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无疑已成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文本。自它诞生之日起,各种评论便纷至沓来。批评家从各种角度对其加以阐释,从而丰富了此文本的内涵。本文力图从“人性欲望”出发,通过对小说中女性身体欲望和生命欲望的分析,、探视其隐秘的内心世界,呈现她们欲望奔突中的挣扎与痛苦、坚韧与决绝,并对她们的悲剧人生进行探源。  相似文献   

2.
萧红作为一个命运多舛、在男权社会下艰难生存的女作家,关注女性承受的身体痛苦远远超过关注民族主义宣传。对于萧红来说,女性并非要为民族国家独立、为解放人类而奋斗才有价值,如何面对生存危机、生病折磨、生育苦难,表现在男权社会下从精神到肉体的挣扎,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李煜的后半生在限定的时空中“郁积”着个体生命的痛苦情感,成了探究个体生命苦难的苦行僧。他的痛苦才具有了个体意义。柳永却与封建社会所有怀才不遇的才子一样。他在无奈中拥抱广泛的民间社会,并在歌楼柳巷的狂游中“排放”成一个具有封建社会才子共同精神痛苦的浪子形象。他的痛苦才更有了社会意义。迥异的人生影响了他们的情感方式,同时也成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有"生活之欲",要使人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必须拒绝"生活之欲",人生解脱的途径不外是"美术、出世、自杀"三种。王国维的人生哲学是一种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导致王国维形成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主要是受到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影响,同时亦源于他内心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天才与自卑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5.
山西作家葛水平,在乡土作品中不仅书写了因物质匮乏造成的生之艰难,也为我们呈现了因各种因素形成的精神上的苦难,主要表现在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可悲的报复心理,以及俗世愿望的遥不可及造成的心灵之痛,尤其不吝笔墨地诉说了由两性的"性"关系引起的心灵上的痛苦与折磨。葛水平在对苦难的言说与叙写中,把表现的重心聚焦于精神苦难的书写上,写出了一幕幕精神炼狱似的精神状况,以人作为最高价值,表现出人道主义立场的生命悲悯。  相似文献   

6.
人的生存本身就有着某种无法摆脱的虚无性,带有浓厚的原罪感,背负着许多重荷,如道德、理想、责任等等。对于人生本质,王国维认为人生从头到底都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悲剧的缘由在于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受到各种各样欲望的困扰。对人生苦痛与欲望的解脱之途是审美,因为美和美在形式是关于实念的知识而不关于实用,能解脱处于现实困顿中的人类。  相似文献   

7.
佛教哲学高深玄妙,博大精微,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行为以及艺术创造极其广泛深远,而佛教哲学中包涵的人生哲学尤其是人生无常一切皆苦的理论给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尤为深刻,特别是在充满现世苦难的中唐时代.这是因为佛教人生哲学乃至整个佛教哲学的大厦都是精致地建立在人生无常一切皆苦即“苦谛”的理论基石之上的,而“苦谛”关注的是社会现世,阐释的是人生苦难,引导的是如何解脱.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所说“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人们处于瓦解了盛唐气象后新的社会生活秩序又尚未整饬的时代和既充满三教精神又尚未形成新的精神制度的精神混乱时代,感受到的是满目疮痍、人生坎坷、心灵痛苦和精神困惑,佛教作为抗议这种苦难的宗教,给人们提供了解释这些现世苦难和精神痛苦的宗教理论以及解脱方法,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们纷纷投入佛门怀抱,从佛教和佛教哲学中寻求救疗人生苦难和心灵苦闷的良方.因而佛教哲学除以奇妙的思辨、细密的思维、精致的哲理使中唐时代知识分子们叹服外,“特别是从这种哲学中引伸出来的人生哲学、人生理想更引起那些在现实苦  相似文献   

8.
许淇的散文在寻找自己,既是散文家的自己,又是散文的自己。通过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回归探索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把人生从繁冗的世事或社会的异化中解脱出来。文人的雅趣、诗画的情调、章法的严整、文笔的清丽,构成了许淇散文的风格。其志人散文常常在简约的文笔中突出人物命运的巨大跌宕,具有人生的悲怆感和苍凉感。  相似文献   

9.
陈爱娟 《科技信息》2009,(14):148-148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表达了生命意志的痛苦性和人的本质的悲观性。并且认为人唯有否定自身的生命意志,否定欲求即禁欲这一条道路,人才能彻底解脱,达到极乐境界。他的悲观主义意志理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含有某些对人的欲望无限和恶性膨胀的限制性因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对社会的消极作用却也是无可质疑的。  相似文献   

10.
岑参的一生是痛苦的,他一生追求功业理想、仕途通达,但还是以失望结束,其间还有归隐之幻.思乡之苦。这些痛苦的解脱方式主要包括进取、隐居、交友、醉酒、吟诗、游赏等。生于有唐一代,为传统儒家文化所缦润,深受佛道文化的影响,岑参的人生经历、痛苦和解脱方式是当时文人仕子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1.
无数个体的生命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和现实。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余华的《活着》都真实地表现了人生的苦难,而两个民族对苦难的承载却呈现出迥异的生存方式和不同的文化样态,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命哲学意蕴,对现实人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古诗十九首》以现实的普通人作为悲剧的主角,真切地表现普通人心灵深处的悲伤,表现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和人生的深刻体验,毫不隐螨地抒写了性压抑饥渴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表达了对爱情对人生对本能对欲望的肯定和呼唤,其强烈的悲剧激情,悲剧矛盾,悲剧冲突,悲剧结局等因素,构成了丰富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3.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乐律治的代表诗歌《古水手》是一首叙事诗歌,以古水手在海上杀死一只信天翁,犯下罪恶开始,接着探索了古水手内心因这一罪恶而承受的巨大痛苦,在漫长的痛苦中,借助于内心爱的苏醒和对宗教的依傍,古水手最终获得生命和心灵的解脱。整首诗歌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反映了其主张的人生重要主题:痛苦中的心灵救赎。  相似文献   

14.
严歌苓作品深刻揭示女性生存状态的艰难现实,着力描述女性在苦难压迫下的不幸遭遇和奋力抗争的艰辛与痛苦,充分展示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历尽磨难的心路历程,深刻表现了女性多灾多难的悲惨命运,真实揭示了女性在受苦受难的过程中表现出坚强的生命意志和明智的抗争策略。尤其是很多女性在苦难中还能挺身而出,对同样处在困境中的弱者伸出救助之手,在救苦救难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性得到升华,这种慈悲为怀的人生境界,充分体现了苦难中的女性善良、坚韧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15.
现实生活色彩纷呈,但蕴含最多的却是痛苦,因而作为现实生活反映的文学作品,必然和主要的当然是反映痛苦。文学家能更多更强烈地感受人生的痛苦,痛苦奠定了他们的创作基础,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成就了文艺家。痛苦还成就了文艺作品,表现痛苦的作品往往能反映真实、揭示人生、唤起民众、赢得读者,具有强烈而持久的艺术魅力。本文还试图以此观照当今并不景气的文坛.探求其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6.
艾芜是一位体验过人世底层苦难生活的作家。他在进行文学写作时,自觉地取材于中国底层社会,将下层劳动者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观照对象。他在自己著名的小说《南行记》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奇异而丰满的底层人物形象,并在这些人物形象中注入了鲁迅因子。因此他们有着与鲁迅笔下底层人物一样的暗淡人生、灰色命运和悲苦境遇。但又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所以他们在对待相同的命运时,却表现出不同的生命意向和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7.
谭嗣同的“知行合一”,由深沉的爱国主义、不屈的奋斗精神、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寻本探源的哲学思考和勇于付诸实践的行为品质融合而成。他是19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的卓越代表。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奋力前行的伟大灵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叔本华和尼采的人生哲学思想出发,围绕三大部分展开论述,即"人生观起始:痛苦人生"、"人生观方向:解脱与超越"、"人生观思考:从痛苦到超越",试图对他们如何剖析人生、解决人生问题方面作一定的比较和探析,并通过分析指出:叔本华是达观主义者,而尼采则是本质上的悲观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穆旦是中国新诗派诗人中风格最浓烈且最有成就的诗人。作为一位自觉的现代主义者,他走过了一个从荒原意识到宗教情绪的心路历程。荒原意识表现为对现实生活、战争、爱情、历史和未来的批判、怀疑、否定以及绝望的反抗。对荒原世界的拯救,诗人的选择是对基督教的皈依。他诗作中的宗教情绪表现为对人生苦难的体认,对生命与死亡的理解,对上帝的赞美和祈求。  相似文献   

20.
王振民 《科技资讯》2009,(22):242-242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错误认识和没有正确发挥生命观的能动作用时,都会出现生命观误区。在应对措施方面,学校要把普及生命及安全知识作为学校的常规课程来开展,家长要有生命观意识;政府与工作单位要起主导作用,要加强社会主流文化的管理,个人要起主体作用,要适当控制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