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种德若树     
虽然看过好多遍.我还是爱读《西游记》,喜欢遐想孙悟空腾云驾雾是什么感觉.喜欢琢磨孙悟空为什么能分清人和妖。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中有一些动物具有超凡的能力,如壁虎、河蟹能让断肢再长一个出来;搏击长空的老鹰能看到很远很远的猎物;训练有素的警犬有着惊人的敏锐嗅觉……动物的这些奇特功能既让人羡慕,又叫人自叹不如。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人类能不能像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能够七十二变,成为一个超人呢?  相似文献   

3.
嗨,《西游记》的故事你一定烂熟于胸吧,那里面有一个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他的神通广大一定让你羡慕得牙痒痒,恨不得自己也能来两下子,但你也会自我解嘲地想那毕竟是神话小说的虚构。哦,且慢。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科学家们让人们眼中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星际旅行腾云驾雾对孙悟空来说是小菜一碟,如今对科学家来说,亦是易如反掌。科学家制作了一个由一块超导磁铁控制的金属盘,让一位重达136公斤的相扑运动员坐在上面,在强力的超导磁铁的作用下,金属盘托起了这位相扑运动员,悬浮在离地面约10厘米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王政 《科技信息》2011,(24):27-27,29
孙悟空人格广泛地影响了中国人,本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孙悟空的人格特质进行了全面解读,并对孙悟空人格特质作出了新的解释。孙悟空的人格特质是兽性、人性和神性的完美结合,在细致探析孙悟空人格特质的同时,借鉴其对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齐天大圣孙悟空一路降妖伏魔,全仗着金箍棒的神威。那么,金箍棒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呢?孙悟空又是从哪儿弄到它的呢?原来,孙悟空没有使用顺手的武器,就到东海龙宫去淘宝。龙王只得指着“镇海神针”对孙悟空说,只要你拿得动,就给你。孙悟空见那“镇海神针”霞光艳艳,瑞气腾  相似文献   

6.
<正>如果把孙悟空还原成一个普通人,那么,从心理学的各个角度来分析,其实,孙悟空是个好孩子。"父爱母爱"造就了自信的悟空悟空从石头而来,但是,他并不缺少父爱母爱,花果山象征孙悟空得到的"父爱",水帘洞象征孙悟空得  相似文献   

7.
老师,感谢您     
正"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着动人的歌曲、熟悉的旋律,我想说:老师,感谢您!丁零零,上课铃响了。数学老师黄老师走进教室,给我们讲起孙悟空棒打牛魔王的故事:传说孙悟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在途中遇到牛魔王。孙悟空和牛魔王斗起来,难分胜负。后来,孙悟空拿出法宝——如  相似文献   

8.
哇噻!那不就是克隆人吗!咦?孙悟空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吗?有啦!把孙悟空从蛋壳里孵出来!全息电视屏;前的观众朋友:意了,新悟空就要诞生了!蛋壳里蹦出个孙悟空  相似文献   

9.
给"孙悟空"上紧箍咒 "如果把企业比作西天取经的队伍,企业中掌握核心技术和营销信息的人才就是企业的'孙悟空',我们所做的就是给'孙悟空'上紧箍咒."乔柏律师事务所商业秘密及劳动法部负责人林竹静律师对记者如是说.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铁扇公主时,铁扇公主取出芭蕉扇,对着孙悟空用力一扇,狂风大作,把孙悟空扇得无影无踪。后来,孙悟空得到灵吉菩萨的“定风丹”,含在嘴里,任由铁扇公主连着扇了几扇,仍在狂风中巍然不动。这个神奇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的一个愿望:希望能有一种东西,能减轻或避免狂风造成的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11.
在探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时,我们都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前七回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与后几十回踏上取经之路的孙悟空在形象塑造上有着不尽一致之处,这不仅表现在形象造型上,还体现在人生追求,价值观念诸方面。  相似文献   

12.
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一直倍受人们的喜爱。本文对孙悟空的形象进行了新的理解,认为在孙悟空的身上不仅体现着人类追求自由、平等、尊严、至善和个体价值实现的优秀品质,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华民族重群体、重理性的民族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李锋 《甘肃科技纵横》2010,39(1):186-186,14
解读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我们从中感悟出孙悟空是一个不凡的人物,他热爱生活,有真才实学,品德高尚,他历经磨炼,创新开拓;他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不辱使命等丰富的精神内涵正体现了当代的人才观。孙悟空的形象在新时代对青年一代具有深刻而强大的启发和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出生地与以前的取经故事中的出生地相比,出现了东移。东移的原因是五行文化的渗透引起的。五行文化中的“金”失位,使孙悟空脱离了历来妖猴的模式,净化了以往取经猴的恶俗,为闹天宫的规模扩大提供了理论支持,并解决了孙悟空形象中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5.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讲了“悬丝诊脉”的故事。说的是唐僧师徒一行4人到了朱紫国,恰遇国王病重,孙悟空前去诊治。孙悟空请国王坐在龙床上,将3根金线从窗口送入寝宫,按寸、关、尺部位系在腕上。孙悟空利用3根金线,仔细诊脉,终于断定了国王的病情……  相似文献   

16.
本文努力探求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悲剧性。一是强调孙悟空是个悲剧形象并非否定他。二是指明吴承恩世界观和创作观的局限,又绝不能苛求他。  相似文献   

17.
<正>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不少读者以为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也。作为福建泉州人,从小生活在开元寺附近,很早就听说孙悟空诞生地是开元寺西塔。泉州人都知道,开元寺西塔上的"猴行者",比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大名鼎鼎的孙悟空还早300多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那  相似文献   

18.
萧庄 《科技智囊》2006,(6):58-59
遭遇一:当孙悟空遇到花木兰孙悟空这位土生土长的神话人物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丝毫不逊色于米老鼠之于美国人民。然而,当新一代的中国青少年在为那个可爱的老鼠庆祝75  相似文献   

19.
刘龙贵 《吉安师专学报》2003,24(Z1):157-159
本文努力探求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悲剧性.一是强调孙悟空是个悲剧形象并非否定他.二是指明吴承恩世界观和创作观的局限,又绝不能苛求他.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在个性和才能上前后判若两人。前七回中,孙悟空敢作敢为、铁骨铮铮和不畏权势。皈依佛门后,其个性大变,屈服权势而甘为前驱,唯唯诺诺而大卖人情,不辨是非而认敌为友。才能上由前七回的神通广大、有勇有谋变成了一个工具和庸人。而名利则是孙悟空完成这一蜕变的动机,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就是"上会会规"。孙悟空的蜕变,是当时"上会会规"社会制度下的悲剧,《西游记》藉以谴责压制和摧残人才的不公平的社会。《西游记》应是一部社会谴责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