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地球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新概念—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是古生代演化动物群宏演化进程中的第一次辐射,也是古生代演化动物群形成及早期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大辐射历经4千余万年,包括长期的、渐变的过程和数次高潮(多样性峰值).华南实例分析显示,大辐射不仅表现为分类单元多样性的快速增加,还表现为群落生态多样性的高度复杂化,特定动物群的形成和快速分异,以及对寒武纪动物群延续分子的替换.大辐射的差异性普遍存在,是辐射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龙门山北段早泥盆世牙形石动物群和Polygnathus的面貌与澳大利亚等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由Polygnathus dehiscens dehiscens→P.nothoperbonus→P.inversus→P.serotinus,以及由P.perbonus→P.labiosus→P.declinatus(=“P.pseudoserotinus”)的演化路线已经观察到。该序列主要繁盛于底栖相区。即使在同一生物地理区内,Polyg-nathus各分子的分布也受到相的控制,从而形成不同的演化路线。该文还简要描述了几个重要属种,其中有一新种和一未定种。  相似文献   

3.
茅山顶宫地区构造流体包裹体迹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山顶宫地区的流体包裹体迹面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经历过多期构造演化,主应力方位表现出由北西→北北西→近北→北西→北东→西北西方向的变化,并以北西方向为主;主应力性质由压扭→张性→压扭→张性呈多期改变.这些事件依次对应于茅山中生代以来第一次北西向推覆构造、K2茅东张裂盆地,以及新生代挤压、拉张交替演化过程.茅山断裂构造期温度显示出由高到低的变化特点,相应地压力也由大到小变化.  相似文献   

4.
针对东濮凹陷文留斜坡的石炭二叠系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埋藏史,烃源岩曾发生多次生烃演化的问题,采用构造—埋藏史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EASY%Ro数值模拟技术,深入研究了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探讨了石炭二叠系生烃作用发生的构造期次、生烃强度,结果表明其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曾发生过三次重要的生烃作用过程,其分别发生在海西—印支期、喜山早期和喜山晚期,得出了主要生烃作用发生在喜山期的重要结论,并提出了文留斜坡是有望实现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油气勘探更大突破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
华南大陆基底由两大块体联合组成:即古扬子块和武夷块。古扬子块基底岩石主要为太古宙灰色片麻岩,古、中元古代科马提绿岩,新元古代蛇绿岩绿岩组成。而武夷块由角闪岩、变粒岩、浅粒岩等组成。地壳生长由西北向东南,由老到新具有由原始未分异地幔向超镁铁质→偏硅铝质→碱质前进演化。在华南大陆形成过程中,主要构造事件为两次碰撞、三次裂解的主体构造格局。大陆生长和构造动力机制均受地幔柱迁移所控制。燕山期以后,华南形成的构造格局为:扬子—特提斯构造域及太平洋构造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新近纪红黏土序列的古气候演化特征。方法对中国北方4个新近纪红黏土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和化石动物群时间序列进行区域对比。结果黄土高原新近纪红黏土沉积以来发生了5次大的气候事件,气候事件的分界线在粒度、磁化率年龄曲线上特征明显,反映的气候特点与化石动物群演替性质完全一致。结论中国北方新近纪红黏土序列古气候演化过程的气候事件均与青藏高原隆升和东亚季风的发展相联系。时间上,南北气候演化事件基本同步;空间上,北部较南部地区变化剧烈。5次气候事件从下到上表现为半湿润、半干旱、湿润、干旱与湿润交替、干旱的气候演化特征;相应动物群生态类型表现为草原-疏林草原、草原为主的疏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与森林交替到草原的演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作者所发现的中寒武世凯里动物群,属于带软躯体化石的布吉斯页岩型的动物群,是继云南澄江动物群之后我国发现的又一个早期后生动物群。它和新近发现的晚震旦世庙河生物群,分别填补了晚震旦世、中寒武世我国带软躯化石生(动)物群的空白,形成了我国多时期带软躯化石的生(动)物群体系。对于研究我国及世界早期后生动物演化并不断揭示其演化规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寒武纪大爆发是地球动物门类爆发性出现和地球生态系统演化发生转折的重要时期。自此,地球海洋生态系统从前寒武纪菌藻类支撑的2极食物链生态系统转变为动物消费驱动的3极食物链生态系统,成为地球隐生宙和显生宙的分水岭,是研究和探索显生宙地球宜居性演化的关键。寒武纪大爆发以地球海洋突然大量、快速出现的两侧动物和矿化壳体为标志。这些帽状、管状的壳体化石,除了少量蜕皮类,大多数属于不明亲缘关系的冠轮动物。因此,寒武纪早期冠轮动物的起源与谱系演化是古生物学乃至现代生物学颇具争议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腕足动物是地质历史上化石保存最为丰富、地史延限最长的冠轮动物重要分支类群,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核心代表,其研究对于了解古生态学、古地理学和地球生物宏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腕足动物起源存在多种假说,主要包括帚虫状祖先起源、蛤氏虫起源、托莫特壳起源和胶结质椎管状触手冠动物起源等假说。该文以寒武纪腕足动物起源为主线,以化石系统实证或证伪国内外腕足动物起源假说为目的,全面总结了寒武纪腕足动物化石生物学的重要发现和认识,探讨了地球已知最早的内肛动物、笼头虫和分节的威瓦西虫,以及胶结质椎管状腕足动物玉玕囊形贝发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牙形石(243个属)的演化特征为基础,认为符合“间断平衡论”所提出的生物演化以大演化为主的学说。牙形石的三个繁盛期与古地磁极性倒转有关。三个衰退期受到地史时期中的二大冰期,五次海平面变化和大气降雨量的影响。牙形石的绝灭由集群绝灭,气候干燥炎热、造山运动强烈等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10.
重庆合川三汇坝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三汇坝牛尾洞发现的19种哺乳动物化石应用数理统计分析、铀系和含氟量测年分析、孢粉分析进行了研究.论证了它们是一个晚更新世时生活于亚热带暖热湿润气候中的乔木林-灌木林-湿草地动物群.通过它与四川盆地第四纪的几个典型动物群相比较,证明其性质仍是我国南方广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之一员.其特点鲜明,是该动物群演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环,介于歌乐山与资阳两动物群之间.  相似文献   

11.
在黑河上游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取得陆而过程观测资料,分析了冻融过程中土壤水热变化及其对地表反照率、辐射平衡各分量和净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下层土壤的始冻期和解冻期均滞后于上层土壤的.冻结速率与气温表现为明显的反相位变化,而自上融化的速率则与气温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土壤水分在始冻期和解冻期前后变化很大,而在完全冻结期变化较小.在始冻期前后土壤水分的变化主世是由土壤水的相变和土层间的水分迁移造成的,而解冻期前后的则是土壤水的桕变、降水过程和地表蒸散共同作用的结果.完全冻结期的地表反照率大于始冻期和解冻期的.冻融过程中的总辐射和反射辐射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减小—增加—略微减小.地表向上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变化则可分成减小-增加-略微增加三个阶段.受太阳短波辐射的控制,净辐射依次表现为减小—增大—增大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盘县动物群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盘县动物群是以保存完整、精美、属种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特色,伴生海生 无脊椎动物化石的一套完整的珍稀古生物群落。盘县动物群产于中三叠统关岭组上段,属于 牙形石Nicoraella kockeli带,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的Pelsonian亚期,早于著名的 意大利—瑞士交界处Monte San Giorgio地区的Grenzbitumenzone动物群(安尼阶—拉丁阶界线 附近),是目前世界上中三叠世最老的海生爬行类动物群。它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海生爬行动 物演化的早期链条,增强了人们对海生爬行动物各类群的起源、演化、系统发育、古生物地 理以及动物群特异埋藏理论的认识。近期研究表明,盘县动物群中的海生爬行动物:(1) 具有较高的分异度,已报道5属5种,拥有了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混鱼龙科分子、鸥龙属分子、 较老的幻龙属分子和真正适应水生生活的原龙类以及诸多未描述的类群;(2) 动物群多由 适应近岸浅水环境的类群组成,在面貌上呈现出强烈的西特提斯生物亲近性;(3) 动物群属 特异埋藏,赋存层分布有4~5层凝灰岩,化学特征分析显示存在7次火山间歇性喷发活动,火 山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可能是动物群集群绝灭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13.
以北东向深大断裂为界,湘东北地区被分割成了一系列由花岗岩、新元古代地层组成的断隆和由白垩系组成的断陷盆地,构成典型的盆岭构造。长沙-平江断裂带(长平断裂带)即为这类北东向深大断裂之一,且在断裂中发育有铜、钴、金等多金属矿床(点)。然而,对于长平断裂带的活动期次及其与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仍然存在着争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选取了到湾—风水坳地区作为研究区,通过详细的区域及矿区构造填图,认为长平断裂带经历了三期构造演化:第一期发生左行错动,第二期发生大规模拆离断层性质的活动,第三期发生小规模的右行逆断层性质的活动。其中,第二期构造演化与多金属成矿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一位中国科学家22日称,他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了距今约5.43亿年完整的呈球状的海绵体化石。贵州大学教授赵元龙是在南京参加第四届国际寒武纪大会时透露这一消息的。他说:“这是迄今发现的寒武纪最早的海绵体化石。”这些化石是赵元龙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学者,共同在贵州省金沙县岩孔镇长岩沟村发现的。50余块化石标本目前保存在贵州大学古生物博物馆。海绵是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中一种低等的动物,在早期生命的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所有动物门类中约占5%的比例,当时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是三叶虫和腕足类动物。在前寒武纪和寒武纪,古生物学家都发现了大量的海绵化石,他们能够肯定,海绵见证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过程。古生物学家认为,在海绵的进化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次大辐射,但是具体的时间说法不一。赵元龙说:“这次发现的海绵体化石是海绵首次爆发或辐射的先驱,为海绵这种动物从晚新元古代穿越整个寒武纪的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和资料中国发现迄今最早的寒武纪海绵体化石@石永红 @秦亚洲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五桂山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断隆区的形成和发展.指出本区的主要断裂系统有NE、NNE 及NW 向三组,受燕山期及喜山期板块碰撞的影响,断裂力学性质发生压剪性→张剪性的重复或交替,新构造期均演变为张性正断层.受三组不同方向活动断裂围限的五桂山断隆区,新构造时期的间歇上隆,形成五级夷平面.次级断陷三乡盆地可能形成于晚更新世或稍早些.断隆区内的次级断陷带是地热异常带.查明三组不同方向断裂的交切关系,对寻找新的地热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刻画林子宗群火山岩的喷发强度及演化序列,对典型剖面采用旋回-期次-岩相三级划分的方案.结果表明:林子宗群酸性火山岩岩相序列多以火山通道相开始,爆发相结束,中基性岩多以爆发相与喷溢相交替出现.典中组从底到顶部酸性岩石序列、中性岩石序列及中酸性岩石序列,代表了典中组的三个喷发旋回.年波组从底到顶部火山-沉积序列、沉积序列及中基性岩石序列,代表了年波组的三个旋回.帕那组底部为酸性序列,上部为酸性-沉积序列,代表了帕那组的两个喷发旋回.林子宗群火山活动强度总体表现出由强-弱-强,演化序列具方向性,表现为从酸性→中酸性→中基性→酸性物质的连续喷发.  相似文献   

17.
江西武宁晚寒武世晚期三叶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江西武宁晚寒武世晚期三叶虫9科、11属、3亚属、20种,其中新种4个,未定种6个。从三叶虫组合特征分析可与东南区系江南—西北亚区上寒武统上部西阳山组的标准地区三叶虫动物群对比。对该区寒武纪三叶虫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寒武纪三叶虫资料,而且为进一步研究江南区寒武纪时的古地理范围,古生物分布特征,地层划分与对比以及对本区寒武系与奥陶系之间分界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本文还就本区的晚寒武世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特征,与邻近地区作了对比和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矿产资源     
正贵州地质历史时期不同的海洋古地理格局形成独特优势矿产资源。古生物化石瓮安生物群:震旦纪陡山沱期(距今约6~5.8亿年),瓮安地区出现目前世界最早的多门类宏体生物群。凯里动物群:中寒武世早期(距今约5.2亿年),凯里地区出现11大门类、120多属动物群。为生命起源与演化、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9.
在高分子辅射交链方面,我们完成了下列几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一、辐射交链高分子的分子量分布和溶解度二、高分子幅射交鏈的统计理论,三、聚乙烯的辐射交链问题,四、不饱和聚酯的辐射交链的6研究,五、具有一般分布的高分子的辐射交链理论,除了已完成的上述六项工作外,还有很多项科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滇西兰坪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滇西兰坪盆地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且复杂的历史过程 ,由洋盆→洋陆转换→陆内盆地→盆山转换等过程。根据盆地充填和造山带特征 ,讨论兰坪盆地的演化历史及盆山对应关系。通过对兰坪盆地地质资料综合分析 ,可将兰坪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兰坪地块形成阶段 ;陆内盆地演化阶段 ;盆山转换及推覆构造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