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当前构建虚拟地理环境过程中存在的冗余度高、环境配置复杂、系统硬件要求高、缺少自然环境模拟和真实性较差等问题,利用WebGL技术及Three.js框架在Web端构建基于B/S结构的虚拟地理环境,并以三维虚拟场景为例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视化效果及可行性.结果表明:综合运用WebGL技术在Web端构建的轻量化虚拟地理环境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共享性和真实性.研究结果有助于实现地理信息的可视化,促进虚拟地理环境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以信息化测绘发展需求为背景,探讨通过集成多源、多尺度、多类型的海量测绘成果数据,基于ArcGIS平台构建虚拟地理环境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关键技术.通过针对各类测绘成果的数据组织、空间坐标动态转换精度、多尺度场景的平滑过渡阀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使用ArcEngine和.net工具开发了JxGlobe系统,实现了全球背景下从全省宏观尺度虚拟地形环境到城市微观尺度三维景观的无缝实时漫游,以此验证了这些技术方法在测绘成果三维可视化中的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3.
郭平  黎雪儿  刘睿  耿峰  张德崇 《河南科学》2023,(8):1152-1158
虚拟地理环境是表示和模拟真实世界的有效工具,如何建立环境到人的刺激评估交互过程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多维度、多模式地理环境可视化系统的交互和反馈方式比较割裂,整体认知耦合性仍存在不足.总结虚拟地理环境智能交互研究现状,并对二、三维地理环境联动耦合认知进行研究.提出使用3D打印技术、电子地图技术、二维条形码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等构建二、三维耦合模型,探索系统自适应匹配联动耦合认知方案;在模型中采用以眼动控制交互技术为主,辅以语音、手势等自然交互方式,优化资源分配和认知效果,提升地理信息传输和认知交互效率;然后,对虚实地理空间多通道认知负荷进行分析,通过眼动参数指标量化监控、分析和优化认知负荷,提出基于注视点渲染的认知效能优化理论模型,提升交互体验.  相似文献   

4.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地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虚拟现实引入虚拟地理环境概念,介绍了虚拟地理环境具有的特征和虚拟地理环境在高校地理学中应用的关键技术.论述了当前虚拟地理环境在高校地理学中的主要应用以及对地理教学与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向复杂地理问题求解和地理分析的虚拟地理环境成为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来源,通过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绘制虚拟地理环境研究的知识图谱,对我国虚拟地理环境研究的时空变化、热点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虚拟地理环境研究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时期后,其理论体系、结构功能已较为完善;现阶段研究热点集中在突破技术难题以实现理论方法与实例应用的共同发展上,以发挥虚拟地理环境的地理认知与分析能力;同时虚拟地理环境与新兴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的结合也是发展重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基于虚拟现实的三维全景技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实体展馆所面临的困境,探讨了三维全景虚拟现实技术的具体实现手段和技术流程,包括全景图像的摄影设备、全景图像的摄影技术、照片质量控制和全景照片拼接与合成等,并指出,虚拟展馆的构建,可实现高效化的虚拟参观,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并且更具人性化特征,因而基于三维全景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展馆将是传统实体展馆未来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城市道路网三维视景是城市道路交通仿真中的重要部分。以平面中心线模型、平面法线模型为基础,与纵断面模型相结合,运用参数化图形建模方法对城市道路网建立城市道路路段、各类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等模型。基于VC和OpenGL开发了城市道路网三维虚拟视景生成系统,可以构建道路网三维视景并动态演示,通过调用视景库模型可以自动布置道路交通三维虚拟视景。结果表明,运用本系统构建大规模城市道路网三维虚拟视景可以明显缩短周期,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8.
工程制图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维CAD软件SolidWorks建立工程制图三维虚拟模型库,利用网络技术和eDrawing软件构建了网络虚拟实验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可对三维模型进行任意面的动态截切及平移、放大、基本视图的浏览,对装配件可实现动态爆炸和工作原理的动态仿真,为制图课程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9.
杨齐 《科技信息》2013,(5):293-293,308
本文将以构建在线虚拟学习环境中的物理环境、人文环境为分析重点,分别提出设计与开发、运行与管理虚拟在线学习环境的构想及相关的具体措施,以期解决当前在线虚拟学习环境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为构建一个和谐、健康和生态化发展的天津开放大学虚拟学习环境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教学团队建设是开放大学教学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提升开放大学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本文以内蒙古电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对开放大学虚拟教学团队的构建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以期为开放大学教学团队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数字校园项目为案例,通过对虚拟环境下场景制作技法的研究,详细说明了虚拟校园场景的构造过程,实现了现实场景的虚拟漫游。  相似文献   

12.
范岭  刘春 《科技资讯》2011,(2):40-40
三维真实感地形是虚拟场景中的基础部分,其绘制的速度与质量是构建三维虚拟场景成败的关键。利用VS 2008和c#语言,以XNA为工具,用中点偏移算法生成的值与高程数据之间建立相应的映射关系,建立标准的地形高程数据组快速生成了三维网格地形。在渲染便的应用到虚拟现实系统中。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三维虚拟校园平台在真实性和交互性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基于Unity3D三维虚拟校园的实现方法.首先,考察实际地形和采集真实数据信息,完成场景地形和建筑景观模型构建;然后,导入Unity3D平台,通过二次开发,实现三维场景搭建及三维物理效应仿真等.该平台使用的实验数据真实有效,很好的实现了三维虚拟校园的各项性能指标,高效的实现漫游仿真.  相似文献   

14.
虚拟地理环境是GIS地理学语言在智能化、网络化和虚拟现实表现等方面向前发展的更高级形式,包容了地图和GIS所具有的空间信息表达与传输功能.结合作者讲授虚拟地理环境课程的体会,在虚拟地理环境概念、发展简史的基础上,探讨了该课程作为GIS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给人构建逼真的虚拟环境,广泛应用于国防、教育、生活、娱乐等领域。本文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了一个三维虚拟校园平台,该系统基于三维建模、虚拟场景、实时交互等技术,实现了虚拟漫游、地图导航、人机交互、智能导游等多种功能,能够全方位地向人们提供有关校园的详细信息。三维虚拟校园系统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校园文化的网络延伸,能够成为学校展示和宣传的电子名片。  相似文献   

16.
虚拟战场的构建是当前军事仿真领域中的一个非常前沿性的课题.随着计算机硬件性能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在PC机上利用底层的图形函数接口构建虚拟战场环境也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探讨了DirectX在三维地形模拟、海洋环境仿真、战场特殊效果、自然现象模拟、武器装备动画、人员动作模拟和战场三维真实感声音生成中的应用.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利用DirectX构建虚拟战场环境所涉及到的各种技术.  相似文献   

17.
基于OpenGL的虚拟校园漫游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OpenGL技术设计了三维虚拟校园漫游系统,详细讨论了虚拟场景的构建问题,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模具设计和当前实验课程的设备台套数、场地等的不足,在研究Cult3D构建交互式三维虚拟场景的过程、方法和相关技术的基础上,以塑料注塑模具为例,利用Cult3D及其它相关软件工具,构建了一个基于网络的模具虚拟实验系统,将模具的结构、工作原理、装配关系等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具有三维、动态性、交互、基于低带宽网络传输等...  相似文献   

19.
为使三维数字图像虚拟场景重建可以获得更优质的画面,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维数字图像虚拟场景重建算法.首先分析场景的状态信息和呈现指令,得到图像重构的网格模型顶点分布位置,通过局部坐标法近似计算全局图像,校正局部细节,完成三维数字图像的渲染处理;然后以空间和尺度为特征点,在图像上构建窗口检测模板,应用分类器抑制离散特征点,去除冗余特征;最后根据拟合函数法求出平滑后的三维坐标重建三维曲面,将局部二维三角分割并映射到三维空间,实现三维数字图像虚拟场景重建.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收敛速度较快,重建图像细节和边缘轮廓完整,整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目的是帮助大学有效规避舆论风险,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基于范式转换的媒介融合理论,以"实践-制度-和谐场域"的社会结构观为基本视角来考察大学新闻舆论的治理问题,形成大学新闻舆论实践规制、制度建设以及构建和谐舆论场的三维治理框架。这个三维治理框架构建了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基础。在三维治理框架中,实践规制是治理策略,制度建设形成保障机制,构建和谐舆论场是治理目标,三者之间密切关联。大学新闻舆论治理要超越一维思维模式,从三维治理框架着手,系统性、全方位地破解治理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