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全面论述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同与异,既涉及民风、民俗,又涉及伦理、道德,既论历史,又论当今.中日两国文化在儒教思想的影响下,诸多方面存在共同之处,但日本文化保持着其特殊性。笔者认为,日本文化的基调可以说是儒教日本宗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日两国观众会有更多的机会观看、了解双方的传统文化艺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在日本东京的国立能乐堂,上演了中日两国传统舞台艺术瑰宝——中国昆剧、京剧,日本能乐、狂言荟萃一堂的《中日杨贵妃响演》。这场演出的独特之处,不  相似文献   

3.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属东方园林体系,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较大。由于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两国园林设计者的园林观也有所不同,这导致了中日两国园林艺术存在着不同点。从发展轨迹、造园思想和审美趣味这三个方面入手,探求中日两国园林艺术在立意、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与"同",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园林设计水平和景观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交流也逐渐加深,中国的日语学习者以及来华留学的日本留学生越来越多,由此针对中国人学日语和日本人学汉语的教材也层出不穷。该文以《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和《中日交流标准中国语》两部教材为例,希望通过对教材结构的对比而得出的结论能对外语教材的编写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是中国图书对外交流的高潮,以中国书籍输入日本为主,为日本吸收汉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却遭到了惨败。中日两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是其根本原因,中日两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是重要的外部原因,而中日两国改革的策略与手段不同,是重要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日本今日之茶道是从中国传来的。发展到今天,和初传来之时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变化,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之上,甚至和中国的茶文化的精髓之处,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今天,茶道在日本已成为很受欢迎的一项活动,成为日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受到日本各个年龄层的妇女的喜爱。要探究日本人的价值观,分析日本人的行动特质,研究茶道的精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甚至可以说,从茶道上可以找寻日本文化各方面的特征。本文拟从茶文化在中日两国的沿革谈起,分析茶文化在今天中日两国的不同,以求看出中日文化之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8.
赵雁风 《科技信息》2011,(30):154-154
中日两国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日本文化中既有与中国文化相似之处,又有其独特性。文化是语言的载体,日语学习者需要在学习日本语言的同时学好日本文化。在高校二外日语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中积极进行文化的教学渗透。  相似文献   

9.
适应主义策略是沙勿略、范礼安、罗明坚、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在东方传播天主教的重要方法之一。适应主义在中日两国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针对对象:日本的平民阶层和中国士大夫群体。适应策略在中日两国工作对象的差异,是导致中国缺乏类似日本兰学阶段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却遭到了惨败。中日两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是其根本原因,中日两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是重要的外部原因,而中日两国改革的策略与手段不同,是重要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金玉花 《科技信息》2010,(19):277-278
流行语源于社会并反映社会,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有其特殊的文化心理机制。本文通过中日两国2009年度流行语的比较找出异同点,了解两国流行语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国民的心理状态。两国的流行语在来源,表达意思以及分类方面有着不同的特征。在来源方面,中国来自普通老百姓的多,而日本来自名人的多。在表达意思方面,中国的流行语具有深刻的喻义,而日本没有。在分类方面,中国经济类流行语相对多,而日本政治类较多。  相似文献   

12.
中日贸易在双边经济中都有占有重要地位,笔者通过对中日两国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发展历程、产业结构、空间结构、收支平衡方面的特点分析,发现中国对日本的货物贸易在结构上不断优化,在空间布局上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日服务贸易以旅游、运输为主;日本对中国投资以制造业为主,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并已由环渤海地区转向长三角地区.借此提出了中日双边贸易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日本作为东方两大民族,有着丰富且充满魅力的神话传说,这里主要将视角放在其中的创世神话部分,通过对中国的伏羲女娲创世神话以及日本的伊耶那岐命、伊耶那美命创世神话的比较揭示中日两国文化的深层影响和互融,同时对日本女性崇拜在创世神话中的渊源也作以浅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之路--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革.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发端,几乎同时走上了探索现代化之路.日本通过维新改革成长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中国却越来越被边缘化.中国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日本奉行"和魂洋才"、"脱亚入欧"的指导思想,是导致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尽管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都具有父权家长制的“宗族”(日本为“同族”)文化传统,但由于各自传统文化中对血缘关系的不同态度,即中国重视血缘的直系与旁系的划分,日本则轻视旁系血缘,导致中日语言亲属词汇体系出现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古人称日本国为“扶桑国”。两国隔海相望.相距之遥远,《梁书·扶桑国传》说“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东方朔所撰《海内十洲记》言:“扶桑在碧海中,树长数千丈,一千余围,两干同根,更相依倚,日所出处。”足见大海茫茫神秘莫测,使人颇有远不可及之感。然而,伴随着中日两国人民频繁的友好往来,人们也亲昵称谓两国相距是“一衣带水”.近得可朝往夕见。正是这种地缘关系,中日两国早在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着友好往来。这时,不仅日本派使来中国,而且中国也派人去日本报聘。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中国已向日本出口铁和铜的制品,并且向日本传送农业生产、养蚕和医学等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但妖怪文化的差异却很明显。该文通过中国和日本两国对"妖怪"这一概念的解释,对比两国妖怪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与"妖怪"相关的文学作品,揭示了妖怪文化与宗教的深刻联系,阐述了中国和日本各自的宗教对妖怪文化的出现、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都有着特殊的影响。日本自古以来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颇为深刻,可以说很多的日本料理文化都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一些饮食文化。同时,由于两国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饮食习惯的不同。本文通过在日本生活的切身感受,分析阐述了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这一差异给我们展示了日本文化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日本的七夕节源于中国,经过多年的演变,如今已经成为日本夏季传统的节日之一。中国的七夕节形成已久,传入日本后,通过与日本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逐步形成了独具大和民族特色的节日。本文通过两国七夕节的对比,旨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二者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中日两国的思想文化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由于彼此地理接近和长期历史交往等原因,文化上的亲缘关系是相当广泛和深远的,特别是民间故事方面的关系则更具代表性。但是,中日两国的生活模式,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不同造成了中日两国民间动物报恩故事也存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