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在序言中作者指出这是一部"壮志不遂的悲剧"。本书主人公裘德是个无名小人物,却空怀崇高的理想。他努力了一生却又回到原点,最终孤独凄惨地死去。他的悲剧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当时各种社会条件如阶级划分、婚姻制度和教育体制等无一不阻止着裘德对理想的追求。但是根本原因却要归结到裘德的悲剧性性格缺陷,他性格中致命的缺陷就是摇摆不定和耽于幻想。  相似文献   

2.
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阶段,乡村小说创作的"社会悲剧"主要描写了两种人物的悲剧:普通农民的生活悲剧和为民请愿者的抗争悲剧.作家们在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上出现了两大偏颇:一是将农民与国家意志的冲突转化为比较单纯的人与入的冲突,二是将政治冲突转换成伦理道德冲突.对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偏差进而导致了作家们对悲剧冲突的根源及悲剧本质的认识偏颇,屏蔽了对"民族的超越悲剧"的观照与思考.文化的局限导致了悲剧意识的局限性,而悲剧意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只能从政治学或政治社会学角度去审视一个时代的不幸.  相似文献   

3.
<你别无选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带着一团嘈杂、跳跃的旋律铺天盖地而来,作者刘索拉,面临着"理想与反理想"、"传统与反传统"、"悲剧与非悲剧"的矛盾,因而处处流露出无处选择,无法选择的无奈.  相似文献   

4.
卢梭在溯源人类史演变时,通过比较自然人和文明人的两种生存状态,以自然人的生存状态为参照,从人性难免的弱点来阐释了他的自由、平等、民主、自我保护与和谐共处理念,并向世人展示了他富有同情怜悯、展现本真性情的新型"人学观"。他从人性的维度阐发了人在感性与理性、灵与肉的矛盾中所彰显的自由观、自然教育观,并以此为基点批判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人。卢梭的人学思想是其学说的根基,并给当下社会的发展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悲剧,是崇高的诗,是冷峻而壮丽的美。悲剧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正是由悲剧冲突所导致的。尤金·奥尼尔的《悲悼》三部曲,既是社会悲剧、家庭悲剧,又是现代心理悲剧,因而其悲剧冲突呈现出多元的表现形态,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命运、人与自身本能欲望的冲突斗争中。同时我们也捕捉到奥尼尔作为美国20世纪现代派作家愤世———悲世———虚无的情感模式,这一情感模式也是许多资本主义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现代派作家所具有的,因而具有了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6.
卢梭是世所公认的法国自传第一人,他的自传性代表作品《忏悔录》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同时也引起了不容小觑的质疑:《忏悔录》是否是名副其实的"忏悔","忏悔"这一表示虔诚的行为在本书中的含量究竟是多少,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文章将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写作姿态等方面来分析,试图说明《忏悔录》与其说是对作者对自己行为的批判、悔悟,不如说是卢梭在面对现实社会的攻击时进行的自我辩护,是标榜忏悔下的自我称颂。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美学特色,依托中西美学理论就该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爱米丽的受难透出深深的悲怨之美;她的抗争给她的人生平添了一层悲壮之美;悲剧的原动力与社会根源给读者以悲悯之美;悲剧的精神超越却显露出悲喜之美.爱米丽的爱情悲剧美是一种韵味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8.
卢梭在其政治理论中虽和近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样提出了自然状态的理论假设,但是和他们不同的是,在卢梭的描述中自然状态是人类的黄金时代,这招致了广泛的批评。这些批评大多都是对卢梭的误读,从卢梭的理论来看,自然状态只是一种理论假设,是照出现实社会罪恶的一面镜子,而不是历史存在。自然状态与未来社会本质上是相通的,拥有共同的精神原则和道德内容。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在美学思考起步伊始就从<红楼梦>"接着讲",目光远大,思想敏捷.前人忽视了<红楼梦>与民族的精神底蕴的内在关系的角度,忽视了<红楼梦>作为民族的伟大灵魂苏醒与再生的史诗的一面,而王国维正是由此人手,进入<红楼梦>所开创的灵魂的维度,尤其是进入对于"第三种悲剧"即"悲剧之悲剧"的揭示,从而开创了一种阐释<红楼梦>的新的可能性.但是,在经由人与灵魂的维度进入悲剧之后,他却转而寻求"解脱",结果为自己的美学思考留下了深刻的遗憾.  相似文献   

10.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往往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审判席上来加以评判,对"自然"概念的认识亦是如此,他们大多把"自然"与"蒙昧"、"动物本能"联系到一起.然而,卢梭作为启蒙运动思想界的一只奇葩,却从人性完满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精心的预设,他把"自然状态"视为批判现代社会腐朽与堕落的参考系,把"自然"视为人性完满与和谐的终极依据.卢梭在"自然"概念中添加了"自由意志"与"可完善性"的特质,并且更多地把"自然"与"自由意志"的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在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由意志"之间他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而是使双方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1793年7月27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罗伯斯比尔进入救国委员会,成为雅各宾政府领导人;次年7月27被捕,雅各宾政权覆亡。第二天,罗伯斯比尔被送上断头台。罗伯斯比尔在法国大革命的危急关头,负起了领导革命的重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粉碎了欧洲封建君主国的武装干涉,平定了国内王党叛乱。保卫并推进了大革命,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  相似文献   

12.
"小康社会"是中国古代经典<礼记·礼运>中描绘的一个与理想社会最高阶段--"大同社会"相对应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表现了普通老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针对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将"小康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在20世纪末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3.
华德福教育的"全人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及身心的健康发展。而这种教育模式背后的自然教育观可追溯到卢梭的教育思想。从理论基础看,华德福教育模式的自然观与卢梭如出一辙,且带有自然神论的思想;其次,卢梭倡导社会契约对人的协调、约束作用,而华德福教育思想的"三元社会观"也提出了相应观点;再者,华德福教育采取卢梭教育思想中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教学思路,并科学分期,注重知识实用性、趣味性、学习过程的实践及潜能的激发,逐步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当代人才。这一系列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茶花女》揭示了贵族社会的异化现象,批判了其罪恶。本文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那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它逼迫人们依照商品规则行事,阻碍人们恢复人性的追求。主人公玛格丽特悲剧的原因是她追求爱情,逾越了"正常"的社会规则。悲剧冲突表面上发生在她与阿尔芒及其父亲之间,实际上发生在她的理想和统治者的思想之间。  相似文献   

15.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无赖,那就尽情放纵他,迁就他;如果你想培养一个很棒的孩子,那么面对孩子起初不合理的要求,你就要坚持用爱的原则,爱的理由拒绝他.身为人母的我,相信每个做家长的面对着孩子哭着要东西时,就犯愁,是给还是不给?该怎么办?孩子的愿望是无止境的,总有一天你会拒绝他,而此时拒绝比当时拒绝给孩子的打击大得多.卢梭还说过:当一个孩子哭着要东西时,应当干脆加以拒绝.我想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用爱的力量拒绝孩子,用耐心和"狠心"去解决.  相似文献   

16.
人的生存本身就有着某种无法摆脱的虚无性,带有浓厚的原罪感,背负着许多重荷,如道德、理想、责任等等。对于人生本质,王国维认为人生从头到底都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悲剧的缘由在于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受到各种各样欲望的困扰。对人生苦痛与欲望的解脱之途是审美,因为美和美在形式是关于实念的知识而不关于实用,能解脱处于现实困顿中的人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李白、杜甫实现其“虚幻的政治理想”中忧愤痛苦而终的客观史实出发 ,提出李杜“大鹏中天力不济 ,凤凰梧枝难觅”的悲剧人生这一说法。以两位伟大诗人穷毕生精力以期实现的政治理想抱负的象征意象——大鹏与凤凰说起 ,概述其悲剧人生的实践历程。在此基础上对造成李杜二人“力不济”与“枝难觅”悲剧人生的主客观原因作历史审视和现代阐释 ,进而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价值观中个人价值与社会 (集体 )价值的辨证关系来阐释李杜二人由于价值取向的片面性、对立性所造成的悲剧 ,最后得出李杜人生悲剧是人的追求的个性化、无限性与人的追求总要受到限度挑战的现实性这一人类永恒矛盾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晚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构想始终没有跳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圈子,他是按照古代大同理想和平均主义以及以乱求治的社会理念来建构其社会理想的,这正是晚年毛泽东的悲剧所在。本文着重阐述毛泽东晚期社会理想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并揭示毛泽东晚期社会理想的空想性及启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普遍适用性。他们认为: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悲剧的艺术真实必须尊重历史真实,但也应当允许和倡导合理的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运用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和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必须做到人物的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文艺创作必须"莎士比亚化";文艺创作应当努力做到"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与"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相融合,因为这正是戏剧的理想和未来。  相似文献   

20.
觉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悲剧形象,他的不幸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但觉新的悲剧更多地在于他"本己"的迷失.因"本己"的迷失而成为一"心奴",从而导致他对自我生存感性、自我认同的丧失,迷失"本己"的非本真生存状态,是觉新悲剧最大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