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新是清代广西文学大家 ,诗、词、曲、赋、文、乐律、志书 ,均有专集行世。可惜迄今未见有对其遗著的系统整理和研究。王维新的诗歌在全清诗坛上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的诗歌以描绘山水田园、景物风光一类数量最多 ,成就最高 ,是清代广西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篇中对清代士子读书应举生活、心态的真实描写 ,对教谕、教授生活、思想的描述 ,不仅拓宽了清诗的题材领域 ,而且真实反映出清代教育、教学的某些侧面 ,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
清叶叶前后,广西作家蜂起,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颇为值得研究的现象。而在清代广西的作家中,若论文学创作涉及的体裁门类之多、作品数量之大及艺术成就之高,盖当推容县籍的王维新。他在诗、词、曲、赋、文、乐律、志书等方面均有建树,著述颇丰。惜迄今未见有对其遗著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本文对王维新的生平及其文学著作的几个主要体裁作品作简要探讨论述,以期评价确定王维新在清代文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王维新是清代广西文学大家,其诗歌创作在全清诗坛占有重要一席之地。本文专门论述其诗作中的吟教、咏学的诗篇(属“桂东南古代作家研究”项目之子项目《论王维新》系列论文之一)。王氏诗作中对清代士子读书、应举、生活、心态的真实描写,对教谕、教授生活、思想的描述,不仅拓宽了清诗的题材领域,而且反映出清代教育、教学的某些侧面,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维新是清代广西文学大家,诗、赋、文、词、曲、乐律、志书均有专集行世,可惜迄今未见有对其遗著的整理与研究.本文介绍王维新的一篇赋作《登经略台怀古赋》,该篇采用记实写真的笔法铺写了“天南杰构”容县经略台及其属地容州自唐迄清盛衰兴替的历史,追述了历任容管经略使的治绩,描绘了古台四周景物,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景观和社会风情,抒发了作者健康向上的思想情志.以八桂大地的自然胜景、人文景观作为铺采搞文的对象,是王维新对赋这种古老而又悠久的文学体式题材内容上的一个贡献——这便是《登经略台怀古赋》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维新,广西文学大家,我国清代重要诗人之一。他人生的前期,主要生活在广西桂东南农村,诗作多取材于农村生活。他叙写桂东南乡村田园生活、农村民俗现象、村中名胜古迹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常常以白描的手法绘制一幅幅水墨画,真实、形象地反映清代桂东南农村生活,既具有浓郁的艺术性,又具有翔实的历史价值,是人们研究清代桂东南农村生活状况和农村生活历史变迁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特别是其中的诗歌水墨画艺术方式,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维新是清代广西文学大家,诗、赋、文、词、曲、乐律、志书均有专集流传于世。尤其是词,创作数量之多,在当时屈指可数,而他对词论,也独有见解。他反对“词为诗余”说,认为词要“发泄脑意”,语言形式上应讲协律。他的理论主要散落在序、跋中。  相似文献   

7.
清代进入广西城镇的粤商创立并依托会馆,保护其产权利益,构建以亲情乡谊为基石的商业网络,有效地降低异地经营的成本,推动自身的本土化发展,促进了清代广西商业经济的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8.
清代广西临桂出现了一个以陈宏谋、陈兰森、陈元焘、陈继昌等为代表的文学家族,其成员在科举和政治上所取得的成就在清代广西无出其右,在文学创作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其文学创作上的成就远不如在科举和政治上取得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与这一家族的文化特点有密切关系。因此,这在清代广西的文学家族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9.
自西汉至清代的广西著述——包括广西本籍人士的著述及外籍人士有关广西的著述,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宋元以前,广西著述的数量极少,并且,广西本籍人士的著述少于外籍人士有关广西的著述;明代,广西著述明显增多,且广西本籍人士的著述已超过外籍人士有关广西的著述;清代,是广西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著述蔚为大观,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超越了以前任何历史时期。自西汉至清代的广西著述大部分已散佚不存。历代广西著述文献,特别是流传至今的广西著述文献,是研究广西文明史、文化史、学术史等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介绍清代广西著名的书香望族——临桂朱氏。朱氏为明代藩王——靖江王后裔,在清代以诗书传家,科第联翩,簪缨不绝,且在诗文创作及治学著述方面成就突出,涌现出众多的诗人词客、文人学者,其中有在广西文学史上颇具影响之卓然名家——朱依真、朱琦。  相似文献   

11.
清代广西地方官府着力加强火灾预防、消防设施建设与火警巡查、失火责任追究、火灾扑救等城市消防工作的制度管理,构建官民互动的消防运作机制,客观上促进了民问力量在城市公共领域扩展,也推动了清代广西城市消防事业的近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代(1644~1911年)是广西农业开发的重要时期,也是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时期。通过对清代广西水旱灾害史料的量化统计和史料分析,发现清代广西水旱灾害频发,对农业损害极大,水旱灾害多发生于漓江、浔江、桂江、黔江等广西传统农业开发地区,连年灾害促进了人口向广西西部的转移,山区的土地开发和种植耐旱耐瘠的杂粮作物成为清代灾害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3.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2):F0002-F0002
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省属重点大学,座落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其前身是创办于1932年的文本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中途经历了多次变迁,于1953年成立广西师范学院,198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文本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详实的档案资料,从广西清代滇铜外运的角度,论述了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代广西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文化交流语境下旅桂文人的文学创作影响和推动,旅桂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山水文学的兴起和兴盛,历代旅桂文人的创作几乎都离不开山水文学,借助桂林山水美景构成其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山水文学创作模式,不仅更好宣传和传播桂林山水的自然美与人文美,留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传颂的佳句,而且奠定了旅桂文人创作在广西文学及其中国山水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代壮族的聚启区与历史上实行壮族土司制度的区域是一致的。壮族土司文化之歌圩文化、社庙文化、审美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各有特点,可以将其打造成为广西3个旅游文化圈过渡地带中最闪亮的一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40年代新桂系在广西开展的县政改革,是特殊时代下应时与顺势等各种因素作用下的历史进程。具体为,践行"三民主义"理论是其思想动因,吸取清代以来治理广西的经验教训是其历史动因,挽救广西农村社会的衰败是其经济动因,稳固统治、自强独立的考量是其政治动因,近代以来国内外社会变革与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其社会动因。新桂系县政改革动因的多元化,说明了历史的多面相。  相似文献   

18.
清代广西的文学著述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质量也足可称道。著述以诗歌类数量最多,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依赖于家刊私刻流传于世,大部分文学著述已在历史的风尘中湮没不存。  相似文献   

19.
自然灾害和战事人祸的交相煎逼,清代广西形成了流入城市的庞大灾民群体,对城市统治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出于稳定社会秩序之需,城市当局积极启动救灾响应,动员政府、民间双重力量开展赈济活动,形成清代广西城市赈灾责任主体的多元化、官民力量耦合的赈灾机制。  相似文献   

20.
秀峰书院被誉为清代广西桂林四大书院之一,在教学内容上侧重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倡导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坚持教学与学术相结合的原则,教学特点极为鲜明;同时,秀峰书院具有自我发展的经济能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和服务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办学特色。秀峰书院不仅对推动清代广西学术研究、文教振兴、文化传承等贡献甚多,而且对发展当代大学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