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青山断裂总体呈东西走向,规模大,破碎带分带明显,具有多期次、多重力学性质的构造作用.具有由压→张→压扭→张扭性活动活动规律,早期为中浅构造位的韧脆性形变,晚期为浅构造位的脆性形变.  相似文献   

2.
一、北西向构造概述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中之济阳拗陷南缘之邹平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是一个受北西向断裂控制形成的断陷盆地,北西向断裂是组成该盆地构造格架的基础构造,它控制了盆地内的火山活动、岩浆侵入,使其盆地的火山岩系,侵入杂岩及相应的脉岩,矿化蚀变带在总体上是北西走向展布,串珠状分布的火山口也大致呈北西向排列;在地貌上,主要山脉亦呈北西——南东走向延伸。燕山运动晚期,由于沂沭断裂带强烈左行压扭活动、迁就和改造  相似文献   

3.
金牛山A、C洞穴的发育,除受可溶性岩石和地下水动力条件控制外,洞穴的发育、分布和形态主要受北西向断裂及其派生的构造裂隙和岩层产状控制。 区内发育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方向的断裂构造,可分两期活动:早期为早震旦世,受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作用,形成东西向挤压带和北东、北西向两组共轭断裂;另一期为晚侏罗世以后,受新华夏系南北力偶应力场作用影响,使早期东西向挤压带转化为右行压扭性,北西向右行压扭性断裂转化为左行张扭性,并形成了新的北东向左行压扭性断裂。构造机制的转化反映了两期应力场的迭加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泰前断裂显微构造,石英组构特征进行研究,认为该断裂是一条自中生代形成以来经历了四次不同力学性质的活动断裂:断裂受到NE-SE向主压应力作用,发生了右旋压扭活动;断裂受到近东西向的主压应力作用,发生了右旋张扭活动;断裂受到NNW-近南北向的主压应力作用,发生了左旋压扭活动;断裂受到NE-SW向的主压应力作用,发生了左旋张扭活动。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区北西向断裂中流体活动和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不同流体包裹体迹面(FIP)特征和它们的穿插关系,划分出四次主要流体活动时期,计算出相应四次断裂作用的温度、压力、流体性质等热力学参数,差异应力、应变速率、流体势等动力学参数,以及裂隙间距、闭合度、渗透率等裂隙系数。测定断裂带中石英砂岩的不同FIP裂隙糙度系数KJRC。应用分维方法,了解到断裂四次活的应力性质,表明断裂构造应力性质从早期的压性-压扭性到晚期的张性-张扭性的变化。测定不同FIP走向,绘出FIP走向玫瑰花图,了解到区域应力方向从早期NE向到晚期近EW向变化,显示出明显的右旋性质。最后分析流体活动和地震的关系,提出北西向断裂易于地震的原故。  相似文献   

6.
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北西向正断层特征及物理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鲁西隆起区伸展构造极为发育,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隆起区北西向正断层的几何学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平衡剖面演化方法,选取横穿该区北西向断层的一条剖面,定量计算正断层横向上和垂向上晚中生代以来各主要构造演化阶段的构造运动学参数,并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详细解析鲁西隆起区伸展变形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北西向控凹断层在三叠纪后皆发生负反转,晚中生代鲁西隆起受到强烈拉伸,伸展构造主要发生在19~20 km以下的深尺度范围内,断层切割深度加大。断裂带上普遍发育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及断层泥。古近纪伸展作用以浅层拉伸为主,鲁西伸展量和伸展率最大,伸展作用强烈,对应北西向正断层的活动速率值也达最大值,同时发育大规模、范围广的半地堑。新近纪,伸展率很小,北西向正断层活动性大大减弱,至第四纪,断层几乎不再活动,反映鲁西隆起基本处于稳定。鲁西隆起晚中生代的伸展与华北克拉通构造变革相一致,而新生代的强烈伸展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方向与速度的改变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相似文献   

7.
中国含油气盆地形成机制及油气藏类型有很大的特殊性。中国东部地区主要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向东迁移的控制,发育了一系列北北东向的张扭性裂谷盆地;西部地区主要受特提斯洋封闭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发育了一系列北西向的压扭性断陷盆地。前者,基岩潜山、滚动背斜、被覆背斜、底辟构造和岩性圈闭油气藏很发育;后者,隐伏的逆冲断层及其有关的背斜及地层圈闭油气藏最常见。  相似文献   

8.
祁东矿是中国淮北煤田内的大型煤矿之一,主要开采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这套地层经历过自海西期以来的多期地质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复杂.其空间分布上以北东向及东西向为主,其次为北北东向(或南北向)及北西向.在时间上,早期构造作用以挤压作用为主,兼有剪切作用,主要形成东西向及北东向褶皱、逆(掩)断层;晚期则以引张作用为主,主要形成北西向、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叠加在早期构造上,形成现今块断式隆坳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9.
以川东南地区重晶石-萤石成矿带中较典型的重庆彭水火石垭重晶石-萤石矿床为研究对象,对控矿因素、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地层、构造2大因素共同控制成矿。主要赋矿层位为下奥陶统分乡组和红花园组。矿区有北东向和北西向2组构造,北东向为导矿构造,北西向为布矿-容矿构造,矿体赋存于北西向压扭性断裂构造中;该矿床的矿物简单,矿石矿物为萤石和重晶石,脉石矿物以方解石和石英为主;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以块状、条带状、斑点状、团块状、角砾状等为主;蚀变以方解石化为主,蚀变程度弱。地层水及大气降水淋滤、溶解、萃取不同地层中的Ba、S、Ca、F等成矿元素后,使成矿元素富集到成矿热液中,构造和地层温压梯度致使成矿热液沿构造带上涌,厚达数百米的大湾组泥页岩将成矿热液遮挡在下奥陶统灰岩及其深部地层中,使得BaSO4和CaF2结晶、成矿。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古地温梯度和中-新生代构造热历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7口井的镜质体反射率剖面,恢复了四川盆地早白垩世末—古新世时的古地温梯度.结果表明,古地温梯度介于20~25℃.km-1,总体呈南部略大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的分布特征.根据古今地温梯度的对比,川西坳陷新生代早期以来地温梯度没有明显的变化,川东和川东北地区晚中生代以来地温梯度下降,而川中和川南地区晚中生代以来地温梯度升高.结合构造演化背景分析,盆地中新生代热历史主要受二叠纪末期的构造热事件、中生代晚期以来岩石圈厚度演化以及现今活动构造的影响.其中,二叠纪末期的构造热事件波及盆地大部分地区;现今活动构造对川南地区有明显的影响;中生代晚期以来的岩石圈厚度演化,可能是控制中新生代盆地大部分地区热历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济阳坳陷桩海地区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前济阳坳陷桩海地区已经发现桩西油田、五号桩油田和长堤油田,但是对该区的构造,尤其是对前第三系构造认识并不清晰.应用平衡剖面原理研究了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并分析了该区构造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桩海地区构造演化可以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即前中生代整体升降阶段、中生代末期的挤压隆升阶段和新生代断陷—坳陷阶段;②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是桩海地区中生代以来构造运动的动力源,控制了本区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③由郯庐断裂走滑所派生的旋转使桩海地区成为NW向构造带中挤压构造最发育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在东昆仑中带,北西向韧性剪切带构成了区域构造格局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石灰沟韧性剪切带为代表,该类剪切带具有切割深度大、区域延伸稳定的特点,控岩控矿作用明显,并对北西向构造分区有控制作用,其形成演化与东昆仑区域构造发展背景相一致,反映了加里东到印支期,由拉张到挤压、再到走滑扭动的区域构造应力变化。  相似文献   

13.
粤东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形成了遍及全区的火山-侵入杂岩。作者根据区域火山-侵入杂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结合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西太平洋板块构造格局的研究成果,认为粤东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大地构造背景不同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具有大陆板内向活动大陆边缘过渡的特征,构造变动和相应的岩浆活动是在中生代全球构造运动背景之下.亚洲大陆板块与南半球洋中脊体系和库拉-太平洋板块三者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张双楼矿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张双楼矿区构造发育情况,根据钻孔资料及井下揭露的构造特征,分析该矿区构造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张双楼矿区为一倾向NNW、走向略有变化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在18°~25°;褶皱主要为冯家向斜和后周田背斜;断层以张性断层为主,压性断层较少;浆岩活动发生在燕山晚期,以基性岩为主。矿区先后经历了NW—SE向挤压、SN向拉张、EW向拉张三期应力场的演化,构造特征为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叠加。该研究可为煤矿深度开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断裂活动强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济阳坳陷是非烃气藏的富集区。这些气藏与火山活动有密切的成生关系,同时火山活动与断裂活动也有密切的关系。济阳坳陷内断裂活动极为发育,通过断层生长指数等的分析,推断中生代断裂以北西向为主,新生代则兼有北西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的断裂,上述断裂发育特征反映了该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在中生代是左旋的剪切应力场,在新生代则是右旋的剪切应力场。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周边露头资料、盆内钻井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构造演化阶段论和活动论为指导,采用构造解析法对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各期构造变形场、构造应力场及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西部中生界可划分为4个构造层:印支期构造层、燕山早期构造层、燕山中期构造层及燕山晚期构造层。成盆期主要经历了早中三叠世大型陆内坳陷盆地、早中侏罗世河湖沼相中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小型裂陷盆地及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小型坳陷盆地等。造山期经历了印支晚期(T3)准造山作用、燕山早期(J2末)强烈造山作用及燕山晚期(K2)准造山作用3个演化阶段。中生代构造样式以挤压褶皱、逆冲构造及张性正断裂为主,其次发育横向调节构造。燕山运动早期对本区作用最大,奠定了本区北北东向的构造体系。中生代构造演化型式与欧亚板块东部的伊佐奈畸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区域应力场特征、区域地震剖面和钻井等资料分析,并依据区域应力场控制下不同走向断裂的演化特征、叠合效应及其约束下不同凹陷成藏要素的差异,对济阳坳陷不同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在印支期板块拼合作用影响下形成"多米诺骨牌式"有序逆冲褶皱,燕山期在东侧的郯庐断裂带和西侧的兰聊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及燕山-喜山期右旋走滑运动控制下,相继发生了"多米诺骨牌式"有序构造反转和北东向"帚状"走滑运动,依次形成北西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并相互叠加;不同断裂叠加效应下,各凹陷具有"脉动式"伸展过程,伸展率的差异控制了不同凹陷的成藏要素;济阳坳陷自南西向北东主要含油层系具有古近系至新近系逐渐上移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渭河裂谷(或渭河地堑)是鄂尔多斯地块南侧的新生代断陷带。本文通过对该区中生代以来区域构造应力-应变场的分析并结合力学分析,认为渭河地区在中生代时,是在由南向北的侧向挤压力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大型隆起带,且因岩石圈的向上拱起带动了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从而为新生代裂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且对其北侧邻区中生代聚煤作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latest progress made on the research of Mesozoic tectonic system transition from the E-W paleo-Tethyan tectonic domain into NE-NNE western Pacific domain in southeast China. Tectonism of the west Pacific domain began at middle Jurassic (J2) and formed a set of NE-trending structures, non-coaxially overprinting on E-trending tectonic belts which may be early and coevally produced by the paleo-Tethyan domain. Thus began the tectonic domain transition from the E-trending paleo-Tethyan to the NE-trending Pacific and fully finished at the early Cretaceous. The eastern Nanling area was a junction zone of the transition at middle Jurassic (J2), and ever since the junction zone might obliquely migrate to the coastal region, where is the east part of this study area. To the north of the Nanling area, the Ganjiang Fault Zone was the boundary between two tectonic domains. Corresponding to the transition of tectonic system, the geodynamics of SE China changed from a compressional system to an extensional system, which continued until the end of Mesozoic-Terti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