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环境效益是小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城镇土地利用环境效益综合评价直接反应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环境效益。文章建构了小城镇土地利用环境效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方法,对重庆市北碚区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由此对小城镇土地利用环境效益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评价探讨——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小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经济评价,直接反映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文章构建了一套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北碚区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从而对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水平综合测评与城镇用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一套城镇化水平综合测算的指标体系,把城镇化水平划分为人口城镇化水平、景观城镇化水平、经济城镇化水平、社会城镇化水平,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方法,得到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对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与城镇用地总规模、人均用地量、城镇用地效益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伴随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城镇用地总规模不断扩大,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量有减少趋势,城镇建设用地经济效益有一定提高,据此对小城镇建设用地配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呈现逐渐扩大趋势,非农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大,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在丘陵山地地区,受特殊地理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小城镇发展一般沿着交通干线及河流呈带状分布.对小城镇建设扩展用地进行适宜性的评价及空间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盲目扩张造成的土地浪费,为区域土地资源有效、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以重庆市南川区鸣玉镇为例,对小城镇建设扩展用地适宜程度及其空间布局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选取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交通建设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小城镇扩展空间的土地适宜性级别,以便为研究区及相似区域的城市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Landsat TM的西安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热岛被认为是主导整个城市环境的要素之一,在城市公共健康、空气质量、能源消耗等方面已产生深远影响.笔者利用Landsat TM影像对西安市热岛情况和城区土地覆被进行解译,得到西安市土地利用图和热岛相对强度空间分布图,并研究分析了城市热岛同城市土地覆被之间的关系.土地覆被类型亮温分布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和工业用地、未利用地、居民住宅用地、绿地、水体;亮温与NDVI有良好的反相关关系.通过对西安热环境的研究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规模的发展变化,有助于引导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城市综合评价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吉林省将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将从乡村进入城镇,从而带来生活、生产方式的巨变,甚至是居住地点的改变。针对如何促进、引导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建设,从小城镇现状的调查研究着手,在剖析了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后,从土地、环境、城镇建设及住房建设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测试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状况,诊断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隐患,为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借鉴,采用实地考察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基础数据库,运用压力(P)—状态(S)—响应(R)概念模型构建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结果显示:潼南县22个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压力大,生态安全状态较差,生态响应微弱,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低.提出了加强小城镇用地规划选址生态安全评价、开展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治理、在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生态移民等提高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存在城镇拓展空间紧缺、农村建设用地却低效利用的现象.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亟需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空间优化配置以释放空间效应,增加经济供给.首先,阐述了优化配置与适宜度评价间的关系;其次,以栅格为空间单元对城镇土地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适宜度进行评价,并考虑城镇土地扩张的连续性与居民点整理的可操作性,分别划定了新增区与拆旧区;最后,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前后的数量及布局变化.结果表明:空间优化配置后,城乡建设用地平均适宜度由61.67提高至64.26,效益有一定提高;优化配置后城镇土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为495.81km2,344.49km2,空间分布更加集聚有序.  相似文献   

9.
“两型”小城镇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的问题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小城镇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小城镇建设中节约集约用地的必要性,提出了"两型"小城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马学勇 《科技信息》2011,(25):342-342,358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小城镇建设中的各种用地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如何正确引导、科学规划、节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正确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中的用地问题,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1城镇化带来的土地利用优势1.1城镇化加强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度小城镇的集聚效应使土地的合理利用、集约程度得到提高。通过  相似文献   

11.
依据安徽省经济实际,从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等4方面构建安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以安徽省土地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内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09年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度增加了2倍多;(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淮河以南相对较高,淮河以北总体上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重要的外部因素,合肥、马鞍山和芜湖等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泰安市城区土地集约度动态评价结果,分析了近二十年来土地开发利用中,不同指标因子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的贡献率.结果发现贡献最为显著的有两个因子: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GDP;制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的有三个因子:地均从业人员数、人均城市用地和地均社会消费品总额呈负增长.加快城市居民劳动就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旧城改造,增加绿地面积、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城市道路广场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泰安市城市土地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重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用地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和用地效益的研究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用地效益和提升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动态度模型和信息熵函数研究城市土地的数量和结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城市土地扩张快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居住用地是城市用地扩张的主体,绿地和道路广场用地的增幅最大,说明重庆城市土地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城市居住环境和整体功能逐步提升;重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复杂度呈现"M"型波动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势度和均衡度变化不大,说明城市用地结构处在"调整——平稳——调整"动态变化过程中;二三产业占地量呈快速下降趋势,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城市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土地利用的环境外部不经济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因子之一.发展城市绿地,不仅可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且通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创造更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将间接地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南京市城市绿地规模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此外,还建立了南京市城市经济增长与各驱动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据此模型对南京市2003~2010年城市经济增长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需求做了初步预测,发现2010年的预测值与南京市编制的城市绿地规划所规定的该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较为接近,表明本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城市水环境恶化及其导致的城市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典型环境问题。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从城市土地使用对水环境的影响、关键空间驱动因素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趋向水环境保护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城市化流域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回顾了城市用地布局和水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述评了现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①用地类型结构指数、形态结构指数和数量结构指数与水环境效应的定量化关系需要确立;②现状土地政策和规划法规对水环境的潜在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③维持整体健康水环境的城市土地使用生态规划方法还有待深入研究;④小流域单元和规划管理单元的空间相关性,以及补充和修正促进水环境保护的规划控制指标,还有待深入研究。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为趋向水环境保护的城市土地使用生态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城市用地模式和地价模式之间密切关系的论述,在分别对城市形态、城市的交通、城市规划和城市的环境等影响城市土地地价变化的重要因素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土地规划及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和扩展,中心城区土地和环境容量往往会与城市发展需求产生矛盾,导致用地布局和用地结构不合理,道路网络系统、交通设施滞后,建筑密度过大、人口更加密集、居住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贵阳市中心区的稀化为个案,分析新时期人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要求,提出城市中心区稀化的对策,涉及人口、交通、城市形态、建筑等等方面,为各个类似城市的中心区稀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因子分析法与GIS方法,对皖江城市带20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总体较低,在空间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分布规律,且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开发区土地利用粗放可能存在的原因,指出了下一步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大致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城市空间的立体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有关问题作了初步的研究,城市绿地系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城市地下空间作为一种资源,是扩大城市生存发展空间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针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和存在大量绿化“欠账”的现实,提出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的建设模式,并对该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研究,以探求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扩展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统计资料,利用SPSS(S 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 ia l Sc ience)软件,对福建省1990年以来城市用地动态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城市人口变化、经济增长和城市环境改善等3个主要影响因子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福建省城市建成区面积呈直线上升趋势,年平均扩展速度约为24.38 km2.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城市用地的扩展与城市人口和GDP增长都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进一步通过对城市用地、城市人口和GDP三者进行偏相关分析发现,GDP增长更能解释城市用地的扩展,经济增长是城市用地扩展最为根本的驱动因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也成为促进城市对土地需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