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黔中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对3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I.封山育林、II.退耕还林2a、III.农耕)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菊科、禾本科居优势,各类型土壤中种子数量和物种数差异显著。平均种子密度I类型为1664粒/m2,II类型为8060粒/m2,III类型为6239粒/m2;土壤中的种子集中分布在表层0~5cm范围内,种子数量随土层深度逐渐降低,物种数亦呈减少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种子库物种相似指数虽然较低,但仍表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生态优势度指数均以II类型最大,III类型高于I。从种子生活型分析,I、II属于进展演替,其中,I处于较高演替阶段,III仍处于破坏之中,属于逆行演替。  相似文献   

2.
土壤种子库是指在土壤中和土壤表面活着的所有种子,在植被更新、恢复及植物种繁殖、扩散等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不同退化类型群落土壤种子库特征、地上植物多样性以及对应的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仍不清楚.作者选择香格里拉亚高山森林带受人为砍伐、过渡放牧等影响退化形成的不同类型的针阔混交林群落(石漠化草地、草地、灌木林地、疏林灌木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种子库、地上植物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分析香格里拉亚高山退化森林带不同退化类型的针阔混交林群落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为当地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群落类型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物多样性均极低,物种以多年生植物为主,地上和地下植物物种数量都表现为灌木林地疏林灌木林地草地石漠化草地;4种群落类型土壤种子库平均密度700.5±215.5粒/m~2,与地上植物相似性均不高,说明土壤种子库中物种萌发生长到地上的植物较少.②4种不同退化类型群落之间土壤p H值、有机质、水解性氮、全磷、全钾、全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灌木林地群落土壤状况最好,石漠化草地最差.③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特征指数与地上植被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与土壤理化性质呈负相关;土壤全氮、p H值、有机质、Patrick丰富度指数对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较大,有效磷、速效钾和全磷对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小.④总体上看4种群落类型土壤状况均较好,植物多样性较差,人为干扰(砍伐、过度放牧等)是导致森林退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贵州喀斯特区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对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种类组成从高大乔木向典型的小灌木退化,并随着环境干旱程度的加剧向旱生化演替;植被退化的趋势依次为次生乔林→乔灌林→灌木林或藤刺灌丛→稀灌草坡或草坡→稀疏灌草丛,但优越的气候条件仍保持了该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群落密度先增加后下降,群落高度和盖度随环境退化降低明显,形成稀疏植被覆盖的荒漠景观;小生境的恶劣程度随暴露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植被起源方式受干扰的影响较大;土地生产力的衰退是以乔木树种的衰退为主要标志,群落生物量急剧减少,变动幅度为41.134~0.206t/hm^2。退化过程中植被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植被退化是石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和标志。  相似文献   

4.
土壤种子库是潜在的植物群落,影响地表植被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演替动态.因此,研究湿地种子库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湿地恢复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长江中下游两种重要沼泽类型——湖滨沼泽和丘陵沼泽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种子库在地表植被演替动态中的作用,以及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结合环境条件特点建立具有区域特征的湿地恢复理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黔中喀斯特山地孤岛生境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采用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不同类型孤岛进行样方调查,对群落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地孤岛生境植被演替过程中,随着演替的进展,群落高度逐渐增大,阴性植物逐渐迁入,每个阶段木本植物都有不同的优势种。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在灌草...  相似文献   

6.
研究高海拔原始暗针叶林次生植被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生态优势度SN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分析不同恢复时间序列次生植被各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次生植被在垂直结构上,灌木高度总体呈增加趋势,草本高度变化不明显;在水平结构上,灌木层盖度与草本层盖度变化一致,都呈增加趋势;次生植被物种出现了消长变化,灌、草层优势种发生了变化;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H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草本正好相反.群落优势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物种丰富度呈相反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在恢复时间梯度上,优势种和亚优势种的变化改变了群落优势度.  相似文献   

7.
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对南充近郊退化灌丛草坡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基本方法是按典型样方法进行实地取样测定.结果表明南充近郊退化灌丛草坡群落的8个因子对4个多样性指数即香农指数H′,辛普森指数λ,物种丰富度指数N0,均匀度指数E1的作用由强到弱的潜在序列为:干扰度>土壤pH>土壤厚度>土壤含水量>坡度>透光度>大气湿度>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8.
在对文山州岩溶山区退化植被进行调查和研究后发现:乔木次生林的物种丰富,土壤种子库中的灌木种子量、无性繁殖体充足,而灌木丛、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灌木种子、无性繁殖体数量都不足,特别是草地更是稀少。岩溶山区植被遭受破坏或退化,是其生态失衡及呈现“石漠化”的根本原因。恢复岩溶山区的生态平衡,治理“石漠化”,其根本措施是退化植被的恢复。岩溶山地退化植被的恢复应考虑不同类型退化植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乔木次生林以抚育间伐为主,灌丛林、草地采取人工补植补播当地物种的种苗并配以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9.
分别在坝上高原康保县3个综合农业区相互毗邻的耕地、草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进行土壤采样,测定距地表约20 cm、30 cm耕层土壤水分百分比,结合野外考察、农户走访,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耕层涵养土壤水的能力.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土壤含水量普遍高于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居中;留茬耕地高于春翻耕地;留茬耕地和草地约20 cm深土层土壤含水量普遍低于30 cm深处,乔木林地与之相反,灌木林地无明显规律.建议在生态恢复重建中重点还草还灌植被,注重草灌乔混交模式;耕地采用保护性留茬,晚翻耕或免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共和盆地东缘不同类型人工群落演替序列下的物种多样性格局,以共和盆地东缘发育15年的典型草本、灌木、乔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法对演替序列下人工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特征展开研究,以期揭示区域人工植被的多因素恢复过程和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1) 3个演替序列共出现植物种数10种,分属于6科10属。其中,杨柳科、禾本科、豆科种数较多,共计5属5种,各占总属数和种数的50%。(2)生活型多年生草本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群,优势种为披针叶野决明(Thermopsis lanceolata)、乌柳(Salix cheilophila)和青杨(Populus cathayana)。(3)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由草本到乔木林演替序列、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均显著增加,分别增长了200%和166%。(4)体现群落生活环境质量的土壤养分参数也迅速增加,土壤pH趋于中性,土壤肥力得到改善。(5)基于RDA分析,土壤全钾是反映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共和盆地东缘人工群落演替序列的差异能够引起土壤养分特征的改变,进而显著影响土壤全钾的时空变化,表层土壤能够敏感...  相似文献   

11.
土壤种子库作为植被潜在更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被更新、群落演替及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植物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在回顾国内外有关沙丘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沙丘土壤种子库大小和物种组成、时空分布格局、与地上植被关系,以及非生物和生物因素对其影响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沙丘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深圳笔架山公园的植被类型及主要植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圳市笔架山公园的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目前其现存植被主要包括人工次生林植被、园林植被和园地植被等几大类,其中人工次生林植被包括南亚热带人工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针叶林和南亚热带次生常绿灌木林等,并可进一步分成13个群落类型.对13个人工次生林群落的结构、物种多样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人工林占优势,物种多样性低,群落层次不明显,多数群落处于演替前期.  相似文献   

13.
大型土壤动物在城市土壤污染指示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乌鲁木齐市南部林地、公园、居住区、耕地及草地等典型土地利用生境进行大型土壤动物调查,采用手拣法野外采集大型土壤动物,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等指标,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517只,分别录属于三门七纲十七目64科。不同土地利用生境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类群数和多样性等指标存在差异,其中耕地和草地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密度明显碱少;植物群落类型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有一定影响;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主要集中分布在地表0~5cm土壤层,生境地表植被对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个体密度及多样性指标等的影响明显.此外,地表植被、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污染程度是引起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笔架山公园的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目前其现存植被主要包括人工次生林植被、园林植被和园地植被等几大类,其中人工次生林植被包括南亚热带人工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针叶林和南亚热带次生常绿灌木林等,并可进一步分成13个群落类型。对13个人工次生林群落的结构、物种多样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人工林占优势,物种多样性低,群落层次不明显.多数群落处于演替前期。  相似文献   

15.
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对南充近郊奶化灌丛草坡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生态历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基本方法是按典型样方法进行实地取样测定。结果表明南充近郊退化灌丛草坡群落的8个因子对4个多样性指数即香农指数H,辛普森指数λ,物种丰富度指数N0,均匀度指数E1的作用由强到弱的潜在序列为;干扰度〉土壤pH〉土壤厚度〉土壤含水量〉坡度〉透光度〉大气湿度〉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16.
采用物种丰富度S和物种多样性香农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以多样性-面积曲线研究缙云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序列物种多样性近十年的变化,结果表明,10年后,群落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有下降趋势,草本层下降最为明显;群落及乔、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S,H,J)在演替中后期阶段均呈下降趋势,而演替前期的马尾松和林龄较短的混交林Ⅰ却有上升趋势;群落各层多样性最小面积按马尾松林、混交林到常绿阔叶林顺序增长,两个混交  相似文献   

17.
以塔里木河流域上中下游典型河流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典型湿地土壤种子库的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各湿地类型的植被群落物种匮乏,伴生种较少,各典型湿地萌发的物种数为10-13种,土壤种子库密度为240-933粒/m2,属于较低水平;2)不同河流湿地断面土壤种子库密度为上游湿地最高,中上游其次,下游最低;3)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为:上游各土层间无差异,中游和下游0-5 cm土层显著高于其他土层;水平分布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8.
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种子库植被恢复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小支撑多样点选择研究样地、深层次土壤取样和幼苗萌发法等试验方案,探讨了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云南东川野鸭塘小流域土壤种子库植被恢复潜力,研究表明:在0~40 cm深层次土层中,不同土地类型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潜力大小依次是沟道、荒草地、林地、灌木地.随着土壤层次深度的增加,不同土地类型土壤种子库萌发潜力差异显著,林地、沟道土壤种子库萌发潜力表现为表聚特征,萌发种子主要集中在0~5 cm的表土层;灌木地土壤种子库萌发的种子比较均匀地分布在0~40 cm土层中,表现为明显的均匀化特征;荒草地土壤种子库萌发的种子在0~5 cm表土层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5 cm以下的土层中,种子下聚特征突出.在20~40 cm深层次土层中种子萌发潜力表现为荒草地最大,灌木地、沟道次之,林地最小.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样方调查,结合样方内优势物种生活型建立道路高陡边坡植被演替序列,分析不同序列内植物群落盖度和演替度动态特征,并采用Kruskal-Wallis和Mann-Whitney判断不同序列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盖度和演替度随植被演替序列逐渐增加,一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阶段(黄鹌菜+野菊花Youngia japonica+Dendranthema indicum)群落盖度和演替度均最小,分别为46%和22.4,而乔木植物群落阶段(响叶杨+柿树Populus adenopoda+Diospyros kaki)群落盖度和演替度均达到最大,分别为86%和535.7;2)不同序列内植物群落盖度和演替度经Kruskal-Wallis检验差异显著(P=0.006和P=0.001);Mann-Whitney检验结果显示,一年生草本植物群落盖度与其余序列群落盖度差异极显著(P0.005);演替度Mann-Whitney检验结果显示,一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与草灌植物群落差异显著(P=0.049),灌木植物群落、乔木植物群落与其余阶段演替度差异极显著水平(P0.003).研究结果表明道路坡面植被演替不同阶段群落盖度、群落演替度逐渐增加的动态特征,可为相似生境下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序列优势种群的生态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1986年和1996年对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序列中四种群落类型的重复调查,用两种公式计测生态位宽度,研究演替序列优势种群的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结果表明,实际生态位侧重于物种对特定资源的利用能力,基础生态位侧重于物种的生态幅度.在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序列中,各个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不同,森林先锋种的最宽实际生态位比演替顶极种窄,基础生态位则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