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掩护梁发生开焊而引发的安全系数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顶梁和掩护梁的两种受力分析,找到了掩护梁安全系数的不足,建议提高掩护梁的安全系数,确保掩护梁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预应力对预应力梁振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预应力梁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响应。将预应力桥梁简化为简支的欧拉梁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法加以离散。讨论了预应力对梁固有频率和受迫振动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预应力对梁的低阶频率和位移响应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采用不同厚度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对梁侧面进行加固,并对其进行单点静载试验。观察梁的破坏过程和破坏模式,并根据梁的荷载-应变曲线,分析超高性能混凝土加固层对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和刚度的影响;同时,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对试验梁的裂纹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未加固梁相比,加固梁的破坏形态由脆性剪切破坏转变为延性弯剪及弯曲破坏;随着加固层厚度的增加,加固梁开裂荷载、峰值荷载和变形能力明显提高;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可以直接从试验梁表面获取细微变形和应变分布情况,并进一步预测试验梁表面微裂缝位置及破坏形式。最后,建立了超高性能混凝土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蜂窝梁弹塑性受力性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蜂窝梁作为一种经济合理的构件形式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是关于孔洞对蜂窝梁弹塑性性能影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为此,应用ANSYS分别对固支和简支蜂窝梁的受力特性进行了弹塑性分析,得出了固支和简支蜂窝梁各自的破坏顺序和塑性发育程度,并对比了两者的破坏特征.揭示了蜂窝梁的受力特性,从而对蜂窝梁的弹塑性工作状态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端实腹蜂窝梁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5.
贺帮锋 《科技信息》2010,(2):338-338
大型桥梁工程施工,一般采用现场施工制作预制梁,桥梁施工现场预制梁场的选址是预应力桥梁工程建设中很重要的一环。本文对预制梁场的场址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总结了三种选址类型的适用条件;系统分析了预制梁场选址的原则和影响预制梁场选址的因素,归纳和总结预制梁场选址的规律,为预制梁场的选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后的结构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后的结构非线性行为,基于Timoshenko分层梁理论,选取恰当的混凝土和钢筋的本构关系,考虑了混凝土的拉伸刚化效应和中性轴变化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力、变形的影响,有效地模拟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开裂、屈服和失效全过程.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单调加载下的受力性能,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探讨了梁开裂后的刚度和截面的应力重分布现象.算例表明分层梁单元模型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非线性分析有良好的适应性,对梁开裂后的使用性能评估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次梁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动力效应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一个五层框架结构,次梁按井字型布置,对考虑次梁和不考虑次梁两种情况进行连续倒塌动力效应分析,分析了次梁对不同失效时间、层数下的最大位移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失效时间、层数的变化,次梁对最大位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地震作用下桥梁的落梁失效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桥梁抗震工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考虑支座非线性、桥墩弹塑性和碰撞效应的影响,建立了5跨简支梁桥的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方法计算了多跨简支梁桥在墩-梁连接和梁-梁连接2种落梁失效控制模式下的纵向地震反应,并和无落梁失效控制时的桥梁反应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类防落梁模式的控制机制和控制效果。研究了简支梁桥邻跨刚度比、防落梁连接刚度和初始间隙等参数对落梁失效控制效果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提出了有效的防落梁模式建议。研究表明:梁-墩连接控制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小简支梁桥的位移反应,控制落梁失效,但会引起桥墩内力的增大,控制效果受到邻跨刚度比和控制系统参数的影响,梁-梁连接控制模式不能有效地控制落梁失效。  相似文献   

9.
针对空心预制梁受力变形及裂缝分布等问题,分别对3根双孔空心预制梁和1根实心预制梁(对照)进行了试验。采用静力加载方法,对比分析了空心预制梁和实心预制梁的试验过程描述、破坏形态、荷载-挠度曲线、跨中截面变形、承载力和开孔对预制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孔空心预制梁在受力变形过程中,可以优化其受力的传递路径和规律,减少应力集中。通过与同尺度构件计算对比得到,双孔空心预制梁原材料用量比实心预制梁减少了36.41%;双孔空心预制梁的开裂荷载比实心预制梁提高了约41.79%,开双孔对普通预制梁前期开裂具有一定的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10.
MIDAS在叠合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MIDAS软件,通过梁模型和板梁模型的建立,对某拱桥叠合梁进行了分析,可为类似叠合梁有限元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含裂纹梁的弯曲变形问题。建立了一种简便的含裂纹梁的有限元模型,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和力的平衡方程,利用柔度矩阵和刚度矩阵的物理含义,导出了含裂纹梁单元的刚度矩阵。基于Matlab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运算,给出了裂纹对梁挠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超载状态下内嵌CFRP板条加固损伤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对6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抗弯试验.研究了损伤加固梁的破坏形态、加固梁的承载能力和刚度,探讨了超载重复次数、超载幅值和负载加固对梁抗弯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未加固梁相比,加固后梁的承载能力和抗弯刚度显著提高,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在7%~15%之间;超载重复次数、超载幅值和负载加固对加固梁的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小;超载幅值和负载加固影响加固梁的刚度;建立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合理,与试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3.
矩形梁极限承载时塑性铰的云纹法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横力弯曲梁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得到了塑性铰位置上移和提高梁的极限承载能力的结论。文章采用密栅云纹法对矩形截面横力弯曲梁的塑性铰的位置进行了试验研究 ,得到了塑性铰实际位置的信息。验证了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为横力弯曲梁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2根未锈蚀和6根中度锈蚀程度的钢筋混凝土梁,其中4根锈蚀梁贴碳纤维布进行不同形式的加固,对碳纤维加固锈蚀混凝土梁的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加固梁具有良好的疲劳抗弯性能,疲劳加载后发现加固梁不可恢复的残余变形相对较小,说明碳纤维加固可以提高锈蚀梁的恢复力,并且随着碳纤维布加固量的增加,梁的疲劳抗弯性能都有所提升。碳纤维U形箍对疲劳性能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针对跨座式单轨交通应急轨道梁走行面的超高调整方式进行研究.在确定应急轨道梁超高调整方式之前,首先对跨座式单轨交通原PC轨道梁走行面超高的设置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然后根据原PC轨道梁走行面超高的设置规律确定应急轨道梁超高的调整范围和设置方式.最后从超高时变率对行车舒适性的影响出发,探讨了应急轨道梁走行面超高调整方式对行车舒适性的影响,并对应急轨道梁的行车控制速度做出了推荐.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张弦梁的兴建方兴未艾,而该结构的极限跨度论述鲜有报道。就此问题从结构设计因素出发,根据张弦梁的受力特点及拉索和上弦拱梁的材料极限强度条件,推导了平面张弦梁结构的极限跨度公式,并对平面张弦梁极限跨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耦合热弹梁的横向自由振动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温度场与位移场耦合热弹梁的振动特性.根据梁的运动微分方程和考虑变形影响的热传导方程,得到了温度场和应变场耦合情况下梁的耦合热弹振动微分方程.采用微分求积法建立了耦合热弹振动方程的特征方程,对耦合与非耦合情况下梁的固有频率进行了数值计算及分析,并分析了耦合与非耦合两种情况下梁的无量纲耦合系数和长高比对梁固有频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空气阻尼对谐振器工作性能的影响,基于Euler-Bernoulli假设、梁弯曲振动理论和气体阻尼理论,建立了考虑气体阻尼的梁振动方程,结合边界条件对方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两种不同情况下气体阻尼对微梁谐振器的谐振频率和品质因子的影响.通过两种阻尼对谐振器影响的比较分析,指出在梁形状保持不变(长宽比和高宽比不变)情况下,微梁谐振器存在一个临界压膜厚度,此临界厚度可为器件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经典弹性理论,建立了含脱层复合材料层合梁的运动控制方程,研究了脱层复合材料层合梁自由振动频率和振动模态。分析中,对脱层梁结构采用分区处理,同时结合边界条件、内力平衡条件以及位移连续条件,建立了梁模态分析的特征方程。最后利用具体算例,探讨了具脱层梁不同脱层参数、铺设角度下的一、二阶固有频率,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的脱层深度、脱层长度和脱层位置以及不同的铺设材料对复合材料层合梁模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钢梁的整体稳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协操 《甘肃科技》2008,24(5):102-104
钢结构设计中保证结构和构件的稳定性尤为重要.梁是结构的主要构件,梁的整体失稳可能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载能力.文章主要分析了荷载的形式和作用位置、梁的截面形式、支承条件、侧向支撑及次梁对主梁的约束程度对梁发生整体失稳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梁整体稳定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