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2006年1月15日,美国的星尘号历时7年完成“太空长征”,其返回舱携带怀尔德-2彗星样本成功返回地球。这是人类首次把彗星物质带回地球,这可是些宝贝,它们可能比地球还古老。为了“鉴宝”,星尘项目正在全球征集自愿者协助筛选星际尘埃。[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汕头科技》2007,(1):33-34
一、“星尘”号成功将彗星样本带回地球 装有彗星尘埃样本的美国“星尘”号飞船返回舱,2006年1月15日在美国犹他州的沙漠中降落。这是人类发射的探测器首次将彗星样本带回地球。“星尘”号飞船于1999年2月发射升空。2004年1月,该飞船近距离飞过“维尔特二号”彗星时,飞船上的尘埃采集器成功捕获到彗星上百万个物质粒子。“星尘”项目的科学家对最初的样本进行了分析。这可能把人们对彗星以及整个太阳系历史的认识向前推进一大步。  相似文献   

3.
正天文学家们计算得出,在太阳系中,像此次彗木相撞的天文奇观,大约要隔数百万年至上千万年才会出现一次。"经过数年的飞行,NASA‘朱诺'号木星探测器预计将于2016年7月抵达木星轨道。届时,我们将收到大量关于木星的信息,从而揭开众多木星奥秘……"电视里播放着最新报道,正在喝茶的大卫·列维,猛然想起自己曾经亲眼目睹的那场彗木相撞事件,一时间,各种纷繁的画面跳出脑海,令他陷入深深的回忆……时间:1992年7月8日"苏梅克一列维9号"彗星像往常一样.正优哉游哉地围绕着木星运行。  相似文献   

4.
据科学家的计算,在1985年底至1986年5月的这段时间里,神秘的哈雷彗星将出现在地球上空。它是第一颗被人们预言回归的周期彗星,一个周期为76年左右。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它已经回归了31次。它沿着一个扁长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转,这次它准确的近日点时间为1986年2月9日。几乎所有的天文学家和业余天文爱好者都在忙碌而兴奋地准备迎接哈雷彗星难得的来访,人们争相翘望它壮丽的形象和踪迹。这颗彗星得名于十八世纪英国彗名科学家埃德蒙·哈雷,因为他首先预言了它的回归。哈雷彗星的每一次回归都是不平凡的,它那庞大光亮的彗头和漫长的火一样的尾  相似文献   

5.
《科学世界》2006,(2):18-18
1月15日,美国宇航局“星尘号”探测器的返回舱在犹他州沙漠中成功着陆。这是人类太空探测史上第一次获取彗星物质和星际尘埃样品,为此,“星尘号”探测器在历时7年的飞行中共飞越了48亿千米的路程。此项飞行计划共耗资2.12亿美元。科学家称,“星尘”号将带回上千个彗星尘埃的样本。这些样本十分微小,直径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因此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今年1月15日星尘号飞船归来之后,科学家们立刻对其所带回的彗星尘埃和星际尘埃进行研究。半年多过去了,研究工作有何进展?科学家希望从这些微粒中找到什么?7月20日,在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上,美籍华裔彗星专家、NASA“星尘计划”副首席科学家邹哲在北京友谊宾馆关于星尘计划探测结果的报告会上,向听众介绍了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今年7月16日至22日,一颗命名为苏梅克一列维9号的彗星断裂成21个碎块(其中最大的一块宽约4公里),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连珠炮一般向木星撞去。这次彗木相撞使天文学家们激动不已,它可能是望远镜发明以来——甚至是望远镜发明以前的很长时  相似文献   

8.
马杰 《科学世界》2006,(4):92-93
彗星由彗核、彗发及彗尾组成。在夜空里,美丽发光的彗尾是由气体和尘埃构成的。由于太阳辐射的热量,彗核蒸发出大量挥发性的物质,因此,彗核是彗尾的供给源。各个彗星的成分有所不同。平均80%左右是冰,其余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再加上有砂砾的尘埃,所以被人称做“肮脏的雪球”。  相似文献   

9.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点52分,“深度撞击”号撞击器成功地与坦普尔1号彗星相撞。撞击器以每小时3.7万公里的速度猛烈撞向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造成彗星表面冰雪、尘埃四处溅起, 如同在太空中放出了一团巨大的“焰火”。6分钟后,美国宇航局收到飞行器传回的第一幅图像。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的哈雷彗星哈雷彗里是所有彗星中最著名的一颗。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彗星并非象常规那样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的,而是以预言它能周期性回归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的名字命名的,借助于牛顿的两体问题轨道理论,在比较了出现于1531、1607和1682年的三颗彗星的轨道特征后,哈雷认定这三颗彗星实系同一彗星,每隔76年左右回归一次。他预言在1758~1759年间哈雷彗星将再次回归。果然在1758年圣诞节,哈雷彗星如期出现。那时,哈雷本人已经谢世,但是正如他生前所说,“世界将会知道,这事是一个英国人预告过的”。  相似文献   

11.
热点排行     
正(新闻时段2014-11-11至2014-11-20)1人类探测器首次登陆彗星[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3/30]13日,欧航局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分离的菲莱着陆器,于北京时间00:05确认成功登陆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这是人造探测器首次登陆一颗彗星。罗塞塔计划始于1993年,耗资约13亿欧元,2004年3月发射升空,旨在分析和观察距离地球5亿km远的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科学家认为对彗星发散出的气体、尘埃以及彗星  相似文献   

12.
<正>10年前,2004年,一颗空间探测器开启了它的追逐彗星之旅。10年后,2014年,沉睡着飞行了10年的"罗塞塔"号终于被唤醒,因为预计它将在今年11月,追上它的目标:遥远的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并释放出着陆器。天文学家们已迫不及待地绘出了"罗塞塔"号的着陆想象图,图中着陆器正用"鱼叉"装置刺入彗星表面,固定后利用钻头,抽取并分析彗星表面下20~30厘米的物质……一直以来,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可能来源于彗星。甚至,彗星在撞击地球后,它携带的氨基酸构成了地球生命的启动物质!到底是与否,谜底马上揭开……  相似文献   

13.
发生于1994年7月17—22日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这一撞击过程将为天体学界研究木星的大气层和内部结构提供的有力证据,也为研究天体撞击过程,特别是地外物体撞击地球提供第一手资料。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最为关心的是彗木撞击作用对木星的影响和假如苏—列彗星撞击地球,地表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下面利用我们研究小组对地  相似文献   

14.
美国人类首次获取彗星物质1月15日,美国宇航局“星尘号”探测器的返回舱在犹他州沙漠中成功着陆,母船留太空永久绕日运行。这是人类太空探测史上第一次获取彗星物质和星际尘埃样品。为此,“星尘号”探测器在历时7年的飞行中共飞越近48亿公里的路程。科学家称,“星尘”号将带回上千个彗星尘埃的样本。这些样本能为科学家研究太阳系的历史提供物质依据。在日本爱知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最抢风头的,当数各家高科技公司推出的人形机器人。而最受孩子欢迎的是会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保姆机器人”。这种机器人会负责地看护好儿童和监视周围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热点排行     
正(新闻时段2014-08-01至2014-08-10)1罗塞塔探测器成功进入目标彗星轨道[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1/30]6日,欧洲航天局宣布,罗塞塔彗星探测器于格林尼治时间6日09:29进入环绕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的轨道。罗塞塔彗星探测器于2004年3月发射升空,经过10年5个月4天、总长超过64亿km的太空飞行,按计划追上目标彗星,进入距离彗星约100 km的轨道。罗塞塔预计于2014年11月将菲莱着陆器投放到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上,在其表面进行考察,并对彗星核以及彗星射出的气体、尘埃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菲莱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登陆彗星的人类探测器(参见《科学世界》2015年第1期"登陆彗星!"一文),在销声匿迹7个月后,于2015年6月13日终于再次联系上了欧洲空间局(ESA)。在2014年11月12日,菲莱号登陆在67P/C-G彗星的一个悬岜之下。由于太阳能帆板处于阴影位置,它只工作了60个小时就耗尽了能量,被迫休眠。自那时起,ESA一直  相似文献   

17.
从地球上观测到的彗尾一般是在彗核的背太阳一侧延展,但也观测到几颗彗星在某些特殊情况却呈现出从彗核朝向太阳一侧延展的扇形或长钉形的反常彗尾或向日彗尾.反常彗尾是彗核抛出的大尘粒组成的尘埃彗尾,由于受太阳辐射压斥力较小而成为其轨道面附近的太空垃圾,这些垃圾会危害空间环境和航天安全,因此,观测和研究反常彗尾对于预防这些大尘粒撞击飞船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反常彗尾的基本解释和事例,然后阐述了反常彗尾的尘埃彗尾动力学理论及其研究成果.最后简述了我国彗星猎人发现的新彗星C/2007 N3(Lulin),即鹿林彗星及其在2009年1-2月观测到的奇特反常尘埃彗尾情况,并给出了初步处理的一些形态图像和解释,初步测量和估算了反常彗尾长度.  相似文献   

18.
<正>美国《科学》杂志近日公布了其评选出的2014年十大科学突破,对全球科学研究进行了年终盘点。其中,人造探测器首次登陆彗星被选为2014年最重要的科学突破。欧洲"罗塞塔"探测器在飞行十年约64亿公里后,2014年8月成功追上"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然后又于11月释放着陆器"菲莱"登陆彗星表面。虽然"菲莱"在彗星表面弹跳两次,此后又因电力耗尽陷入休眠状态,但这是人造探测器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一颗彗星上进行软着陆,而且它仍有希望醒来,并发回更多数据。  相似文献   

19.
彗星的空间探测是当代前沿课题.本文首先概述彗星的主要研究结果.彗星的本体是不大的‘脏雪球’彗核;随着接近太阳,其表面冰升华并带出尘埃而形成彗发,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太阳辐射压和太阳风推斥彗发的尘埃和离子而形成彗尾;彗星尘散失在轨道附近而成为流星群.虽然地面观测到彗发和彗尾的丰富资料,但对彗核却了解甚少,需要发射飞船进行空间探测;接着,从探测彗核的真实性质、采集彗星样品分析成分、探索彗星活动和机制、彗星的有机物与生命起源、彗星-地球关系、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线索几方面阐述彗星的空间探测的科学意义;然后,综述彗星空间探测的一些计划进展情况,总结彗星空间探测的重要成果;最后,讨论未来的彗星空间探测的科学目标,包括高轨卫星采集彗星尘、搜寻近地小彗星、搜寻未知彗星、发射更优秀飞船探测不同彗星.  相似文献   

20.
《科技信息》2005,(12):7
由《科技日报》评选的2005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于日前揭晓。部分院士、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参与评选。一、太空探索好戏连台 1月12日13点47分,“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顺利发射升空。7月4日13时52 分,“深度撞击”号成功与坦普尔1号彗星发生相撞,首次揭示了该彗星的真实面目。 1月15日凌晨,“惠更斯”号探测器成功登陆土卫六,创下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这些发现为理解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