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塔里木盆地周缘蛇绿岩年龄及盆内钻井岩性、古生物、地球物理等资料,以古天山洋和古昆仑洋的开合演化为线索,将盆地构造沉积响应划分为五个期次。南华纪-震旦纪早世Rodinia泛大陆开始裂解,塔里木陆块北部发育南天山海槽、南部发育库地小洋盆,同期塔里木盆地只有中北部地区沉积碎屑物,塘古孜巴斯至古城墟地区为古隆起无沉积;震旦纪晚世-奥陶纪中世南天山洋和北昆仑洋(原库地小洋盆)进入成年期,塔里木陆块西部高地发育快速生长的碳酸盐岩台地,东部低地(满加尔)发育饥饿盆地,塔里木陆块形成了西台东盆的沉积格局;奥陶纪晚世-泥盆纪北昆仑洋和南天山洋分别向中昆仑和中天山微陆块俯冲(最终与塔里木陆块拼贴),塔里木陆块边缘逐渐出现不同规模的陆源剥蚀区,陆块内碳酸盐台地逐渐消亡;石炭纪-二叠纪中世北天山洋和南昆仑洋-阿尼玛卿洋关闭造山,塔里木陆块内部实际处于广义的弧后扩张状态,期间接受了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及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二叠纪晚世至今金沙江洋、澜沧江洋、班公-怒江洋和雅鲁藏布江洋等先后关闭,受此影响天山、昆仑造山带强烈抬升,塔里木盆地发育库车和塔西南2个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2.
再论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8  
在古生代时期,中国古陆上存在着由于海侵所分割的化夏,康滇,扬子,华北,松江,塔里木,唐古拉,广西,北越等陆块,它们的北面有准噶尔大兴安地槽,西部有昌都地槽和藏南地槽,中生代之后,燕山运动和印度支那运动相继出现,海水从华夏等古陆之间退出,形成了联成一体的华夏古陆,自泥盆纪以来,在华夏各古陆出现了11群的种子蕨,组成了古生代的华夏植物区系。自泥盆纪以来,在华夏各古陆出现了11群的种子蕨,组成了古生代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阐述了福鼎南溪石炭系海相沉积物的岩石组合类型、韵律层理、颜色标志、同生砾岩和同生褶皱构造等特征,发现它是典型的地槽相复理石沉积建造。作者由此得出结论:浙闽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基底不再是“前震旦纪华夏古陆”,而是海西印支地槽褶皱带。  相似文献   

4.
河南中部箕山早元古宙安沟群,从岩石组合、地球化学和变形变质作用诸方面具有绿岩带特征。但这一绿岩带不同于太古宙花岗—绿岩地体,其中缺少超镁铁质火山岩,花岗岩极少见,镁铁质火山岩具大陆拉班玄武岩性质,变形程度远不及太古宙绿岩带,是一内硅铝成因的“废弃绿岩带”。综合安沟群绿岩带自身特征、其发育的基底地壳性质以及区域地质资料,说明安沟群绿岩带属于华北地块南部晚太古宙克拉通基底之上的裂谷产物。该裂谷由蚌埠—箕山—崤山—绛县直至五台,是一支位于秦岭海槽北侧开裂未曾成功的陆内裂谷。它与秦岭海槽共同构成的裂谷系,反映了早元古宙华北地块南部的大陆构造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5.
陕西秦岭泥盆纪盆地群构造沉积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秦岭泥盆纪盆地群是在早泥盆世扬子板块北缘陆内裂谷沿勉略一线进一步发育成有限洋盆,而后分裂出秦岭板块,勉略洋盆与商丹洋盆的并存导致秦岭造山带出现了三个板块(扬子、华北及秦岭板块)共存的格局,由此形成了秦岭泥盆纪盆地群.在这种复杂的板块构造格局下,整个秦岭造山带出现了构造动力学成因不同的一系列盆地.在秦岭板块北缘发育了刘岭边缘盆地,在其中堆积了含火山岩的巨厚碎屑岩系(最大厚度超过11km).在秦岭板块内部,由于广泛发育的伸展断裂而形成了一系列地堑和半地堑型盆地,在其中堆积了反映以陆表海为主的一套碳酸盐和碳酸盐碎屑沉积.在扬子板块与秦岭板块之间的勉略有限洋盆中发育了夹超基性至酸性火山岩、硅质岩的碳酸盐碎屑沉积.在扬子板块北缘的高川一带还发育了以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的陆表海沉积.总之,秦岭在泥盆纪发育了一个多种构造沉积动力学成因性质完全不同的盆地集合群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陆源碎屑沉积源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砂岩类型、岩屑类型和重矿物组合类型的分布及其变化研究 ,将整个盆地进行了分区。这些分区之间具有相似性和继承性 ,同时与砂体展布和古流向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整个盆地在中、早二叠世可分为五个沉积体系 : .神木 -绥德三角洲体系 ; .乌审旗 -靖边三角洲沉积体系 ; .乌海 -银川三角洲沉积体系 ; .平凉 -环县三角洲沉积体系 ; .铜川 -韩城三角洲沉积体系 ,它包括 2~ 3个小的湖泊三角洲沉积体。它们的源区分别是北部的阴山古陆、西北缘的阿拉善古陆、南部的祁连 -秦岭古陆及西南部的六盘山古陆。因此 ,陆源碎屑沉积物具有多物源供给是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沉积的一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南盘江坳陷泥盆系划分为18个三级层序,下、中、上泥盆统分别包括7、5、6个三级层序,平均每个层序延续时限为2.87Ma。按界面性质可将三级层序划分为10个Ⅰ型层序,8个Ⅱ型层序。上述18个三级层序构成二个超层序(二级层序)。盆地腹部泥盆系层序发育齐全,而靠近继承性古陆边缘或沉积高地的浅水区则通常缺失下部1~4层序或顶部17~18层序,并具有自南部钦防海槽向中部右江地区和北部扬子古陆南缘,底部缺失层序增多的趋势。SS1低水位时期形成六盘水—南丹、曲靖—开远两个次级陆源碎屑浅海盆地,滇东曲靖—宜良一带为河—湖环境,而钦防海槽则为次深海海槽环境。海进时期,南盘江坳陷初步形成台—盆相间格局。高水位时期,盆地古地理环境分异较大,边缘形成三角洲环境、滨浅海环境及碳酸盐岩潮坪—泻湖环境;内部发育混积台地、盆地环境。台—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进一步明显。SS2沉积时期,滇东北及黔中南地区形成碳酸盐岩台地;广西地区呈现出台—盆相间格局,常见生物礁及礁前塌积;钦防海槽则演化成统一的陆内裂谷盆地。在SS2沉积未期,滇东北、黔中南地区演化为广泛分布的局限台地。  相似文献   

8.
1957年作者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工作(注二)、在北疆玛纳斯地区作了二十万分之一的第四纪地质调查,回来后对野外搜集的资料尚未作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但为了提供关心新疆建设工作者迫切需要的参考,现将野外观察的一部分成果先作一初步报导。文内所述地区在北天山北麓及准葛尔盆地的南部。北天山是介于天山结晶轴与准葛尔地块间的加里东褶縐带。这个结晶轴与地块在奥陶纪与志留纪时呈隆起状态,而其间的地槽部分接受沉积。到了下泥盆纪时天山地槽迴返,奥陶纪地层受到错动与变质,同时在加里东褶  相似文献   

9.
利用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在地层划分对比和构造格局研究的基础上,从点—线—面的沉积相分析入手,将早石炭世分为杜内期、维宪期—谢尔普霍夫期两个编图单元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恢复了东北地区早石炭世的岩相古地理面貌。研究表明,早石炭世东北地区主要发育台地沉积体系(其中,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主要在杜内期发育)、浅海陆棚沉积体系、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及河流沉积体系。研究区存在佳木斯、漠河和松辽三个主要的古陆区。杜内期,研究区可分为两个海区,北部称加格达奇—海拉尔海区,南部为东西向的锡林浩特—吉林海区;维宪期,研究区南部的兴安海槽呈一东西向狭窄的海域,海侵方向自东向西,一直可达内蒙古赤峰、敖汉旗一带,仍保持杜内期海域的特征;谢尔普霍夫期,研究区内大兴安岭强烈隆升,北部全部隆起,海域消失。  相似文献   

10.
赛钦铜钴矿大地构造位置属秦祁昆地槽褶皱系所属Ⅱ级构造单元—昆仑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之柴南缘断褶带与东昆仑隆起带的交合部位,昆中深大断裂东段北侧,铜钴矿化赋矿岩性为晚三叠世陆相火山岩建造中的次安山岩。赛钦铜钴矿的形成具有其独特的地质环境和物化条件,而且成矿过程复杂多变,矿床成因与火山—次火山热液有密切的联系,其矿床成因类型为次火山热液型铜钴矿床。  相似文献   

11.
贺兰山地区寒武-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屡序完整.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贺兰山小区.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辛集组、朱砂洞组、陶思沟组、胡鲁斯台组、阿不切亥组、马家沟组、米钵山组构成.通过对各岩石地层单位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表明,贺兰山地区寒武-臭陶纪为陆表海沉积,其地史演化由陆源碎屑海岸—浅海陆棚—台地边缘浅滩—台地潮坪相—陆棚内缘斜坡相组成.整个寒武纪时期基本以滨海-浅海为主,奥陶纪期间地壳缓慢下降,海侵逐渐扩大,奥陶纪中叶达到高潮形成次深海.奥陶纪晚期受构连运动的影响,地壳隆起,海水退去结束了陆表海沉积,贺兰山地区进入风化剥蚀阶段.  相似文献   

12.
利用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在地层划分、对比和构造格局研究基础上,从点-线-面的沉积相分析入手,将中泥盆世分为艾费尔期、吉维特期两个编图单元,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恢复了东北地区中泥盆世的岩相古地理面貌。研究表明,中泥盆世东北地区艾费尔期沉积环境多为浅海陆棚相碎屑岩沉积及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佳木斯-松嫩微板块部分地区及额尔古纳-兴安微板块为古陆;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哈诺敖包一带为滨海沼泽相沉积。吉维特期出现大规模海退,主要表现为:研究区南部沿西拉木伦缝合带一线未见沉积;延寿县马鞍山福兴屯一带发育福兴屯组湖相沉积;兴安海区西南段东乌珠穆沁旗一带的塔尔巴格特组表现为进积-加积型层序,由艾费尔期泥鳅河组浅海沉积过渡为滨海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13.
尕林格铁铅锌金属矿床位于青海省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弧后裂陷盆地中部。通过近几年大规模开展工作,对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找矿标志。分析表明:矿体主要分布在滩间山群下岩组(∈Οta)大理岩与硅质岩界面附近产矽卡岩,矿石类型主要为磁铁矿,其次为方铅矿、闪锌矿,局部地段共(伴)生黄铜矿、金矿、钴矿。在寒武—奥陶纪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热水喷流—沉积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套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硅质岩、碳酸盐的含铁建造,成为本矿区多金属矿的矿源层。华力西期和印支—燕山期的岩浆活动使侵入岩与围岩发生双交代,成矿物质活化、转移、富集,形成了火山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14.
利用野外地质剖面、关键钻井剖面和区域地质资料,在地层划分对比和构造格局研究基础上,运用沉积相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东北地区早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将早二叠世分为阿瑟尔期-亚丁斯克期、空谷期两个编图单元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恢复了东北地区早二叠世的岩相古地理面貌。研究表明,早二叠世东北地区主要发育半深海沉积体系、浅海陆棚沉积体系、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无障壁海岸沉积体系、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及河流沉积体系;阿瑟尔期-亚丁斯克期存在漠河古陆、松辽古陆、佳木斯古陆及华北北缘高地四个古陆,物源区碎屑物质供应充分,研究区为浅海、海陆交互及河流沉积区,周边古陆的格局;至空谷期,松辽古陆消失,研究区为浅海-半深海沉积,周边古陆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北秦岭—桐柏蛇绿岩套的地球化学和构造背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提供北秦岭—桐柏加里东构造—岩浆带中蛇绿岩套的地层层序,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资料,并讨论其形成的构造背景。该蛇绿岩套地层层序自下向上可分为六个单元:(1) 构造定位的超镁铁岩带;(2) 第一期细碧—角斑岩系;(3) 硅质岩;(4) 复理石建造;(5) 第二期细碧—角斑岩系;(6) 火山沉积岩系。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稀土模式特征均表明该岩套是在加里东优地槽——弧后盆地中形成的;火山—沉积岩系是“原地”成因的。华北和华南两古板块之间曾长期存在古海洋,并在海西期实现拼贴对接和古大洋的消失。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碎屑岩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碎屑岩具有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为确定该区二叠系的物源方向,探索沉积体系和天然气储层的分布规律,从盆地周缘古陆特征、岩石类型、构造属性、石英阴极发光特征、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古流向及地球化学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碎屑岩进行了源区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二叠系物源分别来自北东、北西和南部三个方向,即阴山古陆东部的太仆寺旗-集宁地区、阴山古陆中部的渣尔泰山-乌拉山地区及东秦岭古陆。沉积体系的分布受源区控制,储集砂体主要分布在坪桥-安塞地区、绥德-清涧-子长-延长-延安地区及富县-宜川一带。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古板块会聚带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集二线两侧,镶黄旗—四子王旗以北地区,即现今北纬42°30′地带,是典型的内蒙古草原与农牧区的分界,地质构造上也是天山—内蒙大兴安岭地槽与塔里木—中朝板块分界,区域构造线及地层走向基本为东西向。前中生代地层和加里东—海西期花岗岩呈带状分布,界线以南,习惯上称为地台区,界线以北为地槽区。在这条界线上,构造、地层、地貌景观都有明显的分野。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火山岩及火山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祁连山为欧亚最大山系之一,其构造单元由北而南可分为:(1)河西走廊边缘地槽褶皱带;(2)北祁连山优地槽褶皱带(有蛇绿岩);(3)中祁连山隆起带;(4)拉脊山断陷地槽褶皱带(有蛇绿岩);(5)南祁连山冒地槽褶皱带。火山岩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祁连山,有五次古蛇绿岩套(Z_c—Z_j、∈_2、O_1、O_2、O_3)被认识。中晚寒武世蛇绿岩套仅见于拉脊山区,而南祁连山没有。祁连山的火山活动多为火山中心式爆发及一些裂隙喷发。整个火山岩可划分为三个大的类型即:1、细碧岩——角斑岩系,如北祁连山火山岩(从基——酸)。2、粗面岩——似长石岩系,仅分布北祁连山的永登及白银地带,岩石的特点是富钾.3、英安岩——玄武岩系,如前寒武纪火山岩以及拉脊山和南祁连山等的火山岩,形成钠长或更长安山岩——玄武岩建造。  相似文献   

19.
一.基本构造和新构造运动从玛纳斯地区南望那些常年积雪的高峯是天山北绿的巨大褶皱山脉,大部由古生代火山凝灰岩、变质岩和石灰岩等所组成,这是具有地槽型沉积条件的沉积区.历经加里东、海西宁造山期,形成许多陡急的褶皱,并有岩浆活动.地质情况反映在地形上是峻拔的高山.  相似文献   

20.
综合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发育背景、地层展布及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格局,认为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格局主要受控于北缘兴蒙海槽演化,逐渐由东—西向转变为北东—南西向.结合前人对盆地北部晚古生代物源的研究成果,根据现今盆地北部构造特征,利用钻井和野外露头资料,对研究区晚古生代物源分布情况作了进一步探讨,初步建立起物源演化关系模式.研究表明:晚石炭世本溪期—早二叠世太原期,伊盟古隆起作为盆地北部物源而遭受剥蚀且具有一定的阻隔作用,使得阴山古陆可能并未向盆地北部提供物源;早二叠世山西期—晚二叠世石千峰期,伴随着伊盟古隆起地区开始接受沉积,阴山古陆成为盆地北部和北缘大青山地区的共同物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