离子周围排列成四角锥状.呈中心对称关系的两个不对称配位单元通过Cu-O键连接形成二聚体.离散的配合物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和C-H…π等超分子弱相互作用力构筑并稳定了空间三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8.
在水热条件下,以4,4'-联吡啶-2,2',6,6'-四羧酸(H4L)、NH4VO3和MnCl2·4H2O为原料,合成一个单核钒配合物[VO2(H2L')·H2O],其中配体(H4L)发生脱羧作用生成新配体4,4'-联吡啶-2,6一二羧酸(H2L').对配合物进行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单品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为:α=0.858 7(10)nm,b=1.545 5(2)nm,c=0.999 6(13)nm;β=91.905(2)°.V(V)离子为五配位,处于畸变的三角双锥体配位环境中,配位原子分别是来自一个[HL']一配体的一个吡啶氮原子和两个羧基氧原子、另外两个氧原子来自[VO°]+.配合物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9.
在水-乙醇混合体系中,以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C10H10N2O4)、1,10-菲啉(C12H8N2,简称phen)与N d(NO3)3.4H2O反应,首次培养出黄色单晶[N d(C10H9N2O4)(C10H8N2O4)(H2O)3]2.phen.4H2O.该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390 1(2)nm,b=1.407 3(2)nm,c=1.764 5(3)nm,α=74.298(2),°β=68.911(2),°γ=71.703(2),°V=3.009 1(8)nm3,Z=2,μ=1.800 mm-1,Dc=1.690 g/cm3,F(100)=1 544,R=0.028 4,wR=0.063 0,GOF=1.010.所测单晶的每个配合物分子中含有两个N d(Ⅲ)的9配位结构单元,每个N d(Ⅲ)分别与两个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和三个水分子配位;每个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中的羧基氧、酰胺基中的羰基氧和C=N中的氮与N d3 配位,形成两个共边的稳定五元环,另三个配位原子则分别来自三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该结构单元呈扭曲的单帽四方反棱柱,而在每两个N d的九配位单元周围还有一个游离的1,10-菲啉分子和四个水分子.整个配合物通过氢键连结成一个三维网状超分子化合物.IR及热分析佐证了配合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20.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2例铜(Ⅱ)的配合物[Cu(phen)2Cl]NO3·3H2O(1)和[Cu(bipy)(H2O)2SO4]n(2)(phen=1,10-邻菲罗啉,bipy=2,2′-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表征,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其结构.配合物1和2都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其中配合物1是单核小分子结构,Cu(Ⅱ)离子具有变形四方锥的配位环境,分别与2个邻菲罗啉配体上的4个氮原子和1个氯离子配位,离散的小分子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平行于bc平面的2D层状结构,进一步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是一维无限链结构,Cu(Ⅱ)离子具有扭曲八面体配位环境,分别与2个联吡啶氮原子、2个水分子氧原子和2个SO2-4氧原子配位,SO2-4桥连相邻的Cu(Ⅱ)离子形成1D链结构,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独特的双链结构,由于双链两侧的bipy分子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平行于bc平面的2D超分子结构.此外研究了2例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