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光照条件下合成了微量ZIF-8定向修饰同质异相结TiO2的ZIF-8/TiO2复合材料以提高TiO2的光催化固氮能力.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UV-Vis漫反射谱、电化学阻抗谱等对合成材料的结构组成、形貌及光电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适量的ZIF-8修饰除了能显著增加TiO2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改善孔径分布范围之外,还能增强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以及光生电荷的分离能力.光催化测试结果表明,ZIF-8/TiO2-3复合材料的平均固氮速率达到了742μmol·L-1·g-1·h-1,约为同质异相结TiO2的3.78倍,ZIF-8的3.71倍.经5次光催化循环后其光催化性能几乎没有衰减,表现出较好的光催化固氮活性和高的稳定性.为光催化固氮材料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醇热法和共沉淀法制备Ag2CO3/ZIF-8/CF复合材料,采用XRD、SEM、XPS、UV-vis和PL进行表征。以四环素(TC)为降解对象,探讨Ag2CO3/ZIF-8/CF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与ZIF-8/CF和Ag2CO3/CF相比,Ag2CO3/ZIF-8/CF表现出更强的光催化活性,可见光照射30 min后TC的降解率高达92%。另外,经5次循环降解测试后,样品降解效率仍可保持在90%左右,这表明Ag2CO3/ZIF-8/CF复合光催化材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辉光等离子体设备开展了CO2解离及工艺参数优化试验。分别探究CO2,CO2/N2,CO2/N2/He 3种试验气体中4种因素(时间、电流、体积及温度)对CO2解离效果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M)优化并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同时研究了3种气体最佳工艺下CO2的解离效果。结果表明:纯CO2解离时间85 min,电流16 mA,温度21℃,体积250 mL;CO2/N2解离时间87 min,电流24 mA,体积54 mL,温度20℃;CO2/N2/He解离时间51 min,电流32 mA,体积288 mL,温度20℃。CO2/N2/He混合气体CO2解离效果最佳,CO2/N2混合气体CO  相似文献   

4.
缝洞型碳酸盐岩稠油油藏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及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非均质性极强,针对此类油藏,注气吞吐是一种有效的开发方式。为了探索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吞吐开发效果,设计并制作了适用于缝洞型油藏吞吐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装置,从换油率、产气速率、产气量等方面对比分析了4种吞吐介质(CO2、N2、先注CO2后注N2、先注N2后注CO2)的吞吐效果,分析了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注气吞吐提高采收率效果显著,最低换油率的N2吞吐也能达到0.422;CO2与N2混合气吞吐中,CO2溶于原油中能使其黏度降低,N2由于重力分异作用占据缝洞高部位形成气顶,这种协同作用使得CO2与N2混合气吞吐效果好于单一注气吞吐;而在注气顺序上先注N2后注CO2吞吐效果更加明显,换油率可达0.861。缝洞型油藏注气吞吐开采是一种行之有效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先注N2后注CO2混合气吞吐可获得更显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室温条件下制备了金属钴有机骨架材料ZIF-67,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将ZIF-67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eroxymonosulfate,PMS)去除水溶液中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EV),研究了不同的LEV初始浓度、催化剂剂量、PMS浓度以及初始pH值对去除LEV的影响。结果表明:ZIF-67能有效活化PMS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LEV,在中性pH条件下,30 min内PMS/ZIF-67体系可降解92.0%的LEV。自由基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实验表明,该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活性氧物质为1O2。另外,水基质中Cl-和CO32-对该体系中LEV的降解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NO3-、HPO42-以及腐殖酸对LEV的降解没有影响。研究表明MOF材料作为PMS催化剂在水的深度处理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沼气的燃烧热值,选择将其中的CO2进行脱除,得到甲烷体积分数大于97%的生物甲烷用于工业原料。高压水洗法提纯沼气的工艺因其具有操作简单、绿色环保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基于实验室自主设计的小试规模的高压水洗脱碳装置,系统地研究了高压水洗过程气体流速、吸收剂流速、液气比(吸收剂流速/气体流速)、CO2进口体积分数及吸收温度对CO2出口体积分数和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过程中可以将模拟沼气中的CO2体积分数最低脱除至0.17%,意味升级得到的气体中甲烷体积分数可以达到99.83%,优于生物甲烷要求。同时,气体流速降低,液体流速增加,液气比升高,CO2进口体积分数和吸收温度降低均能降低CO2出口体积分数,对高压水洗法提纯沼气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将CO2用于钢液精炼是CO2资源化应用于炼钢流程的重要补充。基于CO2用于钢液精炼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CO2气体在精炼钢液中冶金反应行为,重点综述了常压以及真空精炼过程,CO2作为保护气体、搅拌气体或反应气体等在炉外精炼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常压条件下,CO2可防止钢液增氮、调控钢液氧化性并延长底吹元件寿命;真空条件下,CO2不仅能够发挥常压下的作用,且钢液深脱碳、脱气以及去除夹杂物方面的效果更加显著。最后,指出了目前CO2资源化用于精炼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认为未来CO2资源化用于精炼过程的研究应从以下2个方面展开:1)优化CO2喷吹工艺;2)深入研究CO2参与炼钢反应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8.
以纳米级单斜相ZrO2为反应物,按照n(Li2CO3) : n(ZrO2) : n(K2CO3) = 1 : 1 : 0.03的比例制备了可在高温460~650℃下直接吸收CO2的锆酸锂材料。使用热重分析仪(TG)进行了循环吸收CO2性能的研究, 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再次合成的材料分别进行了形貌、结构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吸收CO2后材料的再次合成过程中合成温度及空气流量影响材料吸收CO2的循环性能,在再次合成温度为750℃,空气流量为100mL/min的条件下,合成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吸收CO2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捕获和分离CO2,提出了一种电荷与应变协同调控的气体捕获和渗透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可逆性和动力学可控的优点。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基于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分析了不同电荷密度和拉伸应变控制下的多孔g-C9N7纳米片对CO2捕获和渗透的影响规律。通过电荷调控策略,CO2分子渗透率高达5.94×107 GPU(即0.019 899 mol/(s·Pa·m2))。另外,CO2渗透率随拉伸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大,拉伸应变率为7.5%的g-C9N7薄膜的最大渗透率为3.61×107 GPU(即0.012 094 mol/(s ·Pa ·m2))。在此基础上,采用负电荷与应变工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二者的协同效应,在负电荷为1 e、拉伸应变率为3.0%的条件下,CO2渗透率达到3.18×107 GPU(即0.001 065 mol/(s ·Pa ·m2))。此时CO2渗透率是仅施加1 e时CO2渗透率的9倍,是仅添加3.0%应变率时CO2渗透率的8倍。研究结果为开发具有CO2捕获和分离高度可控的高性能材料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催化二氧化碳(CO2)还原成燃料或化学品是实现人工碳循环的理想手段。然而,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限制了电催化CO2还原反应的应用。碳基金属单原子材料(single-atom metal catalysts on the carbon-based materials,M-SACs@C)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金属原子利用率,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电催化CO2还原催化剂,因此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M-SACs@C能将CO2还原成一氧化碳、甲酸、甲烷、甲醇、乙烯、乙醇等。本文从CO2还原产物种类的角度出发,对M-SACs@C在CO2还原反应中的应用进行了概括。我们重点关注了碳基金属单原子的位点构型和活性来源。此外,本文也对MSACs@C上CO2还原反应的机制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可控合成结构均一且负载量高的M-SACs@C、明确CO2还原反应机制、增强活性位点的稳定性是M-SACs@C走向产业化的必经之...  相似文献   

11.
考察H2S、CO2等酸性气体在液体介质中的溶解度对同区块不同井或同井不同井段油套管腐蚀、开裂及氢脆等环境断裂情况的影响,基于模拟油气井环境下CO2溶解度的测试装置,开展CO2在不同温度、压力及矿化度下的溶解度试验,采用灰色关联度法从温度、压力及矿化度3个方面对CO2溶解度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CO2溶解度与温度、压力及矿化度之间的相关性,基于试验数据及改进的P-R状态方程,采用逸度系数模型与混合规则相结合的方法,拟合分析预测结果与模型中二元交互作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二元交互作用参数,修正完善CO2在地层水中溶解度的预测模型,计算CO2-地层水体系在实验温度(303.15~363.15 K)、压力(5~30 MPa)及矿化度(0~0.7 mol/kg)条件下的相平衡数据。结果表明CO2溶解度随压力变化存在转变压力(本文实验条件下的转变压力为15 MPa),在转变压力以下,CO2溶解度随压力增加更快;温度为CO2溶解度的主控因素,压力次之,矿化度最小;CO2溶解过程受温度、压力及矿化度3种因素的混合控制,其溶解度变化趋势主要依赖于CO2气体分子在水溶液中的溶解速度和逃逸速度;优化的预测模型是准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12.
为开发合成沸石咪唑酯骨架(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 ZIFs)的绿色高效的新工艺,以乙酰丙酮钴(cobalt(Ⅱ) acetylacetonate, Co(acac)2)与2-甲基咪唑(2-methylimidazole, 2-MeIm)作为反应物,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c-CO2)的反应介质中,快速合成了钴基沸石咪唑酯骨架(ZIF-67)。结果表明:当Co(acac)2与2-MeIm摩尔比为1:8,在60℃和30 MPa的条件下,10 min内即可获得具有良好形貌且尺寸为300~350 nm的ZIF-67晶体。所得ZIF-67晶体的热解温度高于500℃,具有微孔结构特征。该方法不仅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并降低了反应温度,而且避免了有机溶剂的使用,为该类ZIFs材料提供了一种绿色且高效的合成新工艺。  相似文献   

13.
在溶剂热体系中, 将5\|羟甲基间苯二甲酸(H2HIPA)和4,4′-二(1H\|咪唑-1-基)-1,1′-联苯(4,4′-DIB)与Mn(Ⅱ)离子组装得到配合物Mn[(HIPA)(4,4′-DIB)] (1). 单晶结构分析表明, 配合物1结晶于单斜的P21/c空间群, 包含二核的Mn2(CO2)4结构单元. HIPA2-连接Mn2(CO2)4形成二维结构, 4,4′-DIB进一步将该二维结构连接成pcu型的柱层式框架. 在相似的合成条件下, 用(E)-1,2-双(吡啶-4-基)乙烯(DPEE)代替4,4′-DIB, 得到配合物Mn[(HIPA)(DPEE)]·xGuest (2). 配合物2结晶于单斜的P21/c空间群, 结构中的Mn(Ⅱ)中心与羧基形成Mn2(CO2)4次级结构单元.  配合物2的结构是一个具有sql网络的二维结构. 氮杂环配体的结构差异使Mn2(CO2)4单元在配合物1中是立体构型, 而在配合物2中为平面结构; Mn2(CO2)4的不同构型导致配合物1和2的结构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4.
在高剪切反应器(HSR)中研究了不同有机分散相对KHCO3/K2CO3溶液吸收CO2的强化效果,并考察了有机相与有机胺溶液复配使用对CO2吸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环己烷、正庚烷对KHCO3/K2CO3溶液吸收CO2的强化效果明显,甲苯、正辛醇对KHCO3/K2CO3溶液吸收CO2则没有明显的强化效果;CO2吸收率随HSR转速的增加而增加,随气液比、温度的增加而降低;环己烷对加入二乙醇胺活化的K2CO3溶液有较为明显的强化作用,CO2吸收率最高可提高23%。与文献中不同反应器的对比表明HSR对CO2具有较高的吸收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高压CO2在高环境温度下难以冷凝的问题,提出两级蓄冷跨临界压缩CO2混合工质储能系统。采用CO2与低沸点有机工质混合的方法提高工质的冷凝温度,同时,利用两级甲醇蓄冷实现系统内部冷能循环利用。从环境性、临界温度、温度滑移、可混合性等方面确定合适的CO2混合工质及其组分质量分数范围。建立储能系统的热力学分析模型,探究节流压力、高压储液罐压力、有机工质质量分数等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研究系统内部能量流动规律,得到主要部件的(火用)损失。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有机工质质量分数的增加,蓄冷介质温度增加,系统安全性提高;与纯CO2工质相比,系统的充放电效率和能量密度略有降低;CO2/R32混合工质的充放电效率最高为62.29%,CO2/pentane混合工质的能量密度最高为21.37 kW·h/m3。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O2浓度升高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苗光合特性和单萜烯释放的影响,以了解马尾松挥发性有机物(BVOCs)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方法】利用开顶式气室(OTC),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评估报告,设置1 000、750、550 μmol/mol 3个CO2熏气浓度梯度,并与未经CO2熏气处理的OTCs中CO2平均浓度(437 μmol/mol,CK)进行对比,研究了中国南方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幼苗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及单萜烯释放的变化规律。【结果】经过60 d的浓度为750及1 000 μmol/mol CO2熏气处理,马尾松幼苗的叶绿素总含量下降约 17.54%和29.82%;60 d高浓度CO2处理的马尾松幼苗在环境大气中净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浓度为1 000 μmol/mol CO2处理组最低;相较于对照组,CO2浓度升高使马尾松幼苗的单萜烯释放速率下降,在60 d时达到显著水平。马尾松幼苗的单萜烯释放速率与叶片净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CO2浓度条件下,马尾松幼苗叶片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下降可能是单萜烯释放速率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针对CO2气体实时在线监测的应用需求,以比尔-朗伯定律为理论基础,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搭建一套CO2气体在线检测系统。选择吸收谱线波长为1 609.583 nm,并在系统中搭建两路参考光路用于消除光源信号波动和实现自动寻峰,以提高检测系统的稳定性与准确性。通过对系统的标定与校准,系统测量相对误差小于0.8%,系统重复性小于0.06%,响应时间不超过18 s,对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进行连续4 h监测,其值的波动范围为360×10-6 ~ 400×10-6。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可满足CO2气体实时在线监测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8.
采用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方法对膜反应器中生物质甘油水汽重整制氢反应进行热力学研究,考察了温度、压力、水与甘油进料比(S/G)等条件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副产物CO和CH4的生成、积炭的生成、移去CO2、O2的添加等对氢气产量和反应体系平衡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T=900 K,p=100 kPa,S/G=12时,在膜反应器中及时移除CO2可提高氢气产量和选择性,氢气产量高达6.86 mol H2/摩尔甘油,选择性98.00%; 在反应体系中添加少量的O2(摩尔分数<1%)有利于抑制CO和CH4的生成,而氢气产量几乎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半导体光催化可以利用太阳能驱动CO2光催化还原制备碳氢燃料,成为研究热点.石墨相氮化碳(g-C3N4)具有制备简便和可见光响应性能的优点,是CO2还原的热门光催化材料。但是它具有缺陷多、比表面积小和光生载流子易复合等缺点,光催化CO2还原性能不高.为此,介绍了高CO2还原活性的g-C3N4研究进展,内容包括:(1)g-C3N4研究基础(分子结构、制备方法与电子能带结构);(2)高活性g-C3N4的分子设计策略(缺陷调控、元素掺杂、表面等离子体处理、单原子催化和异质结构建等),重点讨论了改性方式对g-C3N4的光吸收、光电性能和CO2还原产物选择性的影响.最后建议未来聚焦结晶氮化碳的修饰改性研究,强调利用原位和瞬态表征技术指导高CO2还原活性...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设施农业增施CO2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减少CO2的逸散损失,降低成本,本研究以增施CO2利用效率计算方法为基础,分析了增施CO2利用效率的可能影响因素,探讨了提高CO2施肥经济效益的有效技术与方法。分析表明,影响增施CO2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为设施的换气次数、设施内外CO2浓度差和植物的光合能力。因此,在进行CO2施肥时,应综合考虑植物种类、生育阶段、栽培条件及其他环境要素等条件,选择适宜的CO2增施方法、施肥浓度和施肥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