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要教师成为引导者,带领学生快速实现“发现,分享,寻找创造,展示”的学习之旅。德育工作融入创新教育中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尽可能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熏陶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同内容的教学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并在与学生的关系上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实现朋友似的交往,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和先进事迹、光辉人物去感染、影响学生。创新教育关键在于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在于教师努力创造。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下教育的目的是要教师成为引导者、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日常管理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并在与学生的关系上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实现朋友似的交往。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引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本文以笔者教育工作中的实例阐述了在管理班级、塑造学生人格方面,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无穷的创新因素。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学生少一点束缚,多给学生留一份空间,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才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新的课程标准还提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实践这一指导思想,归根结底还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的教学理念,使我们的教学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东伟 《科技信息》2008,(15):285-285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新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去学成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让学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见解,教师有“度”的进行课堂管理。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它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志玛 《甘孜科技》2005,26(1):23-28
(一)教师要做好信息对流互作。教育信息是社会信息中筛选出来的,教育目的必须通过信息的对流来实现。如果教师只凭单纯的注入方式,效果是不佳的,较好的方法是在信息对流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决定取舍,然后按学生筛选的信息发展志趣,最终成为特长。  相似文献   

6.
赵芳 《中国西部科技》2013,(1):113+119-113,119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对社会的进步有重要影响,给教育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获取知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以网络为教学支撑环境,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这就要了解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导者,其主导作用实现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与水平。而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必须解决实现的条件、目标、路径等要素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创建德育团队、破解德育问题、实施有效德育,从而保证德育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张晶 《科技信息》2009,(28):I0188-I0189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型人才。生物教材中德育教育内容的文字很少,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德育内容的教育。事实上,在生物教学中只要教师具有较好的德育教育能力,认真去钻研教材,挖掘其思想内容,就能有机地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学生既接受了知识教育,又受到了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方式上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探索、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本文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做好德育工作,为德育工作注入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10.
教师要求学生写作时要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自己就应该在评语中为学生做出表率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果教师的作文评语只有干巴巴的几句话,就没有资格去指责学生的语言欠生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和教育部门都更加重视学生的教育。教育是社会的进步,是促进人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要想变得更加强大和繁荣富裕,就必须要重视小孩子的教育。就国家的整个教育体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大工厂,也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对于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来说,道德品质的好坏将会是影响到学生一辈子的前途。因此,在高职学校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在德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离不开德育教学的,德育教学的成效也离不开德育教学评价,这足以可见德育教学评价在高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性。下面就多年作为一名高等职业学校的老师简单地论述下五年制高职德育教学评价怎么样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我总不失时机地探索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并实践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已成为近几年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邸鹏 《奇闻怪事》2008,(6):27-28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位。实施德育有多种途径,其中通过各学科教师把握好德育与教学的结合点,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去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是尤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渗透德育具有特殊的效果,学生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5.
学生创新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要开发这种能力,关键在于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中学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的任务正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敢于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精神。具体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即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去探究、发现,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独立感悟,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自己去探索、去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基调,并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在教学中不断完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不但要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做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心,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化学教材中孕藏着丰富而生动的德育素材,本文主要介绍化学教学中的实施德育的措施和途径,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态度教育、环境意识教育以及审美观教育,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学生养成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为国家培养"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8.
李丹梅 《科技信息》2012,(34):345-345
体育运动以它的丰富多彩吸引着我们的学生。通过运动,特别是结合各种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能较全面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文件法规都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要求。由此看来,体育与德育从来都是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机地渗透德育呢?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周俊生 《科技咨询导报》2009,(20):111-111,113
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就是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语文课由于其学科特点,具备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途径。在语文课上,教师应为创造而教,学生应为创造而学。教师要勇于解放自己的教学个性,敢于在教学中探索创造;要还学生以学习自主权,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亲自去思考,亲自去创造,适时调整自身扮演的角色,要善于做一个指路的,一个鼓舞者,一个启迪者,一个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让学生自由地思考,自主地创造,建一个自己的语文王国。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懂其文,明其道,文道并重,使学生德才共长。作为教师;一要在情感教学中实现文道并重;二要在比较阅读中实现文道并重;三要提高自身素质,发掘文道。教学中要努力发掘并溶入德育内容,达到学生德才共长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