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阐述顺应论在《福娃漫邮记》文字说明的翻译中的作用。要做好文字说明的翻译,译者应动态地顺应目标语读者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会世界。  相似文献   

2.
Jef Verschueren的语用综论观下的动态顺应理论认为,语言选择过程的动态顺应可以从时间顺应、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三个方面得到体现。本文旨在探讨动态顺应理论在汉英谚语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唐素华 《科技信息》2008,(3):152-152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揭示了语言使用的本质特征,为二语习得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文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语用失误的成因,论述了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Jef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外宣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过程,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文化空缺现象,这给成功的外宣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本文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外宣翻译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并着重探讨了外宣翻译中出现的文化空缺现象和顺应补偿。  相似文献   

5.
陈雅婷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106-109
语际语用失误与语内语用失误是语用失误的两种类型。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可以阐释这两种类型的语用失误产生的根本原因,即都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的任何一方忽视了语言与语言使用者、语言使用者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交际语境诸因素的动态顺应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对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类统计的基础上,运用Verschueren(1999)提出的语用顺应理论,阐释语码转换对作品人物塑造的独特作用,进而指出将语码转换研究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由Verschueren提出并发展的语言"顺应理论"从顺应的角度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本文将翻译纳入语用学的研究范围,结合翻译实例,从语境关系顺应角度探讨汉英公示语的翻译。在语境因素的作用下,译文的选择应该是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这种顺应应根据不同的语境而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言学。借助对"中华老字号"商标名如何做好英译的探讨,阐释译者该如何遵循顺应理论,使译文对商标标识性顺应,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的顺应,以及对目的语消费者心理的顺应,尽量将老字号中商标中文名在原语中的顺应效果最大限度地传递给译入语消费者,为商标语的翻译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间接拒绝语是拒绝语的一种,是答话人为了达到两个基本的交际目标(互动目标和行为目标)而进行的对语境的有意识的顺应的过程.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和Brown & Levinson的礼貌理论,建立起间接拒绝语的顺应性模式,分析了英语间接拒绝语的交际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语用学翻译研究与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文雄 《长春大学学报》2005,15(3):36-39,81
语用学与翻译结合的研究日益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在语用学理论框架下研究指示语及语用推理、会话原则、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顺应论与翻译的关系,以及跨文化语用翻译与语用翻译策略等。语用学翻译研究呈现出从理论到应用再到实证,多角度、多维度,兼容并蓄、敢于创新的发展轨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汉英旅游介绍语篇平行文本之间的语用对比分析(包括语言语用对比和社交语用对比)为基础,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指导,对温州地区景点介绍语篇的英译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顺应语言结构、顺应文化语境、顺应读者心理的翻译语用顺应策略,以求达到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比分析英文出版物中外编辑的初译稿和修订稿,可以看出语用顺应原则对外宣翻译的指导意义。翻译者应遵循顺应的三要素,即对外语语言现实的顺应、对国外受众的心理思维习惯的顺应和对国外受众的社会文化习俗的顺应。  相似文献   

13.
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点论认为,交际是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为了交际的目的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用该理论审视英汉翻译实践,英汉翻译也是译者在言外环境(物理世界、心智世界和社会环境)的规约下,为了跨文化交际成功这一目的在语言内部结构上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最终取得原文与译文的语用等效。但在翻译实践中,这一理论同样面临实践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译者采用相互适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维索尔伦的语用学综观下的适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为语用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将语用适应论运用于莎士比亚悲剧之一《麦可白》第一幕的翻译研究中,试图为翻译研究建立一个统一而连贯的理论框架,使诸多有争议的问题,比如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在这个框架内都能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从翻译生态环境和三维适应论角度对当前公示语英译过程中所做的适应和选择进行考察和解读。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兼顾语言生态平衡,在语言形式、文化内涵、交际意图的传递和阐释等方面遵循多维适应性转换原则,实现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语用等效,提高公示语翻译质量,达到最佳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旷群 《科技信息》2008,(5):148-149
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它为语用学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译者进行翻译的时候必须尽量达到语用对等,否则会发生语用失误。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翻译看作双重示意一推理的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相互关联。如果三者成功合作,原文和译文之间便可以实现最佳关联。《天净沙·秋思》有好几种英译版本,本文将以其中三篇译文为例进行分析,以证明关联理论亦可应用于中国古代诗词曲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张丽萍 《科技信息》2011,(11):I0255-I0255,I0267
本文从语用等效理论角度探究实用文体翻译。语用等效翻译即译者力求译文接近或等于原文的效果,既要注意具有明显民族文化特征词语的翻译,也要注重对“言外之义”的理解与传达。  相似文献   

18.
郝勇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8):137-140
现代语用理论的新发展.为外语教学理论、方法和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动力和依据。简述了代表现代语用学发展的语用关联理论、语用顺应论和模因论,并从关联、顺应和模因传播角度阐述了基于语用新理论的外语教学现。认为现代语用理论的新发展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外语教学,有利于构建更完善的外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吴静  吴希茜 《科技信息》2010,(27):213-214
作为一种目的性非常强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广告翻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本文根据功能翻译理论将广告翻译误差分为三类:语用上的翻译误差、文化上的翻译误差、语言上的翻译误差。然后试着结合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对广告翻译误差进行分析,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20.
口译作为一种双向式交流的语言交际行为,其不可替代的语用功能已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以语用对比和语用失误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实地收集的英汉口译案例为切入点,分析英汉口译中存在的语用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语用失误。由此指出以语用对等原则进行翻译转换,是克服文化障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