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业科技供需双重不足分析——以粮食安全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度不够,存在农业科技供给和需求双重不足的矛盾。导致这种现象的表层原因是科技供需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深层原因在于农业科研、农业推广体系以及对农民相关支持体系中的制度缺失。在粮食安全问题上面这种矛盾尤为突出,只有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制度创新,才能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2.
 农业科技创新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撑。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存在有效供给不足、推广方式与新型经营主体不相适宜、科技服务组织不健全、科技人才匮乏、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方面问题。建议从创新、推广、服务、人才、政策5个子体系,建立需求导向型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3.
《今日科技》2012,(2):42-44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问题,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农产品稳定增产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裳措施,包括: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4#-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急定均衡供给。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广东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已经到了只有借助农业技术有效扩散和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供给体系才能实现新飞跃的重要阶段。但是,广东农村科技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经费短缺,综合技术服务能力弱等问题突出,导致农户运用农业科技进行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效应也不理想。基于此,本研究对广东各地区特别是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农户的科技需求进行问卷调查,摸清需求层次、需求结构、区域分布与农户  相似文献   

5.
《创新科技》2020,(1):87-92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因此,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取向绝对不能有误。本文即是针对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诸多缺憾,从创新思维起点、创新实践落脚、创新结构优化、创新链条健全、创新产业定位、创新投资运筹和创新合力形成等7个方面,阐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着力点,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选取正确方向,力争对科技创新有效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对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分重要的。但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些难题.需要以新的思路去解决。要实行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农业科技和推广体系,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促进要素市场化,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7.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对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分重要的.但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些难题,需要以新的思路去解决.要实行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农业科技和推广体系,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促进要素市场化,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对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分重要的。但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些难题,需要以新的思路去解决。要实行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农业科技和推广体系,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促进要素市场化,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国家级公益性科研机构,为适应热带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以构建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服务"三农"为宗旨,加强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并使其迅速转化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又一个突破时期,如何解决科技创新体系脱节、推广机构低效率和农民科技素质差的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需借鉴国外技术支撑农业发展的有益经验.本文通过对国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模式运行的系统介绍,并加以比较分析,最后对构建适合我国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在农业园区建立大学农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平台的视角,以南京农业大学和灌云县合作在农业园区建立专家工作站为例,实施江苏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研究和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服务的新模式、新体系.提出了以面向产业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在园区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创新与推广的综合平台,与现有“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互为支撑和补充,加强校县合作推广体系和机制研究,并为教育部实施“2011计划”和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当下,洞庭湖区生态农业面临着一系列技术挑战。洞庭湖区生态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可以从生态农业环境改良技术体系、生态农产品标准化技术体系、电子信息技术体系、循环技术体系四方面构建。其发展思路应从加大对湖区技术项目研发及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生态农业技术采用的激励机制等方面思考。  相似文献   

13.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是现阶段我国农业领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现实意义在于能兼顾多方面发展的需要.目前,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劳动力素质、农业要素的整合、农业科技支撑和服务.有针对性地消除制约因素的影响以及完善现代农业组织、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是合理策略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图书馆应搞好服务创新工作,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读者的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素养,加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利用微信等新兴移动技术与平台,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等方式,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陕甘宁3省区的农户调查资料,选取3种不同种类的技术,分析4种不同技术推广主体的特征及其对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在西北地区农技部门仍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最重要主体,企业、科研、农民合作型技术推广模式起辅助性作用,且各种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农户需求。农技部门和科研单位在推广公益性强和复杂技术上具有优势,企业和合作组织在推广商业性和经济收益高的技术上具有优势。农户从认知技术到获取技术再到采用技术的过程中对组织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农技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在前两个阶段作用较大;合作社和企业对农户的促进作用在技术采用阶段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6.
关于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玉米粮经饲兼用。近年玉米消费呈刚性增长,种植面积与产量逐年递增。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对确保国粮安全、促进农畜牧业发展、提速粮食加工业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迫在眉睫。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农机农艺互动,社会化服务促动,梯度推进带动,多项技术联动。主要措施:加大收获机械购机补贴力度,深入种植制度改革,创造机械化生产优质条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化示范推广,积极培育玉米机械化作业市场,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玉米装备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7.
浅析如何提高中小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馆藏建设、宣传工作、学科馆员、现代技术应用、管理创新等5个方面,探计了如何提高现代中小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摆到更突出位置,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农业龙头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描述了寿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及其技术能力现状,剖析其在技术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快寿县农业龙头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对策,以推动寿县农业龙头企业更好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农业龙头企业提升技术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探索了长三角科创圈区域科技创新治理的路径。分析表明,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为骨干,加快打造长三角科创圈,共同构建技术转移服务机制、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创新资源共享机制、科技园区合作机制、创新环境保障机制等,有利于更好地形成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治理机制、更快提升长三角创新治理能力,为中国区域创新一体化率先探索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为整合贵州特色农产品种养技术和生产加工的视频课件资源,研究分析视频数据建库和移动培训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利用大数据技术、流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嵌入式技术,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贵州特色农产品高效生产技术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向贵州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提供直观、便捷的培训及信息服务,促进贵州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