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分析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等分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莫西林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症状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90.38%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治疗后2组上腹部胀痛、反酸、乏力、灼烧感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54%稍高于对照组7.69%(P0.05)。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慢性胃炎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今日科技》2010,(1):19-19
近日,甘肃省金川集团公司与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镍氢二次电池、动力电池等产品开发上进行全面产学研合作,标志着中国最大的镍生产企业金川集团公司将与已形成系列能源材料及高能电池产品产业集群的科力远公司联手进军新能源领域,共同打造“镍氢电池王国”。  相似文献   

3.
不同蛋种鸡饲料对SPF鸡群产蛋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SPF鸡的生产能力和质量 ,在相同的SPF鸡饲养条件下 ,选择分别来源于北京正大和北京科澳协力生产的全价营养蛋种鸡饲料 ,经高压消毒后 ,饲喂品种相同的SPF种鸡 ,结果显示两个鸡群在生产性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1)。其中饲喂北京科澳协力饲料的SPF鸡群的产蛋率和利用率都明显高于另一个鸡群 ,主要表现在SPF鸡群开产早期的蛋重上和产蛋高峰期后产蛋率的维持上。  相似文献   

4.
王丽梅 《甘肃科技》2016,(24):106-107
探讨阿莫西林联合叶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疗效及胃动素及胃蛋白酶原的影响。选取2013年6月-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叶酸治疗,观察组给予阿莫西林联合叶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胃动素(MOT)及胃蛋白酶原(PG)变化。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OT、PGⅠ及PGⅡ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莫西林联合叶酸可有效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效果,改善MOT、PGⅠ及PGⅡ水平。  相似文献   

5.
<正> 氨力农(Amrinon)为一种非洋地黄类、非交感胺类正性肌力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减少环磷酸腺苷降解从而使心肌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浓度增高,Ca~(2+)内流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短期内治疗有显著改善心功能作用,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我科自1992年9月~1996年4月应用氨力农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5例,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三隐"果蝇新品系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果蝇的杂交选育,提纯复壮,培育出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三隐”果蝇新品系,该品系集白眼、残翅、黑檀体3个隐性性状于一身,生活力、繁殖力比亲本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7.
本期发表的《“忧”也风采》一文,报道了工程院院士、上海纺科院副院长孙晋良“忧患”之下出成果的事迹,我们为院士之“忧”叫好。 其一是“忧”能致远。常言说,人无远虑,必有近患。由于孙院士带领下的纺科院当年有此远虑,在高科技领域占领了一席之地,才能在今日结构调整中增强抗击力。这对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反恩作用。 其二是出乎常人意料之外的院士之“忧”,深刻反映了当前市场经济和科研体制的改革力度。改革就是要打破常规,消除人浮于事,端掉大锅饭,使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眼前有数字,在改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否则势必贫困  相似文献   

8.
杨琼 《甘肃科技》2016,(5):104-105
探讨阿莫西林和兰索拉唑联合应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兰索拉唑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优于对照组(71.43%)(P0.05);实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复发率为(2.86%)明显低于对照组(22.86%)(P0.05)。采用阿莫西林联合兰索拉唑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观察阿莫西林与泮托拉唑钠联合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选取甘肃省清水县中医院2015年5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胃溃疡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应用泮托拉唑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莫西林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77.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莫西林与泮托拉唑钠联合治疗胃溃疡,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为临床治疗胃溃疡提供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叽叽……叽叽……”小鸡在妈妈的呵护下左右摇摆。 “扑扑……扑扑……”凶神恶煞的老鹰张开翅膀扑向了鸡群。  相似文献   

11.
对禽大肠杆菌病灭活苗、亚单位苗及弱毒苗的研究概况作了综述,对未来禽大肠杆菌病疫苗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肠杆菌的危害性、毒力因子和致病机理等方面对国内外关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的研究进行了综述。APEC的血清型众多,尤以O1,O2和O78最为常见,可引起鸡、火鸡等其他禽类的气囊炎、肝周炎、心包炎、败血症等其他肠道外疾病,给养禽业带来严重威胁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鉴别泌尿宁颗粒中的续断、黄柏和白芷3味中药,研究泌尿宁颗粒质量标准.分别采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结果显示各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色谱清晰,附近无杂质斑点干扰.本方法专属性强,可更好地控制该药品质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纯中草药制剂—大肠杆菌灵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灵对人工感染雏鸡大肠杆菌病的保护率为73.2%,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临床治愈率为94.3%、92.4%,其治疗效果优于硫酸新霉素和恩诺沙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肉用仔鸡通过种蛋垂直传播引起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方法 .  相似文献   

16.
麝是古北界的特有种和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具有相当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物种保护价值.幼麝的高死亡率,特别是由腹泻或肠炎所引起的死亡已经严重地影响着中国养麝业的发展.从甘肃兴隆山养麝场死于消化道疾病的高山麝(Moschus chrysogaster)的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出了病原性的肠杆菌.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RNA基因序列的种系遗传学综合分析鉴定其为阿尔伯蒂埃希氏杆菌(Escherichia albertii).对该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其对不同的抗生素有不同的敏感性,这可能是麝长期经受少数几种固定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治疗,细菌产生抗性而使抗生素失效所致.建议麝场定期对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选用具有针对性的菌株制作菌苗,配以敏感的药物、中草药添加剂和良好的卫生措施,以控制埃希氏杆菌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水貂源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兽医临床有效防治大肠杆菌病.采集山东省某水貂养殖场水貂粪便;采用常规的分离、鉴定方法获得8株大肠杆菌菌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对9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菌株对9种药物呈不同水平的耐药性(耐药率范围25.0~100.0%),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100%耐药;对粘杆菌素、氟喹诺酮类呈较低耐药率;62.5%的菌株对所检测的8种药物耐药.以上结果说明了本次检测的水貂源大肠杆菌耐药性非常严重,临床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和谨慎地使用抗菌药物以控制水貂大肠杆菌病.  相似文献   

18.
观察银翘解毒颗粒对鸭的长期毒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将常规饲喂至4周龄的鸭只随机分为4个组,3个剂量组分别按40 g/kg,20 g/kg,10 g/kg连续灌胃给予银翘解毒颗粒2 W,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停药后继续观察2W,测试受试鸭只体征、体重、血液常规、肝肾功能及病理组织学变化。试验期间各组动物体征、体重、血液常规、肝肾功能均未出现组间差异;病理切片观察发现,高剂量组的切片有轻微的损伤,其中心脏的损伤较为明显,而且病变是一种可逆性的变化。银翘解毒颗粒在临床推荐剂量下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对通辽地区病死肉仔鸡进行了病理剖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结果表明为大肠杆菌病.药敏试验表明大肠杆菌对许多药物产生耐药性,调查分析表明盲目用药是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对发生于同一鸡场不同日龄鸡群的大肠杆菌病和鸡霍乱病例,进行了发病情况及病理变化方面的检验.同时取新鲜病死鸡的脏器组织为材料进行细菌分离,经对36株分离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的鉴定,结果表明:分别为大肠杆菌(E.coli)和多杀巴斯德氏菌败血亚种(P.multocida subsp.septica),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分离菌为相应感染症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