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所+动+者"结构中"者"字的词性,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通过对上古汉语中"者"字词性和功能的探讨,可以看出:"者"字本为代词,经过语言的发展变化,在"所+动+者"结构中虚化成了助词。  相似文献   

2.
“所”字结构中的“所”字是个颇具争议的文言虚词.通过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具有指代上的模糊性和句法上的粘附性,“所”字实属具有指代意义的结构助词,而“所”字结构中的“所”是代词的说法与词类的划分标准存在冲突.不同类别“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句法语义具有差异,应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是"字存在句与其他"是"字判断句,得出:"是"字存在句的基本结构为"NP处所+是+NP主体",语义上表示"某处存在着某物"(实质上是一种空间包含关系),语用上构成"话题+说明"(或"背景+目标")的聚焦式表达,反映的认知方式为只凸显视觉感知上的聚焦;"是"字存在句的"是"比其他判断句的"是"语法意义更虚,可以省略;这种表达是标示空间域所包含的事物C,其话语信息焦点位于C段,即新信息为C事物的有无。  相似文献   

4.
假设连词“所”字在上古不仅用于誓辞,还可用于法律书等较庄重的场合。本就“所”字作为假设连词的用法进行了清理,并考察其产生、发展及消亡的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5.
"所"字结构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种指称事物的句法结构.这种句法结构,语法学界已有详细的论述,但是对于它结构的分化情况,却极少涉及.本文从"三个平面"理论的角度分析"所"字结构处于非定语位置上时的分化情况,进而说明造成这种分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动补式复合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一种独特的复合词结构类型。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个简单的双音节词,但所表达的语义内容却是一个复杂的致使事件,两个构词语素之间大都具有一种或隐或显的致使性语义关系。根据词内语素自身语义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动补式复合词分为致使移动、致使变化以及致使评价等类型。动补式复合词是一种构式,作为其构词成分的"动"和"补"本身都不具有致使性,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动+FS"的结构式以后这种致使性意义才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7.
"字"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核心,但随着西方语言学的传入,"字"及其研究日益被边缘化。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有助于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字本位"在成功避免了切分"语素"或"词"的窘境的同时,也过于轻率地否定了"词"在汉语中的客观存在。作为汉语的基础性结构单位,单音节的"字"可以通过语音、语义两种途径来构造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  相似文献   

8.
时间结构"X+两天"具有时间概念表述模糊特征。基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论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时间结构"X+两天"展开描写和解释,认为"X+两天"结构所表示的时间意义必须同时结合三个平面的语法分析方法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以汉语“NP+V起来+AP”句为切入点,搜集和整理汉语中各种“V起来”句,并基于英语和汉语中动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汉语“V起来”句进行归类、分析与对比,反思和总结汉语中动句的合法构句条件。通过对汉语“V起来”句句法结构和语义功能的分析和考证,认为汉语中的“NP+V起来+AP”句和中动句并非一一对应,只有部分“NP+V起来+AP”句属于中动结构。汉语“NP+V起来+AP”中动句有三种构式:NP(受事)+V起来(行为动词)+AP,NP(受事)+V起来(感官动词/情感心理动词)+AP,NP(旁格)+V起来(行为动词)+AP。  相似文献   

10.
"V 光"这种动补结构存在的价值是"物"从"场"内离开、消失,而起关键作用的是"场"。同时,"场"对数量也起着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学界普遍认为介词"随"的用法始于先秦,事实上,"随"在西汉只是出现了个别类似于介词的用例。随着"随N+VP"句式的大量使用,"随"的动词义开始虚化,"随"逐渐由动词转化为介词:伴随动词发展为伴随介词,伴随介词进一步发展为经由介词和凭据介词;听从动词发展为任随介词,少部分发展为凭据介词。  相似文献   

12.
《醒世姻缘传》中的“X 起(来)”用例很多,用法也较为复杂,其中有些用法是现代汉语中仍然在使用的。有些则只在山东的部分地区使用,有些则意外地只见于四川、湖北等西南官话地区和湖南的部分地区。本文对“X 起(来)”的2大类4项24种格式进行了详尽的描写。总结出这种格式在《醒世姻缘传》中的4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学术界对“例如”该归入动词、介词还是连词的争论可谓多矣,但是不论将其归入哪个词类,都有于理不合之处。其根本原因在于“例如”尚未取得词的资格。从结构上来看,“例如”可以扩展成“例又如”;从意义上来看,“例如”是“例”和“如”语索义的简单相加而非融合。这都符合当前学术界对于词组的判定。  相似文献   

14.
时处介词"从"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词“从”可以引进处所、时间、范围、对象和方式。本文主要论述时处介词“从”的由来和发展。“从”在表示处所时,具有四种功能:1、经由。2、始发点。3、所在处。4、方向。笔者认为,“从”获得表示经由的功能,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构。当它获得表示经由的功能时,它成为“自”的同义词,然后与之同义同向发展,获得表示始发点的功能。“从”之获表示处所的功能,成为“于,在”的同义词,是它自身继续语法化的结果,具体地说是它所处的语义结构发型的结果。当它成为“于、在”的同义词之后,又成为“向”的同义词。因为在汉语史上,“向”也曾具有表示处所的功能。这也是同义同向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的"以"字出现频率很高,有299次。这些"以"字的用法很丰富,就虚实来说,虚词用法居多,实词较少。就其词性来说,有动词、名词、介词、连词、副词、助词等,各种词类内部按语法功能和结构形式的不同又分很多小类。虚词用法中还存在介词向连词过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短语动词与动词短语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短语动词是英语习语的一个重要类别,而动词短语是一种自由词组。从词汇学的角度看,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词类和短语。从结构看短语动词是由动词加上小品词生成的,而动词短语则是由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提出的动词加上其他词类构成的短语结构。本文阐释了短语动词的结构、语义、文体等特征,目的在于准确地掌握与应用短语动词。  相似文献   

17.
孝感方言的“在“可以用作动词、介词、副词和语气助词.“在“用作语气助词时可以出现在多种句法结构中,表示对动作持续状态的肯定语气,它对应于普通话中表示陈述语气的“呢“,来源于近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在“.  相似文献   

18.
“通过”作为介词的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文章利用隐喻、“非终结性动词”以及认知图景等理论,从历时的角度,对“非终结性动词”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提出“相对非终结性”的说法,解释了部分“通过”从动词向介词衍化以及语义发展的过程。同时分析了动词义和介词义之间在语义上的延续。最后阐述这种探索方法给予汉语介词研究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