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迁季节》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塔伊卜·萨利赫(Tayeb Salih)的代表作。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对小说中主人公穆斯塔法·萨义德及其追随者古稀老头瓦德·瑞斯的父权制殖民话语的表征和以让·莫里斯和哈丝娜·宾特·马哈茂德为代表的东西方女性对殖民话语特别是对父权制殖民话语的颠覆存在的二元对立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父权帝国和殖民帝国的双重“逆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见义勇为英雄流血又流泪是社会的悲剧,现行的民法规范中的无因管理制度和公平责任原则都无法对见义勇为者提供充分的救济,必须对见义勇为专门立法。国家应承担对见义勇为者的补偿义务,并与相压的追偿制度相结合,才能根除英雄流血有流泪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对于《水浒传》中英雄的论述很多,但很少关注《水浒传》中群体英雄的塑造。笔者认为《水浒》不仅通过面具式的图腾崇拜赋予英雄们超人的外形和性格,而且在强化英雄的邪性之美中,进一步突现了原发性的生命激情,最后种种力量汇集,形成“群体舞蹈式的英雄氛围”,在这种共同的“律动”和“声韵”中,情绪被逐步强化、郁积、宣泄,把人类对生命尊严的崇拜推向极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阳刚之美的顶峰之作。  相似文献   

4.
本旨在通过《三国演义》中读并不留意的、原本就闪烁不定、扑朔迷离的人物形状、面容、姿态、语言等艺术描写,分门别类地做一番按迹寻踪、探幽索隐的分析,进一步管窥曹操、刘备、孔明等学形象原本深藏、作蓄意掩饰的隐秘心理。  相似文献   

5.
英雄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时代环境。随着对“文学即人学”观念的深入思考,当代军旅作家们开始注重在作品中展示英雄人物的成长与具体历史时代环境的关系,塑造了一批具有个性和丰富内涵的英雄形象。徐贵祥在《历史的天空》中塑造了一位另类英雄人物——梁大牙(梁必达)形象。文章从四个方面对梁大牙的出身、经历、性格和情感进行分析,揭示了其体现出的人性复杂性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6.
英雄神话中蕴含了一个民族的英雄观,即对英雄的认同标准。不同文化对英雄认同标准的差异,折射出其民族的性格、精神和价值取向。文章通过对中希神话中英雄特点的比较,从英雄的性格标准、道德标准和命运标准三个方面,解读中西方文化在英雄认同标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Beowulf, national epic of the Anglo-Saxon people, sings high praise of the ancient hero Beowulf who represents the ideal warrior and king. Sir Gawain, a medieval knight presented in the poem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is also described as a hero and a model knight. This paper is to find out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heroes by comparing the two heroes.  相似文献   

8.
九十年代以来的知识分子叙事对作为文化英雄的知识分子形象产生了质疑.经由王朔对知识群体的调侃、贾平凹对末世文人的挽歌以及新世纪以来大学题材小说对教授群体的丑化,知识分子叙事书写了文化英雄在近二十年来的溃败命运.需要指出的是,这类叙事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认识角度偏颇与审美意识简陋的双重缺陷.  相似文献   

9.
儒家文化对《水浒传》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儒家文化中的天道观、仁爱观以及礼法观扭曲了侠义精神的本质,弱化了英雄的侠义形象,儒家文化实际上消解了《水浒传》中的侠义精神。从英雄们的悲剧结局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政治残酷性。  相似文献   

10.
“劫富济贫”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替天行道,劫富济贫"一直被梁山英雄挂在嘴边,在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好汉行为,是劳动人民无可非议的正当要求。但梁山英雄们实际上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而是把劫来的财富占为己有。《水浒传》"劫富济贫"思想对我们今天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应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仇富心理;关注弱势群体,提高社会保障;调节利益关系,崇尚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但莫里森同时也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组栩栩如生、性格迥异的黑人女性形象。从黑人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小说中的黑人女性人物展开具体分析,剖析她们的人生,探讨她们的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12.
水浒英雄们忠义豪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历来所世人所称颂。然而,在他们上山之前及他们往后的某些表现,显现出盗的一面,使无辜的百姓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13.
晏青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4):23-24,27
鲁迅的《故事新编》在互文的视域下,文本呈现出来的“失陷”的英雄在多重的语境互涉下透露出鲁迅晚年孤独、尴尬、困境的超额承负。同时也是对其早期精神界战士观的一种反现与批判,在反思和超越中继续战斗。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军旅小说经历了一个解构-重建-发展的过程。解构时期的“农家军歌”和“大院小说”侧重对军人的世俗化写作,重建时期作家再次意识到英雄出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努力寻找当代英雄。新世纪前后,一系列长篇小说出炉,英雄以群体方式亮相文坛,英雄形象得以重塑,英雄叙事走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中越跨境民族的民间文化场域中,“竹生人”神话母题发生了衍化:“竹”作为“死而复生”所依托的神圣空间,与“瓮”、“棺”等构成了一个象征系统,呈现出由人类起源——英雄诞生——英雄死而复生的演变轨迹。由此,可以追溯越南民族文化中的骆越族群的文化渊源及其精神生长,还能观照当今中越跨境民族的生存与信仰。可见,骆越文化传统的神话叙事是中越跨境民族文化传承与创生的重要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吉卜林和福斯特是有关印度书写的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的两位重要作家。本文通过比较吉卜林和福斯特对印度不同时期殖民官员的描述,从后殖民角度揭示文化霸权指引下的文学活动,尤其是小说在形成帝国主义态度和参照系的重要作用,以及西方作家本身存在着的种族与阶级意识歧视与偏见。由此看来,这些参与殖民建构的作家们才是帝国的真正仆从。  相似文献   

17.
铁凝一直标榜一种无性别立场的写作,认为惟有如此才能跳出性别赋予的天然的自赏心态,女性的本相和光彩才会更加可信,才可能对人性、人的欲望和人的本质展开深层的挖掘。但通过解读铁凝的小说,我们发现她小说中最光彩四溢、微妙灵动的女性、男性形象,却是其用女性目光叙述的作品,无意识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她作品主人公焕发出动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西方悲剧人物往往是出众的英雄,有着明确的具有挑战性的意志,能够积极地行动,主动地控制局面,有力地将冲突推向高潮,并在自己蒙受痛苦的同时,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其灾难性结局是人物自愿选择的,是自觉的意志的实现,没有多少遗憾,无需善恶报应的介入。中国悲剧的善良弱小的主人公往往没有往外扩张的自觉意志,甚至连防人之心也没有,主动的出击非常有限,只能被动地忍受迫害,无法在剧烈的对抗中给对手以有效的打击;其遭遇不是主人公自愿选择的结果,是外力强加给他的,需要报应的方式平息人们的愤怒之情。中西悲剧的不同形态有着深刻的文化成因,体现了不同的德与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用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方法分析了《雷雨》中三个男性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从中审视作者的创作心理,揭示了二者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杨迅周 《河南科学》1990,8(1):78-84
河南中部的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等城市经济体,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它们之间小城市和卫星城的涌现,将逐步向统一的城市群体经济演进。这一城市群体经济的形成,将弥补全省首位城市不发达的状况,也利于各城市协调发展。河南中部城市群体经济的发展重点:第二产业是石化、技术和知识集约型的机电工业和建筑、建材业,第三产业是邮电通讯业、科技事业和金融保险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