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22个区县1997—2011年人口和GDP数据,计算各区县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二者的耦合指数,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人口和经济集聚特征,人口与经济耦合类型,并在Geoda软件支持下对各区县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点;根据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耦合指数将三峡库区重庆段22个区县划分为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等3种划分类型;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1997—2011年研究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具有较高空间集聚特征但呈下降趋势;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研究区局域集聚程度也较高,并且空间集聚主要分布在重庆主城和研究区东北部。重庆主城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故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人口集聚程度高;研究区东北部地理环境较差,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故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人口集聚程度低。为了降低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的不均匀程度,建议调整产业政策向研究区东北区域倾斜以促进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回流;并且研究区东北区域也应抓住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同时还可采取改善重庆主城至研究区东北区域的交通条件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22个区县1997-2011年人口和GDP数据,计算各区县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二者的耦合指数,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人口和经济集聚特征,人口与经济耦合类型,并在Geoda软件支持下对各区县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点;根据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耦合指数将三峡库区重庆段22个区县划分为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等3种划分类型;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1997-2011年研究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具有较高空间集聚特征但呈下降趋势;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研究区局域集聚程度也较高,并且空间集聚主要分布在重庆主城和研究区东北部.重庆主城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故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人口集聚程度高;研究区东北部地理环境较差,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故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人口集聚程度低.为了降低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的不均匀程度,建议调整产业政策向研究区东北区域倾斜以促进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回流;并且研究区东北区域也应抓住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同时还可采取改善重庆主城至研究区东北区域的交通条件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三峡库区蓄水前后土地利用结构紊乱、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显的问题,提出通过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来有效引导土地合理利用,提升土地资源长期效益;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基本内涵出发,构建基于三角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库区重庆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7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不断提高,整体变化过程为"不健康-亚健康-初级健康";系统健康状态的空间特征整体表现为渝西及渝东南高于渝东北;健康状态的变化趋势整体良好,主要以初级健康(T1、T3)的变化趋势为主;研究结果可反映本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的发展态势,实现土地利用系统内部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4.
选取三峡库区重庆段的万州、开县、云阳、奉节和巫山5个渝东北的区县为研究目标,以重庆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为基础,选取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输入指标和两个输出指标,运用目前测量效率比较公认的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为测量方法,综合评判了库区5个区县的经济发展效率,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重庆段)自然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人口集聚、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又是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亟待开展库区自然灾害危险性研究。文章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从自然致灾因子和自然成灾因子两个方面分别选取评价指标,在GIS平台下,以三峡库区自然灾害的强度、发生频率等要素为基础,建立了三峡库区自然灾害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并采用"自下而上"的评价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功能,在考虑各类灾害空间单元属性信息的同时,又考虑空间单元的相互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得出以区县为单位的三峡库区(重庆段)自然灾害危险性空间分布图。以此,为三峡库区(重庆段)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库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县(区)尺度,选取16项指标衡量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均方差决策、变异系数和ESDA-GIS方法分析了2000—2015年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趋势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两极分化并集聚的态势与经济差异时间演化趋势一致,空间极化成为该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趋势;(2)HH型县域呈现不断向黑吉交界的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而LL型呈现不断向辽西北和内蒙古东南部集聚的趋势,东西部差异成为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差异的主要表征;(3)自然区位、经济条件、政府导向、空间作用和边界阻隔是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差异变动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并高度重视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渝东北作为生态涵养发展核心区,对三峡库区经济与生态文明和谐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离不开生态主体的支持,优秀的生态主体人格有助于消解人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失衡,使生态发展体现出涵养特征。大力培育生态人格,践行渝东北涵养生态,为推动美丽库区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综合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空间变差函数和空间计量方法,探讨了东北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加深的空间格局,高-高和低-低集聚特征显著;10年间高-高集聚区由南向北扩展,低-低集聚区由北部向南收缩,整体的空间集聚态势和空间自组织性有所减弱,空间差异有所减小,最终导致老龄化成为多数县域面临的常态.这种格局的形成及演变的特征与当地特殊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始终具有主导作用,迁出率、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城市化率的影响也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2000—2014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地表蒸散量(Evapotranspiration,ET)的时空分布规律。【方法】基 于MOD16-ET产品,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趋势分析、样带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ET时空分布特征(多年平均以及月尺度)及该特征与土地利用/覆被、地形的空间耦合规律。【结果】2000—2014年研究区域多年平均ET为749.0 mm;呈现西低东高的基本特征,ET剖面线上出现“长寿—涪陵”陡增点。ET年际变化整体表现为先增后减态势,其中ET存在统计学意义上减少(p<0.05)的区域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14.5%,而ET存在统计学意义上增加(p<0.05)的区域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4.34%。ET年内变化特征与该区域水热季节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月尺度上ET存在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趋势(最大ET出现在7月,为117.4mm)。地表覆盖类型按ET值大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灌木林地、乔木林地、草地、耕地、其他稀疏植被。地表覆盖类型与海拔及坡度在空间分布上与ET存在高度空间耦合。【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ET时空分布规律明显,受地表覆盖类型及地形影响较强,研究结果可为分析三峡库区旱涝灾害成因,构建合理生态需水配置模式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县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原理,运用GeoDa及ArcGIS软件,对福建省各县域经济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趋势,县域经济格局两极化趋势明显(经济发达的县域和经济不发达的县域分别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并且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集聚趋势在不断加强;自1989年以来,福建省县域经济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县域经济重心由西北内陆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福建省欠发达地区集聚的范围要比发达地区集聚的范围大得多;未来几年内,福建省县域经济格局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重庆段具有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酸雨是这一地区根本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以酸雨敏感性机理为基础,运用GIS于RS技术分析了这一特殊生态地理区域酸雨敏感性的高低分布规律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酸雨以高度敏感为主,其次是中度敏感;各区县中石柱、武隆、万州是酸雨最为敏感的地区,都市区及周边区县主要以轻度以下敏...  相似文献   

12.
重庆三峡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应用模糊数学主成分分析法,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重庆三峡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总结了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分布特点,即在时间上呈增长趋势,空间上极不平衡,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并针对性地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等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紫外分光光度法用于三峡库区水体总氮的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体富营养化将破坏生态环境平衡.衡量水体是否发生富营养化污染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是准确测定水体中总氮的含量.三峡库区筑坝后,水体流速减缓,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发生.依据朗伯一比尔定律,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开展了三峡库区水体中总氮含量的测定工作.研究分析了影响总氮精确测定的各种可能因素,提出并改进了适合于实验室环境条件,也能获得高准确度结果的总氮测定方法.采用改进后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三峡库区内重庆主城区的嘉陵江实际水样中的总氮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测得水样的总氮含量为0.6~1.0mg/L,小于国家规定的发生富营养化污染的限定值(≥2.0mg/L),得出三峡库区水体尚未发生富营养化污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广泛开展区县合作,避开竞争,利用互补,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是三峡库区腹地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对三峡库区腹地区县间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参照并改进了已有的测度地区间地缘经济关系的方法,对三峡库区腹地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并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对三峡库区腹地的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涪陵地处重庆中部和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具有独特的地理、人文、区位优势,在当今面临城市化建设和重庆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加强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为涪陵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以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沿江区域受库区蓄水影响的23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确立能够反映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区域分异规律、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和范围的指标,采用定量分析(系统聚类方法)和定性分析(图形叠置法)的方法,将重庆三峡库区划分为6大生态功能区.为重庆三峡库区的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初步的管理框架和尺度范围.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面临的贫困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从历史上看,并非是修建三峡电站才导致其贫困。但是,三峡库区人民为修建三峡电站付出了绝大部分赖以生存的可耕种土地,致使本来就因为生存环境恶劣而贫困的他们的生存条件更加恶化。国家和重庆市应当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发展工商业、旅游业和现代农业,转变生产方式,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突出金融支持重点,优化三峡库区农村经济结构,从而有效解决贫困问题,有力地维护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8.
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选择了适合本国特色的产业化道路,这为解决"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难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历史时期,三峡地区本土在上千年演进中曾相继生长出盐业、航运业、转输贸易、山货业、烟草业等产业,当下一些新兴产业正在培育、发展。走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化之路是解决三峡库区在"后三峡时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腹地环保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三峡水库的形成以及库区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发展库区腹地环保产业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而环保产业的发展将提高库区生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因此尽快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并加紧实施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